探索垃圾分類新舉措,建鄴區推廣“定時定點”投放模式

南京江心洲,這座位於長江中的島嶼,歷經近十年的開發建設,已經從過去的葡萄之鄉江心洲轉型為現代化的綠色生態科技島。目前,島內共有24個居民生活小區,19家企、事業單位,常住人口約2萬餘人,隨著垃圾分類的逐步推進,

生活垃圾分類覆蓋率已經達到100%


100%覆蓋率之下 探索“定時定點”投放模式

對於垃圾分類來說,即使是覆蓋率,100%這個數字也並非易事。而在百分百的覆蓋之下,江心洲街道還正探索“定時定點集中收集”及“自主投放”的垃圾分類新模式,促使居民養成分類習慣,提高參與率。

探索垃圾分類新舉措,建鄴區推廣“定時定點”投放模式

2020年3月30日,記者來到位於江心洲街道的星洲府小區,與目前南京市部分試點“定時定點垃圾投放”的小區不同,這個小區將分類垃圾桶放置在了小區的負一層,整個小區地面上未見任何一個垃圾桶,各樓棟單元門外都十分清爽整潔。

探索垃圾分類新舉措,建鄴區推廣“定時定點”投放模式

小區地庫一角設立的垃圾集中投放點,一側擺放著其他垃圾和廚餘垃圾桶,另一側則是可回收物細分類置物架以及有害垃圾桶並貼有宣傳海報及分類投放須知。

“每天早晨6:00-9:00以及晚上18:00-21:00,小區居民可以來此投放垃圾,在非投放時間,我們會將垃圾桶運到庫房進行消毒清洗,所以集中投放點的衛生環境一直都是不錯的。”江心洲街道垃圾分類指導員趙麗娟告訴記者,去年12月小區交付時垃圾桶就一直設置在地下,在一段時間引導後,居民已經習慣每天將在家裡分好類的廚餘垃圾和其他垃圾統一送到地下車庫的垃圾分類收集點準確投放。

探索垃圾分類新舉措,建鄴區推廣“定時定點”投放模式

記者觀察到,集中投放點的一排垃圾桶裡大多是其他垃圾桶,廚餘垃圾桶只有一個。“因為剛交付不久,整個小區的廚餘垃圾量是比較少的,相對來說,其他垃圾量要多一些。”趙麗娟表示,他們會根據各類垃圾的實際情況彈性安排垃圾桶,後期小區入住率提高,廚餘垃圾量增加後,會進行相應調整。


“二維碼”垃圾袋、付費收運……多舉措提高居民分類參與率

其實,早在2018年10月,江心洲街道就多次組織轄區內社區、物業公司、開發商到上海學習垃圾分類“定時定點集中收集”新模式,結合實際在新交付的商品房小區開展“定時定點集中收集”的試點工作。勝科星洲府成為街道的第一個示範引領項目。

探索垃圾分類新舉措,建鄴區推廣“定時定點”投放模式

有別於拆遷安置房小區,此次開展試點的勝科星洲府是一個人車分流的小區,居民平日離開時直接下車庫,少有人從地面上經過。為此,江心洲街道將垃圾分類的設施放進了車庫,“一個是地面‘無桶化’,規範了分類投放,另一方面也方便居民扔垃圾。”江心洲街道城管科科長鬍浩說道。

探索垃圾分類新舉措,建鄴區推廣“定時定點”投放模式

為方便物業及居民能有效的參與進來,江心洲街道還為每戶居民

配備了定時定點垃圾分類指導手冊、二維碼溯源垃圾袋、家庭廚餘垃圾桶及環保菜籃。值得一提的是,街道每月為居民發放的垃圾袋印有存儲居民信息的“二維碼”,一旦投放錯誤,工作人員便可掃碼找到源頭,進而上門提醒並指導居民做好垃圾分類。

探索垃圾分類新舉措,建鄴區推廣“定時定點”投放模式


為保障垃圾分類形成整體合力,2020年江心洲垃圾中轉站

還將推進按單位計量收取垃圾泊運費。“垃圾分類不到位,產生垃圾越多,付費就越多。”胡浩表示,垃圾站用這種方式也能起到倒逼轄區內物業小區、機關、企事業單位、建築工地等單位重視垃圾分類,同時街道與垃圾站還將聯合啟用垃圾分類評價體系,堅決做到不分類、不收運。


32個小區、37家單位同時開展“定時定點”

形成可借鑑、可複製分類模式

江心洲街道只是整個建鄴區垃圾分類工作的縮影,其實建鄴區垃圾分類工作不僅做的早,更做的細——2019年,建鄴區城鄉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為100%;全區共320個小區實施垃圾分類,城市居民小區垃圾分類覆蓋率為99.38%;城市餐廚廢棄物產生量1.79萬噸,處理量0.69萬噸,城市餐廚廢棄物處理率為38.8%。

探索垃圾分類新舉措,建鄴區推廣“定時定點”投放模式

垃圾分類宣傳車在江心洲街道內小區中巡迴值班

建鄴區城管局環衛科科長徐光亞表示,2020年,建鄴區將繼續在收集體系建設、收運體系上下功夫。“今年建鄴區30%小區要完成撤桶並點,垃圾房的建設都要結合管理推進,既要便民也要便於管理;另一方面,將末端的資源化處理需求與前段收運結合起來,形成資源化再利用通道,減少分揀過程,提高效率。”

據介紹,像江心洲這樣實行“撤桶並點、定時定點、桶邊督導、分類收運”的模式將同步在建鄴區32個小區、37家單位同時開展,通過先行先試,探索經驗,形成可借鑑、可複製垃圾分類分類模式。下一步將在全區進行推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