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李广难封”的根本原因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通常用来形容立下大功的人得不到应有的待遇,感慨命途多舛。然而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有其原因,“李广难封”自有其难封的道理,有人认为是政治因素,也有人认为是李广的个人问题,然而在笔者看来,“李广难封”的根本原因还是自身综合实力的欠缺。

探析“李广难封”的根本原因

从我们今天的角度来看,在机遇平等的条件下,一个人成功与否主要由四个因素决定,分别是体力、品行、智谋、情商,四者缺一不可。就像我们今天所说的“木桶定律”:决定木桶盛水量多少的关键因素永远是其最短的木板。李广的处境恰恰印证了这一点,笔者认为李广有着超乎常人的体力和记忆,然而品行和大才相比也就是一般,至于智谋和情商更是不及格,而这样明显“偏科”的实力就是李广难封的根源,不及格的智谋和情商更是关键所在。

  1. 遥遥领先的体力和技艺

李广是武将出身,祖先更是大秦名将李信,因此体力和技艺本就是他的看家本领,在这一领域他有资格称霸。无论是弯弓射石,还是射杀猛虎都可以看出李广的力气之大,除此之外李广还有这精湛的骑射技术,曾经一度杀的匈奴人闻风丧胆,硬是忍了几年的时间不敢南下侵略中原。

探析“李广难封”的根本原因

  1. 一般般的品行

之所以说他的品行一般般,是因为他有着让人称赞的地方,也有着让人难以接受之处。古人对于为将之人品行的要求早有明确的要求,以诸葛亮的表述最为清楚,他认为为将者要有高节、孝弟、信义、沉虑、力行五种品行,这些品质可以使得为将者得已扬名,广泛交友,有容人之量,更能建功立业。

李广此人廉洁仁义,这方面无可挑剔,得到了士兵们广泛的认同,他严格要求自己要和士兵同甘共苦,士兵不吃他不吃,士兵不喝他不喝,有了好东西更是第一时间赏赐给手下。然而李广在沉虑(容人)方面却是严重偏科,通过阅读史书不难发现,李广缺乏容人的度量,经常在一些小事上龇牙必报。

李广曾经一人骑马到田间喝酒,返回之时在霸凌亭遇到了喝醉了的霸凌尉,被喝止不得回营。李广当即表明身份,然而霸凌尉却怒道,将军都不可以过去,你又算个什么东西?无奈之下,李广只好在亭子里露宿一夜。不久之后,匈奴侵犯边境,辽西太守被杀,守将被败,李广临危受命,担任太守一职,随即找了个理由将霸凌尉杀掉。

由此可见李广的品行总体来说只能算得上是一般罢了,尽管他廉洁仁义,却没有为将者应有的容人之量,因意气之争便害死了一条人命,实在让人失望,我想这也是李广难封的原因之一。

探析“李广难封”的根本原因

  1. 不及格的智谋

他在官场失意,被贬归乡之后,与故颖阴侯的孙子灌强走得很近,经常一起去打猎。都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一个人的交际圈对这个人发展的影响不必多说,通过一个人朋友的为人,就可以看出这个人的性格品行了。

那么这个灌强究竟是谁呢?事实上他的家族政治名声并不是很好,甚至可以说奇差无比,他的爷爷是灌婴,是开国元勋,曾经做过宰相,当时的灌氏家族可谓是权势滔天,然而却被卷入了济北王造反的事件中,晚节不保,尽丧兵权。

李广赋闲在家,本就不讨人喜,又和这样的有犯罪前科的人交往,谁又敢继续用他?可以看出李广的政治之谋极为不足。

探析“李广难封”的根本原因

  1. 糟糕的情商

李广虽然和自己的手下关系很好,但是与同僚和上级的关系却差得离谱。同僚评价他”自负其能,固执己见“。这样的评价绝不是空穴来风,细看他一生的言行,曾经因为霸凌尉阻他回营过夜便直接将他邀入军帐杀害;与卫青大将军有了争执,竟然怒形于色,给上司甩脸色;汉武帝体谅他年纪大了不让他当先锋军,结果他愣是改变了汉武帝的决定,连汉武帝的话都不管用。试想这样一个性格偏执、倔强的人,有谁愿意重用他呢?人才有的是,这天下少了谁都不会灭亡,既然如此,我又何必选一个处处跟我作对的人呢?

探析“李广难封”的根本原因

李广的结局给我们很大的警示,一定要主中自己综合能力的培养,做事情一定要动脑子,在职场上更是要学会沟通,收敛自己的小脾气,毕竟很大一部分人做不到让公司离了你就无法运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