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崇拜:最初代表男性的鳳凰,為何逐步轉向女性化?

所謂“龍鳳呈祥”,現代人概念之中的鳳凰,是與偏男性的神龍形象相對應的女性形象。各種古代題材的影視劇之中,也習慣於用真龍天子來代指皇帝,用鳳凰來代指皇后。

實際上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王朝時代,鳳凰作為女性形象出現的時間並不長久,一直到了明代,鳳凰才成為皇后或者說貴女的代名詞。而在此之前,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鳳凰既可以用來指代男性,也可以用來指代女性,甚至更早的時候,鳳凰只用來代指男性。

作為一種神話傳說之中的動物,我們知道鳳凰這種生物在現實世界是不存在的,是基於我們先民的火焰崇拜而誕生的一種圖騰崇拜。那麼這種崇拜為何在古代發展演變的過程之中,逐漸趨於女性化呢?

鳳凰崇拜:最初代表男性的鳳凰,為何逐步轉向女性化?

一、早期鳳凰形象脫胎於火焰崇拜,融合了濃厚的政治色彩,成為君王的代名

鳳凰崇拜的起源,既體現先民們對於天空的嚮往,也包含著一定的火焰崇拜在其中。作為“飛禽之王”,鳳凰集中呈現著中國古代先民對於會飛的鳥類的崇拜和嚮往。同時,各種各樣“涅槃重生”的鳳凰神話,則體現這先民們對於火焰的恐懼,以及火焰帶來的勃勃生機的嚮往。

實際上自從火焰發現以來,人們對之是愛恨交加。不可否認,從利用火焰開始,人類在文明的路上邁進了一大步,各種熟食的加工,更是大大的延長的人類的壽命,這是我們先民認為火焰之中包含著勃勃生機的最重要原因。

同時,火焰又帶給先民們很多傷害,這又促使人們恐懼火焰。鳳凰崇拜的緣起,就是人們在必須要利用火,但又擔心火焰會給人帶來傷害的矛盾選擇之中,希冀能有一種可以掌握火焰的神獸,來幫助人們讓火變得溫和起來,從而產生了鳳凰崇拜。

鳳凰崇拜:最初代表男性的鳳凰,為何逐步轉向女性化?

而這種火的特性,跟人民對於君王的看法趨於一致,即希望有賢明的君主帶領大家走向富強,又擔心暴虐的君主帶來傷害。因此,人們用想象力賦予鳳凰各種各樣的美德,使其成為“德”的化身,而“德”,其實可以看做是古代人們希望建立一種溫和的,有秩序的,充滿著人性光輝的社會制度的體現。

鳳凰所代表的“德政”,由此從單純的神靈崇拜之中脫離出來,成為一種跟統治結構,統治秩序密切相關的政治崇拜。

根據西漢文學家劉向在《說苑》之中的記載:

“食則有質,飲則有儀,往則有文,來則有嘉。”

從此,鳳凰崇拜在封建王朝時期,以一種與政治密切相關的圖騰崇拜,在中國古代歷史之中流傳了下來,並在此其中融入了很多各民族獨有的,對於鳳凰崇拜的因素,經過了漫長的歷史變遷,最終匯聚成為完整的中國古代鳳凰崇拜,與神龍崇拜一起,成為中國古代圖騰崇拜之中最重要的兩極。

鳳凰崇拜:最初代表男性的鳳凰,為何逐步轉向女性化?

但鳳凰崇拜與神龍崇拜一開始,並不是密切相關,相輔相成的。一定程度上講,它們可以看做是競爭關係。那麼究竟是從什麼時候開始,鳳凰崇拜開始與神龍崇拜相輔相成,呈現女性化特點的呢?

二、一代女帝武則天在鳳凰崇拜女性化的過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在鳳凰崇拜趨向女性化的過程之中,儒家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作為中國古代文化的主流,尤其是在漢朝董仲舒等人說服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後,儒家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重塑,是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的。鳳凰崇拜女性化的過程,其實也與之有關。

秦漢之前,鳳凰作為皇帝德政的代名詞,自然更多的被用來指代男性。比如歷史上著名的楚莊王三年不鳴的故事,就是將他比作鳳凰。

《史記》記載:

“莊王即位三年,不出號令,日夜為樂,令國中曰:有敢諫者死無赦……三年不蜚,蜚將沖天;三年不鳴,鳴將驚人。舉退矣,吾知之矣。”

這段記載,就是典型的用鳳凰指代男性的代表。

其後三國時期的“臥龍”“鳳雛”,則分別指代諸葛亮和龐統,而他們都是男性。

鳳凰崇拜:最初代表男性的鳳凰,為何逐步轉向女性化?

“臥龍”與“鳳雛”的影視劇形象

兩晉以後,鳳凰開既可以被指代男性,也可以被指代女性。這種現象在唐朝時期,出現了一個很大的變化,那就是一代女帝武則天的出現。

用神龍來指代天子,是儒家思想的產物。但是武則天以女人的身份登上帝位,這個時候如果繼續沿用真龍天子的說法,顯然是不利於她的權威建立的。在此基礎之上,武則天從神話的角度出發,選取鳳凰這種自古以來就被用來指代君王德政的神鳥,來與神龍相對應。

武則天用鳳凰指代自己,原本是為了打破歷史上皇帝必須是神龍之子的神話概念,以鳳凰對抗神龍,是為了維護自己統治的穩定,申明自己統治同樣是“代天行事”的正統和合法性。

鳳凰崇拜:最初代表男性的鳳凰,為何逐步轉向女性化?

但畢竟武則天只有一位,其後歷代王朝又迴歸了男人做皇帝的舊俗,鳳凰也就從帝位之上跌落了下來。而且由於武則天是女性,她從女性的角度出發,對於鳳凰的推崇,促使鳳凰形象逐漸從男女泛指,到專指女性的變化。

唐朝以後,宋元理學的興盛,讓中國古代封建禮教走向極端,女性的地位也逐漸降低,但作為女性代表的鳳凰,卻逐漸走入皇家,成為皇后貴妃等的化身。從此,鳳凰也就逐漸趨於女性化,不被用來代指男性了。

三、 社會分工的細化,是圖騰崇拜中鳳凰形象趨於女性化最主要的原因

鳳凰崇拜女性化的過程,是一個徐徐漸進,緩慢演變的過程。但是究其根本,可以說是社會分工逐漸細化的具體表現。

上古時期,人類力量薄弱,在與大自然搏鬥的過程之中,男性固然因為身強力壯而佔據主宰地位,從而開啟了父系社會的模型。幾千上萬年的發展下來,女性逐漸成為男性的附庸,任何社會性的現象出現和發展,都是以男性為主角的。

比如圖騰崇拜這件事情,本身寄託的是全民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但因為男性在社會生活之中佔據著主導地位,所以女性就被忽略了,或者說被代表了。

因此,最早的鳳凰崇拜被用來代指人,首先代指的就是男性,而且是人世間具有最強大的力量的男性,即部落首領或者說是後代的帝王。

鳳凰崇拜:最初代表男性的鳳凰,為何逐步轉向女性化?

而春秋以後,隨著封建制度的完善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女性地位上依然屬於附庸,從屬地位,但是其在社會之中扮演的身份角色,卻逐漸細化,不能被男性所替代

換句話說,除了生理上的差別以外,上古甚至遠古時期女性所要從事的採摘,簡單的耕種更活動,男性是可以替代的,所以女性往往被忽略,被代表。

而到了封建時代,隨著社會分工的逐漸細化,女性地位固然是沒有提升,甚至有所下降了,可他們所從事的諸如相夫教子,紡織養蠶等等工種,男性很多都從事不了或者說不願意去從事。

我國古代著名的民歌《木蘭辭》之中寫到: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

木蘭可以女扮男裝去當兵,可是要讓男性男扮女裝去“當戶織”,估計是沒有人願意的。因為社會分工的細化,促使當戶織這件工作,已經成了女性的專屬。

鳳凰崇拜:最初代表男性的鳳凰,為何逐步轉向女性化?

所以從社會分工的角度來看,男女的區分是在細化的,反映到圖騰崇拜之中來,就是以往鳳凰可以即代表男性,也代表女性。但是現在女性所從事的工作和所需要的品德,跟男性是完全不同了,這個時候還用相同的圖騰崇拜來代指,顯然是不合適的。

再加上各種歷史的巧合,諸如武則天提倡鳳凰等等,就讓鳳凰逐漸從男性角色,過渡到女性,最終完全變成了女性形象的代表。

各種圖騰神話,本質上是人們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和寄託,而社會分工的細化,促使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概念也發生了轉變。直白一點說,上古時期人們只覺得皇帝賢德,大家各自努力求生,就可以說是美好的生活。

但到了封建王朝後期,人們除了希望皇帝賢德,國家政治清明以外,還希望自己的妻子賢良淑德,上得廳堂,下得廚房。當然反過來也是一樣,女性也希望在國家長治久安的同時,自己的丈夫能夠人前顯貴,名利雙收。

期待不同,那麼所帶來的精神的追求就不同。而圖騰和崇拜可以看做是追求的最高層次,自然也會隨之時移世遷而發生變化。

結語

綜上,鳳凰崇拜起源於先民對於飛翔的渴望,在此之上又加上了對於火焰的嚮往和恐懼,最終形成“鳳凰九死,涅槃重生”的圖騰崇拜。這種崇拜產生以後,人們不斷的往其中加入自己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並最終使其成為“德政”或者說國泰民安的代指,因為在農耕文明下的古代中國,國泰民安,就是百姓們最樸素的願望。

從本質上講,這種圖騰崇拜可以看做是人們在精神領域自我安慰,寄託希望的產物。而隨著生產力的不斷進步,社會分工的不斷細化,不同的人群,對於想要追求的希望的概念就產生了區分。鳳凰圖騰女性化的過程,正是在這種現象之下發生轉變的。

當然光有了基礎還不夠,還需要一定的契機,這種轉變才能夠完美的過渡,而唐朝時武則天稱帝,將鳳凰與神龍並列的歷史,正好為中國古代鳳凰崇拜在女性化的過程中,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契機。

參考文獻:

《史記》

《說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