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李廣難封”的根本原因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通常用來形容立下大功的人得不到應有的待遇,感慨命途多舛。然而任何事情的發生都有其原因,“李廣難封”自有其難封的道理,有人認為是政治因素,也有人認為是李廣的個人問題,然而在筆者看來,“李廣難封”的根本原因還是自身綜合實力的欠缺。

探析“李廣難封”的根本原因

從我們今天的角度來看,在機遇平等的條件下,一個人成功與否主要由四個因素決定,分別是體力、品行、智謀、情商,四者缺一不可。就像我們今天所說的“木桶定律”:決定木桶盛水量多少的關鍵因素永遠是其最短的木板。李廣的處境恰恰印證了這一點,筆者認為李廣有著超乎常人的體力和記憶,然而品行和大才相比也就是一般,至於智謀和情商更是不及格,而這樣明顯“偏科”的實力就是李廣難封的根源,不及格的智謀和情商更是關鍵所在。

  1. 遙遙領先的體力和技藝

李廣是武將出身,祖先更是大秦名將李信,因此體力和技藝本就是他的看家本領,在這一領域他有資格稱霸。無論是彎弓射石,還是射殺猛虎都可以看出李廣的力氣之大,除此之外李廣還有這精湛的騎射技術,曾經一度殺的匈奴人聞風喪膽,硬是忍了幾年的時間不敢南下侵略中原。

探析“李廣難封”的根本原因

  1. 一般般的品行

之所以說他的品行一般般,是因為他有著讓人稱讚的地方,也有著讓人難以接受之處。古人對於為將之人品行的要求早有明確的要求,以諸葛亮的表述最為清楚,他認為為將者要有高節、孝弟、信義、沉慮、力行五種品行,這些品質可以使得為將者得已揚名,廣泛交友,有容人之量,更能建功立業。

李廣此人廉潔仁義,這方面無可挑剔,得到了士兵們廣泛的認同,他嚴格要求自己要和士兵同甘共苦,士兵不吃他不吃,士兵不喝他不喝,有了好東西更是第一時間賞賜給手下。然而李廣在沉慮(容人)方面卻是嚴重偏科,通過閱讀史書不難發現,李廣缺乏容人的度量,經常在一些小事上齜牙必報。

李廣曾經一人騎馬到田間喝酒,返回之時在霸凌亭遇到了喝醉了的霸凌尉,被喝止不得回營。李廣當即表明身份,然而霸凌尉卻怒道,將軍都不可以過去,你又算個什麼東西?無奈之下,李廣只好在亭子裡露宿一夜。不久之後,匈奴侵犯邊境,遼西太守被殺,守將被敗,李廣臨危受命,擔任太守一職,隨即找了個理由將霸凌尉殺掉。

由此可見李廣的品行總體來說只能算得上是一般罷了,儘管他廉潔仁義,卻沒有為將者應有的容人之量,因意氣之爭便害死了一條人命,實在讓人失望,我想這也是李廣難封的原因之一。

探析“李廣難封”的根本原因

  1. 不及格的智謀

他在官場失意,被貶歸鄉之後,與故穎陰侯的孫子灌強走得很近,經常一起去打獵。都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一個人的交際圈對這個人發展的影響不必多說,通過一個人朋友的為人,就可以看出這個人的性格品行了。

那麼這個灌強究竟是誰呢?事實上他的家族政治名聲並不是很好,甚至可以說奇差無比,他的爺爺是灌嬰,是開國元勳,曾經做過宰相,當時的灌氏家族可謂是權勢滔天,然而卻被捲入了濟北王造反的事件中,晚節不保,盡喪兵權。

李廣賦閒在家,本就不討人喜,又和這樣的有犯罪前科的人交往,誰又敢繼續用他?可以看出李廣的政治之謀極為不足。

探析“李廣難封”的根本原因

  1. 糟糕的情商

李廣雖然和自己的手下關係很好,但是與同僚和上級的關係卻差得離譜。同僚評價他”自負其能,固執己見“。這樣的評價絕不是空穴來風,細看他一生的言行,曾經因為霸凌尉阻他回營過夜便直接將他邀入軍帳殺害;與衛青大將軍有了爭執,竟然怒形於色,給上司甩臉色;漢武帝體諒他年紀大了不讓他當先鋒軍,結果他愣是改變了漢武帝的決定,連漢武帝的話都不管用。試想這樣一個性格偏執、倔強的人,有誰願意重用他呢?人才有的是,這天下少了誰都不會滅亡,既然如此,我又何必選一個處處跟我作對的人呢?

探析“李廣難封”的根本原因

李廣的結局給我們很大的警示,一定要主中自己綜合能力的培養,做事情一定要動腦子,在職場上更是要學會溝通,收斂自己的小脾氣,畢竟很大一部分人做不到讓公司離了你就無法運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