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临寒食帖,请大家点评一下,感谢?

孤舟老者


初临能临得这样不错,外形很似,但细看还有许多地方需注意,单个字看有很多不似,如第一排的“寒"字;第二排的"食、年、不字;第三排的“容、惜、秋"字;第四排字间紧密性不够而不自然而这排字是苏字经典,特别是即有压抑坚韧笔墨更显轻快流畅和到十二排的“寒”,此贴从破字到结尾开始有放纵字体放大并有突破,特别是到倒数二排的"哭、塗、穷、死四字放大可谓是情绪表达达到高潮,此贴我认为这是苏字在众多作品中不多见的突破自我的一种表现,所以才被推荐到天下第三行书的高度。言轻不实处还望同好敬请见谅!



8914291520356山虎


看作品,整体来说,写得很不错。就是图片模糊,细节看不到了。不过,还是有两个大问题能看出来。一是用笔,二是结构。

一、苏东坡是学王羲之的高手,他真正学到了王羲之手札的侧锋神韵。您的作品中也用到了侧锋,但还是不够多,而且线条偏薄了。古人总结“中锋取劲,侧锋取妍”,但侧锋线条很容易薄了。在书写时,一定要注意线条厚度的把握。另外,苏东坡还吸取了颜真卿的用笔特点,这个也要注意。如这个“春”字,长撇妍美肥腴,就是同时吸取王羲之和颜真卿的风格特点。

再一点,帖当中的很多用笔细节都要尽量去探究。比如“苇”字的最后一竖,在中间有一次提按和变向的动作。不要认为这是苏东坡无意识的动作。线条被拉长以后,很容易显得单调无味,必须加上一两个节奏点,让其丰富起来。您临写的时候就忽略了。

二、结构上,《黄州寒食帖》很多字处理得极其精彩。一定要注意观察。比如“屋”,尸和至中间间距很小,而且“至”是斜向安排,让整字摇摇欲坠。而“尸”的撇尤其粗重,又把重心拉了回来。这样的结构给人一种险绝之感,值得借鉴学习。再比如“穷”,中间有

一个很大的空间。一定不能忽略这种结构安排。这是学习王羲之的行书结构之法。将左边“身”右边“弓”的字内空间尽量压小,而给中间一个完整的大空间。这种化零为整的收放之法,在王羲之的法帖中经常得见。

总之,用笔和结构都要一丝不苟。临帖不一定要多像,但一定要学到其中的精髓,并将其用到自己的创作中去。建议把每字放大观察,会有更多的收获。


明之书苑


先摹后临,在习字时,要先摹后临、临摹结合。 所谓摹,就是把字帖放在比较透明的习字纸下,用钢笔照着字帖上的字一点一画地描红。要求钢笔的笔迹不要越出毛笔字外,都写在字帖上字的点画中间。

仔细读贴。再者,临摹前要仔细读帖。对帖上的字,其点画怎样书写,结构怎样安排,章法怎样布置,都要仔细琢磨并从中找出规律,这样就容易写得有兴趣,也容易写得象,写得好。临摹时,不能贪多贪快,每天坚持一、二小时,反复地临摹几个字,这样才会有真正的收获。对难写的字,更要知难而上,多临摹,多比较。

除了临摹外,还要会背、核、用。背,就是不看帖,背着帖写,做到不看帖也能把帖上的字写出来,力求形神毕肖;核,就是将背写的字与帖上的字进行核对。看有否差错,要善于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改正缺点; 用,就是实践,把学了的东西,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在实践中来巩固和提高所学的东西。


沈德春


书法的学习不仅仅是日常的练习,而是要和古人一样成为习惯。正如建国之前,传统的夫子们大多数都是以毛笔来进行日常的书写,但是,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日常的练习也没有哪个夫子敢于宣称自己是书法大家。

书法的学习成为一种习惯的时候就要学会学习借鉴前人的优秀体裁。譬如王羲之的《兰亭序》,被称为第一行书,譬如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被称之为第二行书。而东坡先生的《寒食帖》又名《黄州寒食帖》,又被称为中国三大行书碑帖之一,是东坡先生被贬黄州时候,在寒食节的感叹之作,是情溢于诗,即时奔放率真,没有丝毫的造作。如果学习书法的过程中还没有达到一定的境界,通常很难理解名家碑帖的笔意。书法,贵在用笔,而笔之所处皆为线条,所以笔力的运用需要和感情情绪以及思想连接的。

书法的学习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临习《寒食帖》不建议上来就临习,起码要让毛笔的运用成为一种习惯以后,要让自己的兴趣变成一种感情的融入以后才能真正体会东坡先生提笔疾书《寒食帖》的笔意,这样临习起来也会得心应手。这些都是本人或许片面之词,只是因为当时本人画国画的缘故,书法本就是弱项,所以从来不敢以书法示人,但是对于书法的欣赏,多年来体会颇深。


我是人云亦云


临澄心堂



晨之钟


👌


華爺


太潦草了


好好先生呃呃


首先读帖到临帖最后背帖。


无心浪子


这是高手!初看,从形式上,看用纸、用章,都非常的有趣味!从字法上看,每个字形态很准!从用笔上看,不是描画出来的,笔画有力度!既然是初临,这就是高手!但要从临写过渡到创作,那就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转化了!


山居留暝


学笔法流畅淋漓,习章法气势恢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