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臨寒食帖,請大家點評一下,感謝?

孤舟老者


初臨能臨得這樣不錯,外形很似,但細看還有許多地方需注意,單個字看有很多不似,如第一排的“寒"字;第二排的"食、年、不字;第三排的“容、惜、秋"字;第四排字間緊密性不夠而不自然而這排字是蘇字經典,特別是即有壓抑堅韌筆墨更顯輕快流暢和到十二排的“寒”,此貼從破字到結尾開始有放縱字體放大並有突破,特別是到倒數二排的"哭、塗、窮、死四字放大可謂是情緒表達達到高潮,此貼我認為這是蘇字在眾多作品中不多見的突破自我的一種表現,所以才被推薦到天下第三行書的高度。言輕不實處還望同好敬請見諒!



8914291520356山虎


看作品,整體來說,寫得很不錯。就是圖片模糊,細節看不到了。不過,還是有兩個大問題能看出來。一是用筆,二是結構。

一、蘇東坡是學王羲之的高手,他真正學到了王羲之手札的側鋒神韻。您的作品中也用到了側鋒,但還是不夠多,而且線條偏薄了。古人總結“中鋒取勁,側鋒取妍”,但側鋒線條很容易薄了。在書寫時,一定要注意線條厚度的把握。另外,蘇東坡還吸取了顏真卿的用筆特點,這個也要注意。如這個“春”字,長撇妍美肥腴,就是同時吸取王羲之和顏真卿的風格特點。

再一點,帖當中的很多用筆細節都要儘量去探究。比如“葦”字的最後一豎,在中間有一次提按和變向的動作。不要認為這是蘇東坡無意識的動作。線條被拉長以後,很容易顯得單調無味,必須加上一兩個節奏點,讓其豐富起來。您臨寫的時候就忽略了。

二、結構上,《黃州寒食帖》很多字處理得極其精彩。一定要注意觀察。比如“屋”,屍和至中間間距很小,而且“至”是斜向安排,讓整字搖搖欲墜。而“屍”的撇尤其粗重,又把重心拉了回來。這樣的結構給人一種險絕之感,值得借鑑學習。再比如“窮”,中間有

一個很大的空間。一定不能忽略這種結構安排。這是學習王羲之的行書結構之法。將左邊“身”右邊“弓”的字內空間儘量壓小,而給中間一個完整的大空間。這種化零為整的收放之法,在王羲之的法帖中經常得見。

總之,用筆和結構都要一絲不苟。臨帖不一定要多像,但一定要學到其中的精髓,並將其用到自己的創作中去。建議把每字放大觀察,會有更多的收穫。


明之書苑


先摹後臨,在習字時,要先摹後臨、臨摹結合。 所謂摹,就是把字帖放在比較透明的習字紙下,用鋼筆照著字帖上的字一點一畫地描紅。要求鋼筆的筆跡不要越出毛筆字外,都寫在字帖上字的點畫中間。

仔細讀貼。再者,臨摹前要仔細讀帖。對帖上的字,其點畫怎樣書寫,結構怎樣安排,章法怎樣佈置,都要仔細琢磨並從中找出規律,這樣就容易寫得有興趣,也容易寫得象,寫得好。臨摹時,不能貪多貪快,每天堅持一、二小時,反覆地臨摹幾個字,這樣才會有真正的收穫。對難寫的字,更要知難而上,多臨摹,多比較。

除了臨摹外,還要會背、核、用。背,就是不看帖,揹著帖寫,做到不看帖也能把帖上的字寫出來,力求形神畢肖;核,就是將背寫的字與帖上的字進行核對。看有否差錯,要善於發現自己的不足,從而改正缺點; 用,就是實踐,把學了的東西,用到實際生活中去,在實踐中來鞏固和提高所學的東西。


沈德春


書法的學習不僅僅是日常的練習,而是要和古人一樣成為習慣。正如建國之前,傳統的夫子們大多數都是以毛筆來進行日常的書寫,但是,他們每天都在進行著日常的練習也沒有哪個夫子敢於宣稱自己是書法大家。

書法的學習成為一種習慣的時候就要學會學習借鑑前人的優秀體裁。譬如王羲之的《蘭亭序》,被稱為第一行書,譬如顏真卿的《祭侄文稿》,被稱之為第二行書。而東坡先生的《寒食帖》又名《黃州寒食帖》,又被稱為中國三大行書碑帖之一,是東坡先生被貶黃州時候,在寒食節的感嘆之作,是情溢於詩,即時奔放率真,沒有絲毫的造作。如果學習書法的過程中還沒有達到一定的境界,通常很難理解名家碑帖的筆意。書法,貴在用筆,而筆之所處皆為線條,所以筆力的運用需要和感情情緒以及思想連接的。

書法的學習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臨習《寒食帖》不建議上來就臨習,起碼要讓毛筆的運用成為一種習慣以後,要讓自己的興趣變成一種感情的融入以後才能真正體會東坡先生提筆疾書《寒食帖》的筆意,這樣臨習起來也會得心應手。這些都是本人或許片面之詞,只是因為當時本人畫國畫的緣故,書法本就是弱項,所以從來不敢以書法示人,但是對於書法的欣賞,多年來體會頗深。


我是人云亦云


臨澄心堂



晨之鐘


👌


華爺


太潦草了


好好先生呃呃


首先讀帖到臨帖最後背帖。


無心浪子


這是高手!初看,從形式上,看用紙、用章,都非常的有趣味!從字法上看,每個字形態很準!從用筆上看,不是描畫出來的,筆畫有力度!既然是初臨,這就是高手!但要從臨寫過渡到創作,那就需要在實踐中不斷轉化了!


山居留暝


學筆法流暢淋漓,習章法氣勢恢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