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認知靈活性”不夠:倔強的孩子一點優勢都不存在嗎?

小玫有一個九歲的女兒姿姿,平常的工作很忙,就很少陪伴孩子,晚間回來的看孩子都是由姥姥帶著,在平常照顧孩子方面,爸爸媽媽從小都會盡量的滿足孩子的要求,這個就會導致孩子的脾氣是被慣出來的,隨著孩子慢慢的長大,想要的玩具也會慢慢的減少,但是要求還是會低很多。

這天週末,輪到爸爸媽媽休假,一大早孩子就早早的起來,去敲門想要去遊樂場。但是在昨晚的時候,爸爸媽媽特意囑託孩子,明天讓爸爸媽媽睡個懶覺。

我們在吃完中飯下午再去遊樂場,姿姿一大早就在客廳幾個房間鬧騰,吵著鬧著現在就要去,姥姥起來安慰也沒有一點用,“我就是要現在去!我就是要現在去玩!我不管,我就要爸爸媽媽現在陪我去!”

現在孩子大哭大鬧解決自己想要達到的一個目的,沒有達到要求絕對不罷休,當然我們會經常在孩子的身上看到這一類情況的出現,面對孩子的固執和倔強有時候的家長束手無策,孩子的脾氣太倔。

其實是“認知靈活性”不夠,拯救孩子倔強的性子還是要從講究一定的策略和方法下手,不能對著孩子使出家長姿態的一套打罵等粗暴的教育方法。

孩子“認知靈活性”不夠:倔強的孩子一點優勢都不存在嗎?

v 認識“認知靈活性”

斯皮羅等人提出認知靈活性理論,將學習分為兩種:初級知識的獲得與高級知識的獲得。初級知識的獲得主要是涉及結構良好領域的知識,比如一些基礎性知識認知;

高級知識獲得主要涉及結構不良領域問題,要求學生掌握概念的一個複雜性,並且廣泛運用到具體情境之中,比如就是將基礎知識概念可以靈活的運用。

舉一個例子我們這樣來理解孩子認知靈活性強度,在課堂上如果遇到老師課堂上的問題不清楚或者題目太過於難得情況下,這些孩子就會選擇請教老師來將這個問題解決。

另外靈活性更強的孩子就會會換種思路換一種解決方法來解決問題。認知靈活性弱的孩子在課堂上遇到難題或者有不理解的問題,他們會選擇直接無視這個問題的存在對著問題開始發呆,或者是乾脆不寫,也不會去請假老師和會的同學。

孩子“認知靈活性”不夠:倔強的孩子一點優勢都不存在嗎?

v 孩子脾氣倔強的一個來源

1. 孩子的自我意識太強

兩歲左右的孩子在家庭教育領域中被稱作是“難纏的兩歲”,為什麼會這樣的來定義孩子的兩歲呢,其實在孩子一歲的時候,孩子性格是非常的一個活潑和乖巧聽話的,可是等到兩歲的時候就開始變得倔強。瑞士著名的教育學家皮亞傑將兒童和青少年的認知發展分為了四個階段:

l 感知運動階段(0-2歲)這個階段的孩子逐漸形成物體永久性的一個意識。

l 前運算階段(2歲-6歲)這個階段發展的孩子可以通過自我感覺開始探索身邊的世界,意識物質之間存在恆存性。

l 具體運算階段(7歲-12歲)這個階段的孩子學會能用詞彙等知識來表達自己的一個感受但是缺乏一定的邏輯推理能力,很容易以自我為中心。

l 形式運算階段(12歲-成年)這會階段的孩子已經掌握對具體事物對象有了邏輯思考的能力,理解物質的守恆性。

皮亞傑認為所有的兒童都會經歷這樣的一個階段,一個新的心智能力的出現就會標誌一個新的階段到來。

兩歲的左右的孩子是處於前運算階段,自我中心的主義開始逐步形成,開始學會思考問題,會形成自己的衣蛾觀點,按照自己的喜歡的方式來做事,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聽話順從的孩子並不是一個好表現,因為孩子表現出倔強實際上是孩子堅持自我的一個表現。

孩子“認知靈活性”不夠:倔強的孩子一點優勢都不存在嗎?

2. 父母管教過於嚴厲

現在在大多數的一個家庭之中,慢慢的開始出現家長對孩子的管教開始出現不同的要求,孩子的成長的質量越來越受到自己家長的關注。

在無數個家庭之中我們不難發現:孩子的如果想要玩玩具就會被媽媽阻止;想要出門去散散步做做運動就會被家長帶回去做作業;想要觀察探索小物件就會被爸爸突然打斷。

在無數個被家長阻止和關愛的情況下,孩子已經被綁的的死死的,不能擁有自由,長期這樣下去,孩子就會擁有許多的一個負面情緒,情緒一旦得到一個增加和積累就會馬上將固執表現出來。

3. 受父母的個人影響

個體身心發展的遺傳因素表明;遺傳為個體的身心發展會提供某些物質可能。孩子的固執倔強也有可能在很大的一個程度上是受父母的影響。

父母在很多時候遇到問題也會表現的很過於固執,孩子就會慢慢學習到父母偏執的處理方式,遭受到拒絕或者是批評的需求得不到滿足的一個情況下,就會採取同樣的處理方法,表現出倔強。

4. 孩子自我個性的形成

心理學家表示;孩子的一個性格形成是孩子的先天氣質加上後天的教育。在孩子3歲之前,孩子80%的性格已經開始形成,所以一個三歲的性格和成人幾乎沒有一個太大的區別存在。

孩子“認知靈活性”不夠:倔強的孩子一點優勢都不存在嗎?

v 倔強的孩子難道一點的優勢都不存在嗎?

通常在家庭中有一個倔強的孩子是會給家長帶來很頭痛,但是家長卻忽略一個問題那就是,乖乖聽話的孩子會選擇聽父母的話,也會很容易聽他人的話,很容易人云亦云,容易被他人操控,很容易沒有自己的主見。

當然倔強孩子可能會被家長理解為“壞孩子”,認為孩子就是天生缺乏管教,可能會利用打罵的方式讓孩子屈服,有些家長會成功,孩子開始聽話,有些的孩子沒有成功,就會更加的逆反。但是倔強的孩子和他人相處的時候,容易堅持自己的想法,也為自己爭取一定的權益。

有研究表明,倔強的孩子是一個潛藏的“績優股”,據英國《每日電訊報》之中的研究表明,性格倔強的孩子的在學業上表現得更加出色,長大後的在工作的方面的也會更加的成功,能更獲取更高的薪酬待遇。

孩子“認知靈活性”不夠:倔強的孩子一點優勢都不存在嗎?

教育學家、心理學家認為,比起具有貶義的“倔強”二字應該用“Strong-Willed(意志堅定的)”、spirited(精神飽滿的)這樣的中性詞來描述倔孩子。

一個性格倔強的孩子從表面上看會特別的有自己的主見,即使父母打擊他們的一個意志和想法,有時候也是無濟於事,這個就說明孩子的很難去受到別人的影響,而是會堅定自己的一個事情,可以說是有一股常人不能堅持下去的毅力和行動力。

當然在這個“倔強”是需要家長來好的教育和領導的,父母的教育方式得當,孩子在將來很容易成為領導者或者是意見領袖,如果教育方式不得當,就會讓孩子變得更加的不服管教,如果將這個倔強的勁頭用在了錯誤的方向的話,就會帶來的不好的效果,不利於孩子得到健康成長。

孩子“認知靈活性”不夠:倔強的孩子一點優勢都不存在嗎?

v 作為家長應該怎樣的來培養倔強的孩子呢?

家長在面對孩子倔強的的時候,首先需要清除清晰地瞭解孩子倔強的認知,倔強並不是孩子不服從管教、不聽話,而是意味孩子有一股勁,堅持和意志堅強,倔孩子也是一股潛藏的潛力股,但是在擁有好的前提下,是需要家長進行更多的交流和引導才會慢慢形成的。

1. 家長學會接納孩子的倔強

教育家盧梭有一項理論就是:世上最沒用的三種教育方法就是: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

很多的家長會了能夠讓自己的孩子可以能夠聽進去自己的話,讓孩子記住教訓救護給孩子講很多的大道理,開始教育孩子不能再犯這樣的行為。

當然孩子是不會關注家長教訓以後的後續行為,只會關注本身。從情感宣洩的角度來看,孩子在遭到拒絕以後,負面情緒不免會感到沮喪,這個時候需要的是家長的溫暖,利於孩子的情緒發洩,不要嘗試給孩子講大道理。比起講大道理,家長可以利用其他的方式,比如圖畫資料或者故事等,增加一個說服力。

孩子“認知靈活性”不夠:倔強的孩子一點優勢都不存在嗎?

2. 不要輕易給孩子貼上“倔孩子”的標籤,花時間傾聽孩子

當家長意識到自己的孩子的性格是屬於倔強一類的時候,不要輕易在孩子的面前強調這一點,讓孩子有了一種心理暗示“你們認為我倔強,那我就更加的倔強給你們看”。

這個時候家長需要做的是學會傾聽孩子的內心的心聲,在家長學會傾聽以後,就會發現的一點的就是,孩子並不是倔強。

不是不聽家長老師管教而是因為孩子的內心的對某一件事有著自己固有的一個認知,家長需要的做的就是聽孩子的一個解釋,瞭解孩子內心固執的想法,然後慢慢地改變他們的想法,耐心聽取孩子意見之後,從根本上幫助孩子解決問題。

孩子“認知靈活性”不夠:倔強的孩子一點優勢都不存在嗎?

3. 給孩子一定的空間,引導孩子自己管理生活

倔強的孩子都有一個行為就是很有自己的一個主見,喜歡事情能夠遵循自己節奏的發展,拒絕自己的不喜歡的事情或者故意忽視到父母對自己下的指令。

孩子如果開始擁有“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想法,家長就讓孩子自己嘗試,就算孩子自己的一個能力有限,不能很好地完成一個任務的時候,那麼就需家長在一旁指導和提示,讓孩子自己掌握更多的事情,就會發現孩子會變得更加熱情和配合。

對於孩子的一個倔強,是需要家長不斷地引導和教育的,找到一個好的方法讓孩子將“倔強”變為將來的一個優勢。鍛鍊孩子的一個認知能力,讓孩子變得更棒更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