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勁:內家拳習練者重視培養丹田氣和矯正脊椎並增大其伸縮量

內勁:內家拳習練者重視培養丹田氣和矯正脊椎並增大其伸縮量

龍虎素材

  拳術中所說的龍虎二氣在人體是指脊椎和小腹部位,此兩處不論對人體的生理還是對於發力效果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於人體結構而言,脊椎是人體的中軸,是支撐人體的大梁,其兩側分佈許多神經線,對人體的運動起著控制作用。腹部區域有許多重要的臟腑器官,是人體元氣的生髮之所和重心所在。從拳術的角度來看,腹部丹田區域是人體的內力源,是內勁的生髮點,對於人體的平衡也是至關重要的。這個部位既可生髮力量又可傳導力量,還可以增大傳導力量。

  發力時腹部內氣下沉引動骨盆運動,帶動脊椎節節用力,節節傳導,人體腹部產生的內力通過脊椎向全身傳導布輸,帶動四肢筋骨發力,全身同動,所以丹田生力,脊椎傳力,這就是自古以來內家拳習練者重視培養丹田氣和矯正脊椎並增大其伸縮量的原因所在,二者對人體的發力效果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我本人業餘習練意拳數年,下面就從意拳的角度來探討一下人體內勁的產生和發放。

內勁:內家拳習練者重視培養丹田氣和矯正脊椎並增大其伸縮量

影視劇照素材

  一、內勁的產生

  拳術發力發什麼力?是發的整體力,發的重心之力,以人體腹腔為總重心的渾圓爆發之力,是以腹腔為引爆點,通過身體各部位關節加速產生一種複合力量,在接觸點上釋放出來,一觸即發,有感既應,無處不是點,無處不彈簧,周身一家,一動無有不動。

  在發力時需要腹部既要像皮球一樣富有彈性,又要像鋼球那麼堅固,所以一些內家拳功法首重丹田氣的培養,在練功時意守丹田,修練丹田氣,訓練腹部的鬆柔彈性。有了腹腔重心的開合才有全身骨節協調一致的開合,有了內部的開合,才能談到胸腹四肢的外部開合,一開俱開,一合俱合,以小腹開合帶動全身的內變,以人體重心的運動帶動全身齊動。

內勁:內家拳習練者重視培養丹田氣和矯正脊椎並增大其伸縮量

太極素材

  人體猶如一個盛滿水的球體,內勁的發放如同球中的水同時向一個方向上彈射激盪。欲左先右,欲前先後,以作用力求得反作用力。我們所追求發力的理想效果應該是力量大,速度快,頻率高,幅度小,並且無方向限制,具備隨時性。這就要求我們要具備整體如一的渾圓間架力,在上肢表現為較強的膨脹力,在下肢表現為腿的蹬彈之力,在中部表現為腰脊之力,腹部充足的呼吸彈力,同時具備良好的整體力量傳導性和脊椎與各關節筋腱伸縮彈力。

簡而言之,我將內勁的要素歸結為三個方面:

1、要有強勁的呼吸彈力,是力量的源泉,猶如炸彈的爆炸能量。

2、精神意識對人體重心的控制能力,就好象炸彈的投向。

3、整體如一的渾圓間架力,就好象通過一定途徑在某地將炸彈引爆,達到毀滅效果。

  在意拳中,所謂的內勁就是人體渾圓力,培養渾圓力的主要方法有站樁、摸勁、試力、摩擦步等。

首先要建立一個正確的身體間架。間架力是渾圓力中最基本的力量,沒有這個最基礎的間架,就沒有間架力,所謂意拳的一切力量都將無從談起,更談不上渾身無處不彈簧。所以間架力是諸力之源(間架力是槓桿力、慣性力、彈力、螺旋力和爆發力的基礎),不懂得建立合理的間架和利用合理的間架發力,將終生得不到拳術的精華。在站樁的過程中由自然呼吸入手進一步深入練習,就可以增大肺活量,培養腹部的鬆柔彈性,以試聲練習腹部肌肉的鬆緊轉換和韌性。提高人體傳導力量的性能,增大身體各關節筋腱的拉伸量,增大關節的間隙和靈活性,通過摸勁與試力提高人的精神意識對重心的控制能力,提高雙腳對人體重心的敏感性,從而才能在實戰中更好地運用重心整體發力。所以想要提高人體內力的各種素質,就只有踏實的進行站樁、試力等基礎練習,才能不斷培養和強化整體渾圓力,別無他途。

內勁:內家拳習練者重視培養丹田氣和矯正脊椎並增大其伸縮量

素材

  二、發力的基本模式

  在經過一定時日的站樁和試力後,具備了一定的整體渾圓力,就可以進行發力練習了,在此需要說明的是,在發力前要進行適當的試聲練習,增大腹部內壓。所有的發力都應該是腹部內氣向各方向的壓縮與流動的結果。

  腹部內壓導致重心下沉而產生力量的瞬間反彈,形成重心過度,由脊椎帶動全身運動,發出整體爆發力。關鍵是腰腹肌肉的均衡收縮,內壓增大給腰椎的內動提供一個內在支撐,尾椎的驚炸,也是骨盆為輪、腰脊為軸的發力,腰腹股肌肉搓動骨盆,使力量沿脊椎上升傳至發力點,整體勁力從尾椎或襠內升起來,這是所有發力的基本模式。

  如果對發力還要再進一步分類的話,還可以分為整體的前後發力、旋轉發力或兼而有之(其實整體的前後發力是軀體這個“樞紐”的前後運動,而旋轉發力則是軀體這個“樞紐”的左右旋動,所以任何發力都是軀體和重心的發動),但是任何發力都是先由重心過渡引導整體移動而最後爆發的結果,只不過高級的爆炸力身體的外形很小或形體基本不動而已。

  向前發力是重心由後足(外力源)向前移動,後足起動,前足止動,軀體前撞。旋轉發力也是由起動腳(外力源)向止動腳重心過渡,發動整體力量,這些發力都是腹腔內氣下沉於起動腳一側的胯,胯沉於膝再沉於足,力量由地面反彈而上,通達於發力點,所以諸多的發力都可以歸結到慣性力引動爆發力的發力模式中來。

  在拳術中既要充分利用慣性力,又要能夠隨時控制慣性力,速動急停、快速轉換是發力的基本要求。站樁時全身關節無節不曲,無處不成斜面,長時間的練習形成關節的空間定位,形成了間架,間架的形成是人體槓桿力的基礎,而慣性力是由人體各部位關節槓桿力共同作用合成而產生,所以我們很有必要先來探討一下慣性力的構成要素—人體槓桿力。

  幾乎每臺機器都少不了槓桿,就是在人體中也有許多的槓桿在起作用。拿一件東西,彎一下腰,甚至翹一下腳尖都是人體的槓桿在起作用,瞭解人體的槓桿不僅可學會許多生理知識,也可以深入理解意拳發力中各部位的相互配合的本質含義。

  抬一下頭是靠槓桿的作用,槓桿的支點在脊柱的頂端,支點前後各有肌肉,頭顱的重量是阻力,支點的前後配合起來,有的收縮有的拉長,配合起來形成了仰頭。當我們曲肘把重物舉起來時,手臂也是一個槓桿。肘關節是支點,支點左右有肌肉產生拉伸的力量。

  槓桿可分為省力槓桿、費力槓桿和等臂槓桿,另外有一種東西叫輪軸,也可以看作一種槓桿,只不過支點是軸心而已,有等臂的也有不等臂的。在使用槓桿時,為了省力就應該用動力臂比阻力臂長的槓桿,如欲省距離就應該用動力臂比阻力臂短的槓桿,因此使用槓桿可以省距離,也可以省力,但是要想省力就必須多多移動距離,要想少移動距離就必須多費力,既可以省力又想少移動距離是不可能實現的。隨著樁法練習的不斷深入,關節固定與彈性的統一,為我們巧妙用力靈活調整支點及受力點創造了條件,身體的各關節槓桿均要有效發揮作用並使之統一組合起來,所謂的功夫高手無非是發力快、力量大,動作可大可小,經過的空間路線可長可短,發力點多變、化力點也多變而已。

  三角力是人體槓桿力的基本要素。站樁時人體周身各關節無處不成三角、無處不成斜面,每一關節或斜面所形成的任何一個三角都是一個分力點,不論主動發力還是化解對方發力,都要處處求得合力點,這種合力均是身體各部位分工合作而形成的複合力。

身體各部位關節的伸展(挺勁)與收縮(曲勁)形成身體各關節的活三角,活三角的固定支撐力和彈性力是形成人體間架力、槓桿力、彈簧力和螺旋力的基礎。

  如上所述,三角力產生間架力和槓桿力,從而產生慣性力。三七步適合應用慣性力,五五步適用於離心力、螺旋力、彈力。所以,人體發力的基本模式為:都是以腹部高壓(內力源)引發腳部(外力源)的蹬彈力促使重心移動產生慣性力,以慣性力引動爆發力,勁力通過整體間架在某一發力點上體現出來。

  三、意拳發力中的施力點、受力點和支點

  意拳中的基本發力是前後發力和旋轉發力(包括拳法發力等)。從身體運動的外部表現來看前發力的施力點(外力源)是後腳,前胯至前足這一段是一個彈性的支點,支點也可以說是在作用點與施力點這個圓周上的中軸或圓心,而上肢的手、肘、頭和肩均可作為受力點(作用點,發力點),所以意拳的前發力並不限於雙手的向前發力,而是雙前臂及雙肘、頭及胸腹等接觸點均可成為發力點,而是無點不彈簧。

  力量在傳導上來後,軀幹還要有前撞的加速,在練習的初級階段應儘量加大軀幹的前撞使自己的力量充分釋放出來,然後在保持力量的基礎上加快速度和縮小前擺的幅度,更能提高發力的速度和驚炸力,這是一個由大動到小動的過程。以旋轉發力中的前手左鑽拳為例,後足(外力源)是施力點,既可以說左足為支點,也可以說左足至頭這根中軸為軸心,而軀幹這個圓柱體上的任何一點包括前臂、大臂、肩等都可以成為旋轉中的打擊點。

  綜上所述,以槓桿力學來分析意拳前發力,後足是施力點(外力源),前足為支點,而軀體的任何一個部位均可以是作用點(發力點)。

  四、力量的傳導及強化

  意拳發力要求瞬間爆發,大致可以分為“打”和“發”。“打”穿透力強,傷害性大,催動對方重心力小。“發”接觸對方肢體動作幅度大,接觸面積大,作用時間相對延長。各種拳法和劈法等為“打”,前後發力和左右發力等為“發”。但是,不論是“打”還是“發”,都是由腹腔(內力源)內氣下沉求得起動腳(外力源)的反作用力,催動重心移動、周身互爭,渾圓力在梢節表現出來的一種結果。在和對手交手過程中,可以根據對手的具體情況採取不同的發力方式。

  每一個發力過程中都包含著力量的產生和傳導,都應該體現出精神意識和整體的協調統一。我們的手臂由肩和身體連接在以雙肩、雙胯為直徑的一個人體圓柱體上,在練習拳法時既要保持打擊的整體性,又要增大打擊的速度和力量,只有頭領、足蹬、後手回爭、全身齊轉和整體前撞來加速人體的打擊力度,要注意後腳蹬起的力量與整體的轉動和撞擊、前手的打擊和後手的相爭要協調統一。

內勁:內家拳習練者重視培養丹田氣和矯正脊椎並增大其伸縮量

鑽拳素材

下面我們以左式前手鑽拳為例來分析一下在勁力的傳導過程中增強發力效果的一些因素:

  1、意即力也。意拳的力量來自於意念假借所導致的神經激發狀態,練功時要意念放遠放大,精神集中,意念真切,猶如大敵當前,以無畏精神與其共爭生存,方可充分發揮人體的潛在能量。

  2、上下爭力是關鍵。意拳創始人王薌齋先生曾言:“鬆緊之樞紐在於上下,上下相引為周身互爭之法”。以頭為引導的上下爭力是所有發力的關鍵,決定著發力的效果,在力的傳導過程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所以,在練習鑽拳發力時,一定要通過強化人體樞紐的上下爭力來加強人體中軸的轉動力度。

  練習時,意想我身如巨人,頂天立地,頭頂天幕與其固定融為一體。前手左鑽拳發力時全身勁力沉於後腳,突然頭上頂似把天空擰轉而動,同時前腳似踩進土裡,雙足似將大地擰轉撕裂一般,體會天旋地轉之意,一發即止。通過頭上領、前腳下踩強化人體上下爭力,來促進整體轉動的力量,是旋轉發力的關鍵。

  3、後腳蹬地之力為具體力源。以後腳的蹬地反作用力來增大雙腿的擰裹之力,加速人體中軸的轉動力度。意念雙腿站在泥漿之中,內夾一大球。鑽拳發力時突然後腳蹬地(消息全憑後腿蹬),前腳下踩上站,雙腿似克服阻力迅速攪動泥漿,將周圍泥漿撞得向遠方四面飛濺,兩腿夾球似微起,雙腿擰裹之力似龍捲風一樣旋轉而起,力量由足、膝、襠部旋轉升騰起來,通過這種意念訓練促進雙胯搓動骨盆的爭力,加速脊椎轉動之力。

  4、 “前手打拳後手使勁”。強化前手臂與後手臂的爭力,增加整體轉動力度,增加打擊力量。如打前手左鑽拳時,通過右手臂順時針方向上的旋轉後拉帶動人體中軸順時針轉動,從而加速左臂的轉動催動左手前擊,其中包含著:右手及右肘後拉的力量通過右肩傳遞給脊椎,傳遞給左肩,右足將力量傳遞給右胯再傳給左胯、左腳,即右側將力量交給左側。從外形上看右拳、右肘為施力點,左拳為作用點。

  進一步說是右肩胯乃至整個右側身體為力源(施力點),通過身體中軸(支點)的轉動傳遞力量,左手肘肩乃至整個左側身體為作用點,打擊點,所以不論在打拳或旋轉發力時意念要在後手,保持後手、肘、肩這個三角架不變形,有如手、肩、肘部位環抱一球,夾緊後拉,是右手臂間架的轉動,既可以打擊又可防守(顧打合一),用力向後旋轉把力量交給前手。

  當然前手也非完全被動前擊,也可以有一些伸縮,但要注意這種伸縮必須在整體轉動基礎上去做,不可破體,不可妄自伸縮,必須是貫穿之力,是在整體轉動基礎上再加速(稍節起,中節隨,根節追)。但是如何加速?如何加大後手拉力?還是應該節節放鬆,節節貫穿,節節加速,以意念誘導精神激發,以意帶形。將後手勁力沉至肘、肩、胯,最後沉到足,上下成為一體(手上的勁力一沉到足)。

  意念雙手臂及全身各部與四面八方的物體、樹木、建築物均有許多大小彈簧相牽引,前有阻力後有拉力。鑽拳發力時突然頭上頂腳下踩上站,後手、肘猛然用力似將前方所牽扯彈簧猛然拉斷,又如前手臂內側似將懷抱大樹連根搓起,手拉一地上鐵環似將大地拋向天空,後手似將天幕猛然扯下(上下爭力是加強前後左右平面轉動的關鍵),同時將後方諸物撞飛,帶動肩胯整體轉動來完成力量的傳遞方為轉動中的整體力,將後臂及整體力猛然甩給前手,一腳蹬到手上,後腳後蹬,前腳下踩上站將力量傳導給前手。

  5、腹部內壓增力。經過站樁及試聲練習就可以增大腹部內壓,增大人體呼吸彈力。發力時隔膜下沉,腹部膨脹內氣擠壓命門後凸促使腰脊搓動腰椎轉動,同時腹部內氣下沉促使骨盆力量沉於雙腿、雙足,反作用力迅速向上傳至雙胯,搓動脊椎轉動,這是腹部內壓加速人體中軸轉動力量的基本方式。

  6、通過尾閭轉抖來加速整個脊椎的轉動增加重心的前撞力。左式前手鑽拳發力時,尾閭骨迅速向前下甩向前足,意想尾閭似向下延伸至地面如一把鋼釺插進土裡少許,發力時尾閭鋼釺在地面上向前足劃一弧形深溝,一甩即止,既要速度快又不可勁力上浮,速動急停,加速身體重心的向前快速衝撞震盪。

  鑽拳發力既是“打”,也可以作為接觸中的擰裹發力,也可以是“發”,如果拳打過了頭,可以用腕,可以用肘發力。要充分體現“一動全身轉”,“腰似車輪腿似鑽”,要用身體帶動手去做,要身上動的多、手上動的少。不論是鑽拳還是擰裹發力,都是人體總重心自轉的同時由脊椎帶動骨架各關節一齊轉動,各關節反過來再帶動脊椎從而帶動各關節轉動增加發力效果。關節促脊椎轉動,脊椎復帶動各關節轉動是旋轉發力的基本規律。

  以上主要從以意導形方面分析了增大拳打擊力量的幾個要素。其實這些因素是相互包含統一的,不可分割開來。在每一個發力過程中,雖然從外觀上來看,腹部的鬆緊彈性和脊椎傳力的作用不是特別明顯,但二者對於人體內勁的產生和傳導爆發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人腹部就象汽車的發動機,脊椎就象動力傳動軸,雙腿就象車輪,頭就象方向盤,動力向車輪的不斷輸送才使得汽車疾駛向前。不論從生理還是拳術發力來說,腰腹部肌肉的彈性和韌性都是至關重要的,脊椎在人體渾圓爭力中處於核心位置,所以,在平時練功中對這兩個部位應當給予足夠的重視,但也不可須臾脫離渾圓整體來單獨練習,那樣就會重新走入局部的誤區。

  意拳的前發力也是由後腳蹬地的反作用力起動,前腳踩地止動,雙腳蹬踩的共同作用促使整體迅速前撞產生強大慣性力,經過雙肘擠合、手臂相合前伸加速撞擊。也是在精神意念指導下雙腳的蹬踩、頭前上頂、整體前撞和手臂伸縮的協調統一。其具體要求在姚宗勳先生《意拳》一書中已闡述的相當詳細,此不贅述。

  總之,拳術訓練是一個從求取力量到運用力量的一個完整過程,而每一拳種求力的方式都有各自的特點,而誘導運用力量的方式也多有不同。但自古有一句話,天下武術是一家,其訓練目的是一樣的,無非是求力和用力,保護自己消滅敵人,制人而不制於人。每一個人身體的結構都是一樣的,如何開發人體潛力求取拳術內力並運用這種力量都是每一拳種應該不斷探討的課題。

  由於本人習拳時短又兼思想愚鈍,懶於用功,妄談力的生髮與傳導,實有不自量力之嫌,一隅之見權且為拋磚引玉耳。

PS:本平臺收錄的各武術前輩及武友的言論,只為個人學習,因個別圖文資料來源(作者)不清晰而未署名,望見諒。尊重原創作者版權,期望各友留言點評告知。溫馨提示:網絡文章要結合自身的體證,是否適合自己,要辯證的看,不盲從。祝各位武運昌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