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奴十二年》讀書筆記

推薦指數:★★★★

感悟

我每次讀完這種記錄人的苦難的書,都會難過好久緩不過來,記得當時讀張純如的《南京浩劫》的時候,連著好幾天,我都壓抑的不行,甚至晚上睡覺之前還能想到書裡的情節然後突然變得特別難受。

有那麼一點奇怪的是,看《為奴十二載》的時候,我常常為奴隸們的生活感到難過甚至會哭,對奴隸制度感到氣憤,對人性的殘酷感到驚愕,但看完之後這種情緒卻冷卻的很快。

所以我去百度搜索”中國有沒有經歷過奴隸社會?”,網頁跳出的答案是這個問題一直存在爭議,但就目前我學到的歷史來講,我的印象裡是沒有我的民族同胞經歷過這樣一個令人窒息的時代的。所以大概這就是原因吧,或許這些苦難,當我的心底裡覺得我的同胞不曾經歷,我還是多少帶著一些旁觀者的心態去看待——我同情,但是我卻沒有那麼痛苦。

當作者這十二年的苦難,十二年的奴隸生活,4320天看不到光的人生,明明白白的呈現在我眼前的時候,給我留下的除了氣憤、同情和壓抑,還有揮之不去的無奈。人類實在是太過複雜的生物,正如書裡主人公的第一任奴隸主:心地善良相信公平並且對所有人友愛,但是奴隸制在他心裡卻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情——當一個人出生之日起便被一種思想滋養長大,讓他自己意識到這是一件殘酷或者錯誤的事情,這其實對他來說也是一件太過艱難的事情。

最後就是老生常談的話了:珍惜我現在擁有的一切吧,我已然足夠幸運了不是嗎?

摘抄

諷刺的是,站在這幢樓上就能一眼看到國會大廈。那些標榜自己有多麼愛國的議員們鼓吹自由與平等的聲音,與可憐的奴隸身上的枷鎖聲,就這樣混雜在一起。奴隸圍圈居然就設在離國會大廈近在咫尺的地方!

==========

後來,他們終於給了我們幾條毯子。那些毯子原來是給馬用的,誰能料到這條毯子會是我接下來的十二年裡唯一能充當被褥的東西。

==========

我們一隊人就這樣戴著手銬如死一般安靜地走在華盛頓的大街上——華盛頓,這個告訴我們人人生而享有生存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權利的國家的首都,這個高唱著《嗨!哥倫比亞》的所謂幸福之地!

==========

一想到蘭德爾和小埃米莉要靠無休無止的苦力勞動勉強維繫生命,我真覺得當時若是長眠海底,反而是一種幸運。

==========

至於其他的奴隸,我們就一個都不敢相信了。他們都是在恐懼和無知中長大的,他們對於白人的敬畏是旁人無法理解的,我們絕不敢向他們透露半點風聲

==========

巴吞魯日的那個農場主買到了滿意的奴隸後準備離開。他們走到門口的時候,蘭德爾回過頭來看著媽媽說:“不要哭,媽媽。我會乖的。不要哭。”

==========

我在身陷不幸的時候曾經不止一次地想到過死亡,有時甚至覺得,相比無法忍受的痛楚,死去反而是一種解脫,墳墓是我那已疲憊至極的身軀終於能安歇的地方。但在直面死亡的威脅時,這種消極的想法一瞬都不曾出現過。只要還有一線生機,沒有人會在死神面前甘心受死。生命是如此的可貴,螻蟻尚且貪生,何況是人!所以,雖然我當時身陷奴役,度日如年,但我還是會奮力一搏。

==========

說真的,我自己也不知道到底什麼才是最可怕的——獵狗、鱷魚還是人類!

==========

我們不應該譴責奴隸主的暴虐,這種罪惡的本源在於萬惡的奴隸制。身處這種環境的人難免會受到影響。他們從小到大一直見證著奴隸受苦受難,這種是非觀念早已根深蒂固,長大成人之後自然不會有所懷疑。

==========

些小說誇誇其談地描繪了一番奴隸的卑賤生活,小說家信口開河地談論著“無知是福”——這些人往往都是一邊舒適地窩在沙發裡一邊胡謅著奴隸的生活。要是這些人跟著奴隸一起去地裡吃些苦、一起在硬地板上睡幾晚、一起吃幾頓難以下嚥的飯;要是讓這些人親眼目睹奴隸被鞭打、抓捕和蹂躪的那一幕幕,我相信他們筆下的故事一定會是不同的模樣。讓他們去了解一下奴隸的內心,去聽一聽奴隸的心聲——那些永遠不敢在白人面前說出口的心聲;去體會一下那種夜不能寐的恐慌,去和奴隸交交心,談論一下“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權利”,他們會發現,百分之九十九的奴隸都很清楚地明白自己的處境,都由衷地嚮往著自由。這種期許,不會比藍天下的任何其他人少一分一毫。

==========

所以,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奴隸的一年,那就是:三天無憂無慮的生活和三百六十二天疲憊、恐懼、悲慘和無休止的勞作。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