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王朝據說在很多地方建過都城,在邵陽建過嗎?有何依據?

溫水4757


1644年,崇禎皇帝死後,朱由崧在南京建立南明,是為弘光政權。不久南京陷落,弘光帝被俘。

1645年,在浙江沿海抗清義軍及官吏縉紳的扶持下,魯王朱以海監國於紹興,史稱魯監國。但部將與隆武政權爭奪主導地位,一個月以後被清軍擊潰。魯王逃至舟山。

1645年,唐王朱聿鍵在鄭芝龍等人的擁立下,在福州稱帝,建立隆武政權。隆武皇帝發動了短暫的北伐,同時還採取聯寇抗清政策,但隨著鄭芝龍降清,隆武皇帝被俘。

1646年,張獻忠餘部和南明聯合起來,在西南地區擁護桂王朱由榔為帝,建立永曆政權。1661年,吳三桂率清軍入緬,次年四月,永曆皇帝與太子朱慈煊在昆明被吳三桂處決,明統始亡。

此後鄭成功繼續用永樂年號抗清。1683年,清軍佔領臺灣,延平王鄭克塽降清,寧靖王朱術桂自殺,明朝正式滅亡。

南明政權,除南京為留都外,其餘政權所在地均為行在。

弘光時期:應天府(南京)、杭州府(杭州);

魯王監國時期:紹興府(紹興)、寧波府(舟山);

隆武時期:天興府(福州)、延平府(延平);

永曆前期:肇慶府(肇慶)、奉天府(武岡);

永曆後期:安龍府(安龍)、雲興府(昆明);

明鄭時期:思明州(廈門)、承天府(臺南)。


甲申十七年


南明流亡政權

弘光:福王朱由嵩:1644年-1645年 :建都南京。

崇禎十七年(1644年)五月初三日(6月7日)稱監國於南京,十五日(6月19日)即皇帝位,改明年為弘光元年。弘光元年五月二十四日(6月17日)清軍佔領南京,二十八日(6月21日)(或二十五日)被俘。

翌年四月初九日(5月23日)被弒。

隆武:唐王朱聿鍵:1645年-1646年:建都福州。

弘光元年六月初六日(6月29日)(或七月初七日(8月27日))稱監國於福州,二十六日(7月19日)(或二十七日(7月20日),或閏六月十五日(8月16日))即皇帝位,年號隆武,以七月初一日(8月21日)之後為元年。

隆武二年八月二十八日(10月7日)(或二十七日(10月6日))被俘。

(3)紹武:唐王朱聿?:1646年-1647年:建都廣州。

隆武二年十一月初二日(12月8日)(或初一日(12月7日),顧誠認為初二日為對)稱監國於廣州,初五日(12月12日)即皇帝位,改明年為紹武元年。

十二月十五日(1647年1月20日),廣州失。

(4)永曆:桂王朱由榔:1646年-1662年:建都肇慶。

隆武二年十月十四日(11月20日)稱監國於肇慶,十一月十八日(12月24日)即皇帝位,以明年為永曆元年。永曆六年二月初六日(1652年3月15日)至安隆所,兩廣失。

永曆十五年七月十九日(1661年8月13日)桂王左右的臣子共四十二人被殺。十二月初三日(1662年1月11日),桂王被緬甸王送至清軍營內,永曆十六年四月十五日(6月1日)被吳三桂絞殺於昆明。


不知名網友小王


位於湖南武岡的南明奉天府,是存在時間最短的天府,前後只有5個月,由南明末代皇帝、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漢族皇帝朱由榔設立的。朱由榔之所以選擇武岡,也是被逼無奈,他是被地方軍閥劉承胤所挾持,才不得不在劉的地盤停留。但是,清軍很快就攻入剛剛升格的奉天府,朱由榔棄城而出,又一次踏上了流亡的艱辛之旅。清軍入城後,清廷又把奉天府改為武岡州,武岡古城結束近半年的“首都”歷史。



2020一起上岸


南明中國明王朝滅亡後,明宗室先後在南方建立的一些地方性政權的統稱。包括弘光政權、隆武政權、魯王監國、紹武政權及永曆政權,前後共歷18年。弘光政權 順治元年(明崇禎十七年,1644)五月初三首先建立。由馬士英、史可法等奉明福王朱由崧監國於南京。五月十五日即皇帝位,年號弘光。朱由崧,明神宗之孫,福王朱常洵之子。初封德昌王,進封世子。崇禎十六年嗣封福王。次年初,農民軍掃蕩北方,朱由崧流亡淮上。時南京之明殘餘勢力議擇君以定南都,然後揮師北上。曾出現擁潞王與擁福王之爭,最後馬士英恃勢逼史可法等同意立福王朱由崧為帝。馬士英等以擁戴有功,把持朝政,起用閹黨餘孽,貪贓枉法,與高弘圖等東林餘黨針鋒相對。清順治二年三月,寧南侯左良玉稱奉太子密詔,入誅奸臣馬士英以清君側,起於武昌,進逼南京。時清軍迅速南下,連續破徐州,渡淮河,兵臨揚州城下。隨後,清軍渡長江,克鎮江。弘光帝被迫出奔蕪湖。五月十五日大臣趙之龍、王鋒、錢謙益等獻南京城投降;二十二日朱由崧被獲,解北京處死。弘光政權覆滅。隆武政權 順治二年閏六月初七,明福建巡撫張肯堂、禮部尚書黃道周及南安伯鄭芝龍、靖虜伯鄭鴻逵等,奉唐王朱聿鍵稱監國於福州。閏六月二十七日稱帝,改福州為天興府,以是年為隆武元年。朱聿鍵,朱元璋九世孫,端王朱碩熿之孫。崇禎五年嗣立唐王,九年因率兵勤王擅離南陽獲罪,弘光時獲釋。順治二年五月避亂經杭州,適南都已亡,鄭鴻逵等迎之入閩。隆武政權建立之初,儼然有所作為,集廷臣議抗清戰守。即位不及半月,即下詔親征,影響頗大。江浙、安徽、江西各地義軍紛起,響應抗清號召。然而軍政大權掌握在地方實力派鄭芝龍手裡,隆武本人也為其挾制,實際並無建樹。三年七月,清軍攻下浙東浙南,即揮師南下。鄭芝龍暗中與清軍洽降,撤兵還安平鎮。福建門戶敞開,清軍長驅直入。隆武帝出奔汀州,八月二十八日被清軍追及擒殺,隆武政權滅亡。魯王監國 清順治二年閏六月二十八日,在浙江餘姚、會稽、鄞縣等地抗清義軍及故明官吏縉紳的扶持下,明魯王朱以海監國於紹興。朱以海,朱元璋十世孫,魯王朱壽鏞第五子。崇禎十七年二月嗣王位。魯王政權建立後,控制浙東紹興、寧波、溫州、台州等地,擁有浙中義師及原明總兵方國安、王之仁部,且憑藉錢塘江天險,曾匯兵合攻杭州。但其政權腐敗,熱衷於與隆武朝爭奪皇統,勢同水火。順治三年六月不戰而潰,朱以海出海至舟山。清軍迅速平定浙東,魯王大臣張國維、朱大典、孫嘉績、王之仁等先後死,方國安、馬士英、阮大鋮等降清。該政權建立不到一年即告滅亡。紹武政權 順治三年十一月初二,大學士蘇觀生、隆武輔臣何吾騶等於廣州擁立朱聿鍵之弟朱聿


成功始於勤奮9


南明王朝本就是明朝的正統合法繼承,一如東晉繼承西晉,南宋繼承北宋。之所以在學界不被承認為一個正式朝代,固然有維持時間不夠長的緣故,而根本原因還是滿清二百多年荼毒學術,影響不曾消除所致。
南明安宗弘光帝(原福王)、紹宗隆武帝(原唐王)、昭宗永曆帝(原桂王)等,本身作為皇帝以下地位最尊貴的親王,並不同於劉秀劉備那種身份已是平民的宗室。
在光宗泰昌帝、熹宗天啟帝、毅宗崇禎帝這一脈帝系斷絕後,他們倫序繼統原是天經地義。一如東晉之於西晉,在長安城陷,司馬鄴被俘後,便由琅琊王、丞相司馬睿去承襲大統。
當時南明諸省治下的百官三軍與百姓,乃至投效大明的前闖軍前獻軍的將領,無不堅信弘光隆武永曆諸帝就是名正言順的大明天子,天經地義的神州之主。
給崇禎帝上“明思宗”“明毅宗”這些廟號的,正是南明弘光帝,而從來並不是宣佈崇禎為亡國之君的滿清。
明朝真正終結時間,最遠可以一直劃到1683年,臺灣鄭克塽出降,監國寧靖王殉國,通常可以劃到1662年,永曆帝殉國。


就如宋高宗的繼承合法性,與其說來自於被哲宗和徽宗兩次廢除的廢太后孟氏所立,倒不如說他是宋徽宗僅存沒被俘虜的皇子,方得三軍萬姓一致擁戴。
而崇禎帝殉國,其皇子全為俘虜且不知所蹤後,弘光帝本同樣也是按《大明祖訓》的倫序當立的第一順位繼承人,並不需要一份遺詔去確認。是東林復社一干人為一黨私利胡鬧,才搞出所謂“福潞之爭”,然終不能阻止其繼任,成為明朝各省擁戴的唯一合法君主。

弘光帝繼位時疆土


隆武帝確是類似琅琊王司馬睿那樣的遠支親王,在弘光帝被俘,國家危難時以“國賴長君當立賢”被群臣擁立,其合法性也並不低於東晉繼承西晉,同樣得到當時南明各省三軍眾臣一致擁戴。收編湖廣二十萬闖軍,建立民族抗清統一戰線這樣的大手筆,就是在他任上實現。

隆武帝繼位時疆土


隆武帝殉國後,永曆帝作為當時僅存的萬曆帝親孫,本是弘光帝之後依序當立的繼承人,和隆武帝的親弟弟紹武帝,各有法統依據,因此才一度各不相讓,兵戎相見,


很快清軍破廣州,紹武帝殉國,永曆帝同樣成為當時南明各地唯一擁戴的正統君主。被鄭成功等隆武帝舊部承認為正朔,並接受其封號了。

永曆帝繼位時疆土

因此,南明的弘光——隆武——永曆這個統系是很清晰的,得到當時大明官民普遍承認的,除此外短暫的魯監國,後亦自去其號歸附之。 因此也並不存在「諸帝相爭不休,難以確定正統」的片面印象。南明之於明朝的合法正統繼承地位,也根本不用任何質疑。


所謂“明亡於崇禎”“明亡於李闖”,本來就是滿清及其漢奸臣子的一大歷史發明。 別忘記下一句就是“大清入關,為明報仇”。
這樣文武大臣們就可以理直氣壯地投靠滿清主子,還自欺欺人自己是在為故君報仇了。更重要的是,南明諸帝,就可以被滿清當局宣佈為擅自稱帝的逆藩、反賊之列,而理直氣壯加以剿殺了。
可以比照南宋為例,宋朝歷史究竟寫到1276年臨安城陷,謝後和恭帝出降;還是寫到1279年崖山陸沉,陸秀夫背帝蹈海?這是個基本歷史常識。
甚至當時從忽必烈到張弘範等蒙元君臣,這些異族統治者及其幫兇,自己一樣認為南宋滅於崖山。
元相脫脫修《宋史》,不但兩幼帝列於宋帝本紀,且雲:

【世傑乃與蘇劉義斷維,以十餘舟奪港而去,陸秀夫走衛王舟,王舟大,且諸舟環結,度不得出走,乃負昺投海中,後宮及諸臣多從死者,七日,浮屍出於海十餘萬人。楊太后聞昺死,撫膺大慟曰:"我忍死艱關至此者,正為趙氏一塊肉爾,今無望矣!"遂赴海死,世傑葬之海濱,已而世傑亦自溺死。宋遂亡。】

當然,這也是因為蒙元以滅宋為自己的武功,並不在乎宋是亡於1276年還是1279年。
而滿清一口咬定明亡於李闖,自己為明覆仇,是以“得國之正、莫過於本朝”,便一定要否定南明諸帝的合法性,所以箇中差別,正是兩個異族王朝統治者不同政治需要造成的。
滿清煞費苦心修《明史》上百年,其要旨之一便在否定安宗、紹宗、昭宗三帝的正統合法性,清人但書三帝年號,往往是要掉腦袋的重罪。
直到持續百年的種種樁樁文字獄,殺得舉國文士膽戰心驚了,清帝弘曆才以勝利者之姿,貌似寬容大度地宣稱,繼續堅決否定隆武帝和永曆帝的同時,承認弘光帝可類比於南宋,讓明朝比他們之前宣稱的再延命一年,亦無不可,並妄想因為他做了這種自以為“客觀公正”的評價,其自撰《御批歷代通鑑輯覽》,便可非一世之書,可萬世之法。

清乾隆帝弘曆

弘曆修所謂《四庫全書》,禁燬書籍高達3100種,15萬部以上,佔《四庫全書總目》收錄書目的三分之一,是以“清之纂修《四庫全書》而古書亡”,
同時大肆刪改所謂“字義觸礙者”,將滿清之前書籍的“胡虜“”夷狄“之類字樣儘可能刪減。
如李白《胡無人》改為《塞下曲》,【胡之腸,涉胡血,懸胡青天上,埋胡紫塞旁。胡無人,漢道昌。】改成【壯士投戈同歃血。策名丹霄上,揚威紫塞傍。武功成,漢道昌。】
岳飛之《滿江紅》,【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改成【壯志肯忘飛食肉,笑談欲灑盈腔血。】,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幸喜滿清已亡,否則我們後人再不能看到李太白嶽武穆的傳世經典,不知悉其本意,縱是在吃糠喝稀的所謂“盛世“下苟延殘喘,也不過是一群坐穩奴隸的可憐人了。

【文字獄不過是消極的一方面,積極的一面,則如欽定四庫全書,於漢人的著作,無不加以取捨,所取的書,凡有涉及金元之處者,又大加以修改,作為定本。
現在不說別的,單看雍正乾隆兩朝的對於中國人著作的手段,就足夠令人驚心動魄。全毀、抽毀、剜去之類也且不說,最陰險的是刪改了古書的內容。乾隆朝纂修《四庫全書》,是許多人頌為一代之盛業的,但他們卻不但搗亂了古書的格式,還修改了古人的文章;不但藏之內廷,還頒之文風較盛之處,使天下士子閱讀,永不會覺得我們中國的作者裡面,也曾經有過很有骨氣的人。】——魯迅《病後雜談之餘》

在弘曆死後不過百餘年,王朝覆滅,屍骨被掘,生前窮奢極欲,死後碎屍裂骨,為天下笑,正可謂此酋支使一干文娼,篡改我華夏經典、毀滅我華夏文華的報應。
及至滿清滅亡後,一幫滿清遺老修撰《清史稿》,以滿清官修史書《清實錄》《清國史》等為本,意欲以此書上接《二十四史》,為滿清一代之正史。
因編撰時間倉促,編成後亦未詳加校對。是以他們在編撰叛臣《吳三桂傳》時,不慎露出馬腳:

【康熙元年,捷聞,詔進三桂親王,並命兼轄貴州。召愛星阿率師還。四月,三桂執由榔及其子,以弓弦絞殺之,送其母、妻詣京師,道自殺。定國尚往來邊上伺由榔消息,三桂令提督張勇將萬餘人戍普洱、元江為備。未幾,定國走死猛臘。三桂招其子嗣興,以千餘人降,明亡。】——《清史稿·吳三桂傳》

亦足可證明,其實滿清一方自己,排除欺瞞漢人的政治需要,內心依舊承認,直到永曆帝父子遇害,李定國病死,大明始亡。

大明晉王李定國

畢竟滿清是距離今天最近的帝制王朝,又歷時百年之功,由官方主導學術,因此他們的許多觀點,一直遺毒至今,影響學界,何足為奇? 因此,我們今天就看到了同一類似歷史事實下的兩種不同標準,竟成公論:「宋亡於1279,而非1276;明亡於1644,而非1662。」如此也算咄咄怪事。何時方得撥亂反正,正本清源,依舊任重道遠。ps:當然,如今亦有一些“明粉”自居者,把“君王死社稷”當做最高榮耀,嫌棄南明諸帝被虜寇生俘,丟了他們心目中大明朝的臉,是以亦堅決不承認南明是明朝,認定死得壯烈的崇禎帝才是最後一任漢人皇帝。因此寧願在這個話題下和滿清當局站同一邊,不肯正視歷史,這又是另一回事了。


父母年代記憶


南明王朝是明朝政權在中原淪陷後由明朝皇室在南方建立的多個流動政權的總稱。


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皇帝在景山自縊身亡。隨後,吳三桂攜清軍入關,明朝皇室成員及部分文武大臣大多逃亡南方。同年福王朱由崧監國南京,之後稱帝,改元弘光,建都南京。隨後清軍快速南下,圍攻揚州,揚州城池破。不久南京陷落,弘光帝被俘。弘光元年(1645年)閏六月,唐王朱聿鍵在鄭芝龍等人的擁立下,在福州稱帝,改元隆武,建都福州。隆武帝在大臣黃道周的主持下發動了短暫的北伐,同時還採取聯寇抗清政策,但隨著鄭芝龍降清,局勢惡化,隆武帝被俘後絕食而亡,清軍迅速佔領東南大部。


南明隆武帝朱聿鍵

在局勢危機的情況下大西軍餘部和明朝官僚聯合起來,在西南地區擁護桂王朱由榔為帝,改元永曆,建都廣西。與此同時,鄭成功在東南沿海也乘勢崛起,東西兩面打擊清軍,抗清局面出現了高潮。但是隨著三王內訌和清軍的加大進攻,明軍滇黔防線被清軍迅速擊破。永曆十五年(1661年)吳三桂率清軍入緬,緬王莽白將永曆帝執送清軍。次年四月,永曆帝與太子朱慈煊在昆明被吳三桂處決,至此,統治中國近三百年的大明王朝滅亡。


小不點歷史


首先,在正史上來說,南明政權從來沒有被正式承認,因此可以說沒有什麼首都可言,

其次,南明政權前期主要在江南東南一帶活動,後期主要在西南地區活動,邵陽在湖南,不屬於南明政權控制區的主要地方,更不可能成為首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