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個老話題,誰能打敗微信?

關於誰能打敗微信,這不是最新熱點,但是個老問題的。


無論是創業小企還是互聯網巨頭,都幻想著撼動微信在社交領域的地位。


01



社交領域的戰鬥很早就開始了,其中出現了無數的炮灰,也有曾讓微信為之一振的對手。


真正意義上的移動互聯網社交產品,米聊可以算得上一個。早在2010年米聊就已經推出了,比微信早了近兩個月。


隨後入局的易信,由中國電信和網易聯合發佈。2014年7月16日,不到一年時間,易信就宣佈用戶破億。


而更晚入局的來往,可謂是阿里巴巴首個對外宣稱的集團級核心項目。


不僅在logo上與微信有諸多相似之處,就連馬雲也頻頻現身邀請各大明星助陣代言來往,比如李連杰。


看似氣勢洶洶,戰火不斷,但始終難以與微信匹敵,紛紛折戟。


來往一蹶不振被迫轉型閱後即焚軟件點點蟲,米聊則無人問津。


神奇的易信至今還在更新,但感覺就是網易新聞加了個聊天功能。


2、2019年社交依舊扎堆


從2014年起,微信一騎絕塵毫無對手,期間有諸多產品也只是曇花一現。


直到2019年,社交領域的戰火再度燃起,顯得格外的猛烈。


最受大家關注的當屬快播王欣推出馬桶MT,羅永浩推出聊天寶、字節跳動推出多閃,三個APP趕在同一天發佈上線。


除此外,還有老牌玩家搜狐推出狐友,人人網重啟、阿里上線如我real、微博推出綠洲、網易上線聲波。


2019年的看似迎來了社交領域的新風口,但目前來看,沒有一個有著亮眼的表現。


若是說,能找到抗衡微信,就更不值一提。


3、做社交的真實目的


天下苦微信久已,或者說眼紅微信久已。


為什麼上到阿里巨頭,下到創業小企,都要爭相入局社交領域?


簡單來說就是人流=流量=業務=現金。


有人的地方,就有錢!


何況微信手握十億級用戶,影響著無數賴以微信生存的企業命脈。


我從來不相信任何一個企業家說,做社交產品是為了方便用戶、提升社交效率,包括王欣和羅永浩。


做社交,就是因為有了人,業務的開展就充滿了諸多的可能性。


如果不做社交則難聚人,業務的發展的就受到了各種制約。比如被封號、封鏈接、屏蔽等。


這也是為什麼當下的諸多產品要讀取你個人手機通訊錄的原因之一,包括拼多多上線拼小圈,目的就是為了拉更多用戶。


4、為何屢戰屢敗


話說阿里、網易、搜狐、微博、頭條、百度等企業,在社交領域上花的錢,數以億計,團隊配置看起來也不錯。


但為何到如今都無法做出一個和微信想抗衡的社交產品呢?


僅從這些企業自身的角度來說,至少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a、專業積累少

騰訊在社交領域的積累、專業程度,不是從微信開始的,而是QQ。


我們看市面上任何一個入局的玩家,在社交領域都沒有積累,也沒有成功的經驗。


尤其是大公司,不是舉全公司之力,而是一個小組或小部門。


如果項目不成就解散了,人員也流失了,而過往的項目經驗也沒有沉澱下來。


過一陣子,項目又重啟了,又是一推新人。


b、新流量渠道有限

現如今騰訊、百度、阿里、頭條牢牢把握了互聯網上的主要流量,而每個平臺自身又同時在做社交產品。


推廣過程中,就存在著很大的衝突。任何一個平臺的一個限制舉措,就會對新產品的發展產生影響。


c、用戶使用成本高

仔細對比過往這些社交產品,其實你會發現他們在產品上並沒有多大的差異,甚至還存在諸多的不足。


導致用戶使用的成本增加,不僅是個人熟悉使用的成本,更重要的是要找到身邊同樣在使用產品的用戶。


這對於用戶來說沒有必要,而且許多中小app,用戶缺乏信任基礎。


比如要綁定個人的身份信息、銀行賬號、通訊錄授權等等,畢竟平臺倒閉、倒賣資料的風險很高。


除此外,還有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許多團隊一開始做產品的思路就錯了。


比如一個團隊發現微信裡面招聘弱,所以就決定去做個帶有招聘功能的微信,或者帶有健身屬性的微信。


這種出發點做出來的產品,垂直度上不夠深,在社交上又遠不如微信,最後的產品可以稱之為四不像。


02


各大企業輪番轟炸社交圈,為何微信還能屹立不倒,穩坐社交寶座。


1、QQ助力


儘管米聊、人人佔有先發優勢,但在微信推出之前,QQ早已經是國內最大的社交平臺,2013年月活躍用戶突破了8億。


微信之所以能快速得到發展,早期與QQ的導流有關係很大,當時經常能在QQ的聊天窗口看到微信的廣告。


所以,早期微信的發展,看似得益於漂流瓶、搖一搖、附近的人等功能上線。


其實,一開始就有原生流量的支持。


2、利益關係


現如今,幾乎人人都有微信,不管是熟人還是陌生人,只要打開微信掃碼添加好友或者拉入微信群就能交流,開展業務合作。


但不管是狐友、人人還是如我,首先面臨的就是用戶基數上的問題。


另外產品功能、人群受眾都不如微信廣,關鍵還沒有特色的亮點。


相比於經常使用微信的用戶,自然增加了遷移的成本。


各位想想,微信裡面不僅僅工作的關係。


還包括家人、同學、商務、興趣愛好等人脈資源,更重要的是這些人脈關係沉澱的時間可能超過了5、6年,用戶遷移的成本太高。


而且在正常的社交過程中,有從主(多)原則。


就是一個團隊5個人中,有4個人都用微信,只有一個人用人人。


那麼最後一個人肯定會選擇下載使用微信,以此方便大多數人。


3、生態能力

如果現在對於微信的界定只是一款社交聊天工具的話,就顯得特別狹隘了。


微信不僅是一款國民APP,更是如支付寶一樣的基礎設施。


如果僅僅只有微信好友關係,再難也能慢慢引導。



囊括了日常生活、工作、商務、休閒娛樂等方面,微信產生對於許多企業來說,產生了巨大的經濟價值。


商業變現,這是所有企業最終的目的,而微信已經做到了,它讓許多企業基於微信就能開展業務。


微信不僅讓普通在微信內得到全方面的服務和體驗,更讓中小企業在微信內找到商業經營的機會。


所以,這是為什麼用過了所有的社交產品以後,最終都會迴歸到微信的核心原因。


03


那麼,微信是不是不可戰勝呢?是不是所有的企業、產品選擇再次入局社交都是無用功呢?


這倒不至於那麼悲觀,任何領域、任何巨頭之下,依舊會有黑馬誕生。


比如資訊領域的頭條、短視頻領域的抖音、快手、電商領域的拼多多。


那麼,要想打敗微信或者說想在社交領域佔有一席之地,機會到底在哪裡呢?



微信誕生於移動互聯網,它發揮的最基本作用是鏈接,鏈接人,鏈接商品、鏈接服務、鏈接信息等等。


而它期望建立一個基於移動互聯網的智慧生活方式,而我們用的微信號就是進入這個網絡的唯一識別ID。


就像我們的身份一樣,這個網絡搭建的越大,這個ID的重要性、不可替代性就越強。


所以,替代微信或者打敗微信的一定不是一個和微信一模一樣功能的APP,哪怕是功能比微信多。


2、新的載體誕生

我預判短時間裡裡,至少5年內,應該很難找到對微信產生直接巨大威脅的平臺。


因為目前市面上幾乎所有的產品及服務,還是建立在移動互聯網的基礎上,大家平時溝通的載體還是電腦、手機。


縱觀過往,在電腦沒有普及之前,所有的關係、鏈接還是在線下商場、大街、商會上。


而隨著電腦的普及,就有了QQ、人人、天涯論壇、博客、四大門戶,他們聚集了絕大的流量和沉澱了用戶關係。


到了移動互聯網時代,入口是平板是手機,通行證是微信。


所以,如果平板、手機不進化甚至是消失,只是一個app的改變,對微信的影響很小。


但試想,如果以後手機不是唯一入口,餐桌、電腦、電視機等等都是我通向網絡獲取知識、信息、聯繫其他人的載體時,微信就不會顯得那麼重要了。


而它一定是一個新產品,可能我通過智能眼鏡投射出來,就能與其他人進行聯繫,或者進入到另一個網絡中。


因此,未來新技術、新載體的發展是前提。


我覺得下一個社交平臺,或者說社交新方式,將會在物聯網、AR、AI智能等平臺遷移中出現新機會。


當然,這樣的機會出現,不是人人都能抓住的,依然面臨巨頭的挑戰。



是華為?還是阿里?還是頭條?甚至是一個全新的平臺呢?


— THE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