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朱允炆被朱棣打敗,你怎麼看?

無名學者


一代放牛娃朱元璋建立了大明王朝。窮小子逆襲的故事為人津津樂道,可是天公不作美,他寄予厚望的長子朱標卻早早去世了,讓朱元璋體驗了一把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悲涼。朱元璋實在很疼愛他的長子,長子去世,他便立了長子的兒子為皇太孫,即建文帝朱允炆。建文帝登基後,準備削減各處封國的勢力,於是朱棣起兵,而建文帝坐擁天時地利人和,為什麼短短三年時間就戰敗了呢?

朱允炆是朱元璋親封的皇太孫,朱元璋去世之後他繼位名正言順,因此說建文帝擁有天時,當時儘管朱棣起兵造反,名義上打的旗號也是清君側。再說地利,朱允炆身為一國皇帝,可以調動的資源非常龐大,俗話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這些資源都掌握在朱允炆的手中。再說人和,儘管朱元璋登基後大肆屠殺開國功臣,但是他還是給孫子朱允炆留下了幾位能征善戰的猛將。

朱允炆之所以短短三年就被朱棣打敗了,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個是朱允炆過於優柔寡斷寬厚仁慈,如果處於和平年代,一位溫和的國君勢必深受朝廷的愛戴,但是朱允炆年少登基,叔伯都是為大明王朝的創建立下汗馬功勞的能臣武將,他的外部環境並不安全,朱允炆的性格註定了他沒有辦法在眾多叔伯兄弟虎視眈眈的情況下守住自己的皇位。

第二個是朱允炆識人不清,儘管朝廷裡還有不少能征善戰的武將,但是他卻選擇了華而不實靠一張嘴走天下的李景隆,在李景隆多次在前線失利後,朱允炆依然深信與他,結果導致領土步步收縮。後來建文帝被打敗,朱棣帶人攻進南京的時候,給朱棣打開城門的就有李景隆。鑑於以上兩個原因,坐擁天時地利人和的建文帝,還是被自己的叔叔奪取了江山,自己下落不明。


胡亂看一點東西


朱允炆,明朝第二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之孫、懿文太子朱標次子,十五歲被立為太子,二十一歲登上皇位,二十五歲被叔叔朱棣奪了皇位後不知所終。對於他來說,一切猶如煙火,極絢爛,又極短暫。


到底是因為什麼原因,導致朱允炆被朱棣打敗呢?

其一是操之過急

他登基才一個月,就開始了削藩。根本顧不了自己當初的想法:如果叔叔們有異心。 首先,用德來爭取他們的心,然後用禮來約束他們的行為,再不行就削減他們的屬地,下一步就是改封地,實在沒有辦法,那就只好拔刀相向了。 德與禮還未來得及登臺表演,劇情直接跳到了第三幕:製造恐怖氣氛。以各種莫須有的罪名把幾個叔叔不是貶為庶人就是逼得閉宮自焚。本來就覬覦皇位,本來就心存不甘的燕王朱棣此時不反,更待何時?一生抱負,一腔熱血,難道就讓它默默消散了吧? 建文帝,自己根基未穩,羽翼未豐,水是深是淺,尚未可知。 貿然出手,看似凌厲,卻擊不中要害,反而被人看出破綻。

其二是識人不當。

朱元璋駕崩後,給建文帝留下三位重臣:方孝孺、齊泰、黃子澄。三位飽讀詩書,滿懷修身齊家平天下之志。 方孝孺是經過打壓、磨練之後選拔出來的,齊泰是經過朱元璋親自考核選拔出來的,黃子澄是經過科舉考試選拔出來的。不難看出黃子澄是三位重臣中最脫離實際的人。 來到建文帝身邊時,黃子澄的優勢得天獨厚,當建文帝還是太子時,他就是東宮伴讀,在那種“風刀霜劍嚴相逼”的深宮之中,他們倆在生活和學習中結下了革命的友誼。 正是這種革命的友誼,在後來建文帝的決策中屢屢發揮作用,使得建文帝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其三是婦人之仁

建文帝還是太子時,有一次,叔叔朱棣用手拍他的後背,說道:“不意兒乃有今日。”意思是,沒想到你小子也有今天。 朱棣的這種行為在封建社會是大不敬。輕則殺頭,重則誅九族。正巧,朱元璋過來了,見此情景,勃然大怒。 朱允炆不但沒有告狀,反而替叔叔開脫。雖是寬容,確是禍根。 朱棣在建文帝登基朝拜新君時,居然在眾目睽睽之下“行黃道入,登陛不拜”。朱棣的無禮舉動引起了群臣的憤怒,大臣要求就地解決朱棣,建文帝以燕王是自己的至親為由拒絕了這個建議,把仁愛發揮到極致。 當朱棣打著“靖難”的旗幟向建文帝寶座發起進攻時,建文帝派大將耿炳文平叛,臨行前,語重心長地對耿將軍說,“勿傷吾叔”“毋使負殺叔父名”。 此時的建文帝倒有些自以為是,應該估算過雙方的力量懸殊,自以為勝券在握,繼續發揮一下自己的仁慈之心。沒想到,這份叮嚀(也有史書說成詔書)成了一道護身符,被朱棣無不用之極。


廣慷Talk


一副好牌打的最爛,建文之過一在所用非人,黃子澄齊泰之流,坐議立談無人能及,臨機應變百無一能而建文倚重之。二在錯誤削藩,忘了歷史教訓,這事急不得。三在優柔寡斷,戰場瞎指揮,還勿使我負殺叔之名,真正的性格決定了命運。


八百里加急


從朱允炆被朱棣打敗,可以看出,有時邪惡,會戰勝正義。


安平144796971


血淋淋的皇權之爭。朱允炆太過庸弱,假如削藩首指朱棣,何有三年"靖難之役"?朱允炆若有雄才大略,何至朱棣入寇南京?


田長旺


朱允炆之所以失敗一方面和朱允炆本身優柔寡斷有關,朱元璋大量殺害功臣,剛剛上位還沒有穩固好的時候就開始削弱地方勢力了,這必定會引來很多人的不滿,朱棣就是其中一個,朱棣先表現的很不在意,但是他在暗中加強自己的勢力,因為朱允炆失了人心,而他趁機收攏人心,準備奪江山。朱棣是一個很果敢的決策者,善於謀劃。

在朱元璋死前,曾立下過兩道詔書:

一個是讓孫子朱允炆繼位;

二個是不讓藩王來京奔喪。

從朱元璋的詔書當中我們就可以看出他的智慧,不讓藩王奔喪就杜絕了他們反叛的可能。因為,要做皇帝要改朝換代總得把上一個皇帝給弄死吧,那麼,皇帝在哪裡呢?皇帝當然在皇城,而朱元璋的第二道詔書就讓藩王沒了進皇城的理由。此時,朱允炆已經登上大寶,做了建文帝,得知自家四叔不遵守爺爺的遺詔,朱允炆當即下詔讓朱棣北歸。

朱允炆曾經問過太常卿黃子澄:“如果,藩王反該怎麼辦?”黃子澄就以漢景帝平定七國之亂的事例告訴朱允炆只需要清剿就行了。這個計策也確實可行,因為,漢景帝時和現在朱元璋的封藩是大同小異的。但是,關鍵在於漢景帝手下有周亞夫這樣的大將穩定天下,而朱允炆手下可是沒有什麼可用的武將。

這個新政一出,朱棣就舉兵謀反了,史稱“靖難之變”。而朱棣正是被封為燕王,這也暗合了“莫逐燕,逐燕必高飛,高飛上帝畿”的讖言。僅僅五年時間,建文帝就兵敗如山倒、樹倒猢猻散。而朱元璋四皇子朱棣真正的“飛”上了京畿,登上了皇位,成了明成祖。

在朱允炆與朱棣反目之時,就有道士歌唱:“莫逐燕,逐燕必高飛,高飛上帝畿”的讖言,但是,這位道士的地位太低朱允炆也聽不到。何況,朱允炆年少氣盛,急於除掉朱棣這個心頭刺,也不會聽別人的諫言。朱允炆削藩太急,最終,導致了朱棣的揭竿而起,自己的江山也落到了他人手中。





朝花夕拾算不算晚


朱允炆明朝悲情的短暫天子,無奈淒涼的下臺君王。在位四年就因自己的削藩政策、又措施不當而被其叔發動靖難之役推翻,還至此消失於歷史、落得結局成謎至今還爭論不休的悲情君王。


小龍女5505


一個小農意識的皇帝培養的一個溫室裡長大的花朵

然後這個花朵待在了一個自己能力完全無法匹配的位置

然後就悲劇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