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的歷史波瀾壯闊,有過大一統,也有大分裂

西藏,對於很多人而言,似乎是雪域覆蓋下的一片淨土。高原、寺廟、虔誠的信眾,構成了一個風情別樣的世界。

這些印象,固然有其來源,但未免失之於刻板。西藏的歷史,並非一如高原風光般恬淡平靜,而是與內地同樣的波瀾壯闊。

西藏的歷史波瀾壯闊,有過大一統,也有大分裂

藏族先民,可能與上古的"羌"有千絲萬縷的聯繫。而"羌人"同時又是漢族的族源之一,據說炎帝所居在姜水,姜、羌或系出同源。

西藏的歷史波瀾壯闊,有過大一統,也有大分裂

傳說迷霧重重,語言學和遺傳學的證據,卻也將漢、藏民族的起源,指向同一個端點——"原始漢藏人"。語言學上,漢語與藏語同屬漢藏語系;今天川藏交界附近嘉絨藏族所使用的嘉絨語,被認為是最接近原始漢藏語的"語言活化石"。而根據對藏族Y染色體和線粒體的研究,藏族的祖先在新石器時代曾從北方西遷,現代藏族98%的母系遺傳組分,都可以追溯到中國北方人群。按上述研究,一些學者勾畫出原始漢藏人遷徙的路線:由東南亞進入雲貴高原,經四川盆地北上至黃河流域,然後東西向分別入主青藏高原和黃河中下游。

今天,乘列車駛向西藏,可見鹽鹼灘和雪山綿延千里,沿途的荒涼、寂寥與壯闊,仍會讓人感到震撼。難以設想,數千年前,僅有畜力人力的藏族先民,是如何突破險阻,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地區締造出象雄、吐蕃、森波、蘇毗等種種文明的。其中,發軔於前3世紀、盛極於唐的吐蕃,無疑是最為濃墨重彩的一筆。

吐蕃起源於今天西藏山南市的雅礱河谷一帶,傳說前身為"六犛牛部",是一個農耕部族。幾代贊普勵精圖治,逐漸統一藏南谷底農業區,依靠發達的農耕經濟,吐蕃逐步逆襲,一躍成為青藏高原最強大的勢力。這個成功套路,與黃河流域華夏民族的崛起如出一轍。

西藏的歷史波瀾壯闊,有過大一統,也有大分裂

松贊干布時代,吐蕃基本完成了對雪域高原的統一,首都也從墨竹工卡遷到今日的拉薩。這位雪域雄主,以"唐太宗的女婿"而聞名內地,其實他對西藏曆史的影響,何止於此。他統治期間,整飭西藏的行政區劃,確立"六大議定"法律體系,派遣大臣參照象雄文設計藏文,扶持苯教的同時引進佛教,促進與唐和印度的交往。這些政策對西藏社會的影響,

堪比在中原行之百代的秦朝政法。

古代社會,兩強相遇,競爭是不可避免的。蒸蒸日上的吐蕃,與如日中天的大唐,雖然有締結婚約、"舅甥之盟"的佳話,卻也聯袂出演了唐蕃戰爭的大戲。松贊干布與李世民的首次相遇,就爆發了松州之戰。此戰最終以吐蕃失敗告終,但交戰初期,唐軍也一度吃了不少苦頭。究此戰爆發之原因,很可能是唐蕃雙方對彼此軍事實力缺乏瞭解;而吐蕃出征本身,就帶有試探和威懾的用意。不過,正是此次衝突後,雙方基於彼此實力和解,才成就了文成公主入藏的美談。

西藏的歷史波瀾壯闊,有過大一統,也有大分裂

西藏的歷史波瀾壯闊,有過大一統,也有大分裂

此後的兩個世紀中,戰爭與和平,交織於唐蕃雙方的交往之中。唐高宗和武后時期,唐蕃在青海和西域反覆拉鋸;唐中宗時期,金城公主與赤德祖讚的婚姻,一度緩和了局勢;玄宗時代,雙方在青海到勃律(今巴基斯坦境內)的廣闊區域大打出手。"無人收廢帳,歸馬識殘旗"的邊塞詩歌,往往就是以唐蕃戰爭為背景。

悲劇的是,曠日持久的戰爭,沒有真正的勝者。戰績上看,唐敗多勝少;結果上看,吐蕃的崩潰要早於大唐。但無論是開元天寶的盛世,還是赤松德讚的榮耀,都在戰火中消磨殆盡。農民起義和武裝割據,如同併發症,前後肢解了兩個疲憊的巨人。

西藏的歷史波瀾壯闊,有過大一統,也有大分裂

吐蕃瓦解後的漫長歲月裡,西藏與內地關係,順應了人類歷史發展大勢,跨越天塹,日趨緊密。

元明清三朝,中央帝國的行政力量,突破地理阻隔,深刻影響著高原,西藏各路勢力的興衰成敗,從來與內地息息相關。格魯派治下的西藏,中原皇帝往往以"文殊菩薩化身"的姿態,得到藏地人民的尊崇;而驅逐侵藏廓爾喀軍的清八旗軍,甚至還把漢族的關羽崇拜帶到了拉薩,與藏族的格薩爾王崇拜融為一體。相應的,來自西藏的智慧,也在中國的其他土地上留下烙印。蒙古俺答汗與明朝,在格魯派宗教勢力的斡旋下走向和平;清代對西藏地區的高效治理,也仰賴藏傳佛教的力量。

西藏的歷史波瀾壯闊,有過大一統,也有大分裂

中國的歷史,從來是海納百川。條條通途的助力下,同源異流的漢藏民族,交融程度可謂空前。不知在未來,雪域與內地還會碰撞出怎樣的浪花呢。


參考文獻

拉巴平措、陳慶英《西藏通史》,才讓太《古老的象雄文明》,仲布·次仁多傑《佛教入藏時間考》,張雲《上古西藏與波斯文明》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