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最後幫大清打下南明的很多都是漢人,是不是說明明朝不得人心?

沈靜軒


  • 我先闡述我的觀點,你說幫清朝打下明朝的都是漢人,就得出了明朝不得人心,是站不住腳的。第一你把人心當成某些士大夫或者落魄文人的的心嗎?就算就算是這樣我們不看普通的老百姓,難道那幾個做了漢奸的人就代表了漢族代表了大明的民心嗎??我們先從文武大吏哪裡來看看,明朝是多麼的不得人心,現在網上普遍流傳,明朝的官員都是賣國關鍵時刻沒有殉節的,那麼我們翻開乾隆時期的,《欽定勝朝殉節諸臣錄》本書稽考史乘,以明史及輯覽為主,參以大清一統志及各省通志,計得殉節諸臣,其立身始末卓然可傳入專諡者二十六人,其平時無甚表現而慷慨致命入通諡者千五六百人,微官末秩諸生韋布及山樵市隱不能一一議諡並祀於所在忠義祠者二千二百四十九人。均臚列姓名,考證事蹟,註明資料出處,分為封疆殉節、甲申殉節、福王殉節、唐王殉節、魯王殉節、桂王殉節、寇難殉節等項。書尾附有本社編印之人名索引,按筆劃及首部排列,甚易查閱。

  • 接著我們找到《貳臣傳》,是乾隆皇帝在乾隆四十一年正式提出編纂的。《貳臣傳》分甲乙兩編,附錄於《清史列傳》卷78、79兩卷中,共收錄了明末清初在明清兩朝為官的人物一百三十六人。乾隆聖旨說道:“因思我朝開創之初,明末諸臣望風歸附。為朕所不齒,如洪承疇以經略表師,俘擒投順;祖大壽以鎮將懼禍,帶城來投。及定鼎時,若馮銓、王鐸、宋權、金之俊、黨崇雅等,在明俱曾躋顯鐵,入本朝仍忝為閣臣。至若天戈所指,解甲乞降,如左夢庚、田雄等,不可勝數。蓋開創大一統之規模,自不得不加之錄用,以靖人心,以明順逆。

  • 通過兩者的對比,有史可載的,英烈與貳臣的人數,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那麼怎麼能從漢人幫助清朝奪取全國政權這一點來得出明朝已經失去了民心這個結論呢?“平日慷慨成仁易,事到臨頭一死難”在明末清初那個血雨腥風的時代,吳三桂,尚可喜,孫之獬等人,在那個病態人格比比皆是的混亂社會中,甚至是慷慨成仁的自我犧牲,都會被認作是一種消極的反抗行為。隨波逐流呢,又不能帶來真正的解脫。於是,對於動盪、殺伐年代的讀書人來說,人生變成了一種絕望的煎熬過程。亡國與亡天下的面前,明末清初的中國土大夫,面對一個即將完全傾覆的世界,惶恐之餘,他們日益艱難地要作出自己的人生選擇。順從恭卑地自暴自棄,心如止水地削髮為僧,棄暴力而合作地加入“新朝”一人生的道路有那麼多蜿蜒和歧路,出現在血染泥濘的中華大地之上。 但是比起那些委曲求全的人,難道就沒有英雄嗎?中華英烈,不絕如縷。史可法、高傑、夏完淳、陳子龍、張名振、瞿式耜、張同敞、張煌言,或為封疆大臣,或為布衣文士,國難之時,他們皆臨危不懼,挺身赴難,百撓不屈,殺身成仁。

  • 我來解釋一下,為什麼北京城陷落以後會有那麼多漢族士大夫武將投降清朝,相比較崇禎駕崩之前,做漢奸是一件非常可恥可恨的事情,除了范文程之類,其他的甲申之前殉國者遠遠大於投降者,那麼為什麼短短一年就改變了,明朝的文武將官對於清朝的態度呢。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他——李自成

  • 當農民起義軍攻陷北京之後,很大一部分明朝官員選擇了迎接新朝,畢竟是鐵打的士大夫,流水的皇帝嘛。但是正當臣下們整理衣冠準備為新朝赴湯蹈火的時候,李自成的一個政策給了他們當頭一棒。李自成在進京之初,還是比較守規矩的。首先一點,就是他對大明皇室的寬大處理。李自成在進京後很快就抓到了崇禎的三位皇子。一般情況下,舊王朝的皇子被起義軍抓到,通常都不會有什麼好結果。這三位皇子,李自成不僅沒有為難他們,還主動邀請太子朱慈烺共同進餐。在朱慈烺提出“不可驚擾祖宗陵寢,禮葬父皇母后,誅殺不忠不義的投降官員”三個請求後,李自成並沒有生氣,而是表示盡力而為。後來,李自成還加封他為宋王。除了對待皇室成員的態度好之外,李自成還專門令人在北京城內張貼告示,下令“凡傷人以及掠人財物婦女者,殺無赦”。因此,在李自成進城之初,不管是明朝的一眾官員,還是京城裡的百姓,內心對於這位外來者,都是充滿好感的。李自成在進京後,首先就檢查了大明的國庫。檢查的結果令他大失所望。偌大一個明朝,國庫竟然只有幾十萬兩銀子。可這才剛剛進城,總不能立馬就管百姓要吧?可不去要的話,這百萬軍隊吃什麼呀?大將劉宗敏想到了一個好主意,就是要求明朝的文武百官協餉,通過一系列的威逼利誘終於搞到了銀子也折磨死了天下士大夫的心。接下來的事情不用多言,李自成大敗,兵敗如山倒部將們也統統難逃,李自成也在不久後死去。

  • 這時候山海關鎮守總兵官,藉著替明朝報仇的口號,將清兵放入關內,此後清朝開始以為明朝報仇為藉口對李自成殘部進行絞殺,這時候原來仍然顧忌禮義廉恥的文武士大夫,也看到了出路。對啊這是替崇禎皇帝報仇,並不是投靠異族,一個個撕下了虛偽的面紗投入了清朝的懷抱,又做了清廷的功臣,這時候北方地區的地主階級與其說是對明朝失望了不如說是對大順起義軍恨之入骨,所以他們統統被滿人以為崇禎皇帝報仇的口號給團結起來了(為明朝報仇成了地主階級投靠清朝的一塊非常重要的遮羞布),開始了滿洲貴族與漢人地主聯合起來鎮壓農民軍,之後一路勢如破竹很快大順朝便土崩瓦解了,而當時江南的弘光政權也將大順軍為血海深仇,甚至還表彰吳三桂的英明舉動,這也讓投降的漢人更加肆無忌憚,南明浪費了最寶貴的一年,直到清兵大舉壓境勢如破竹攻克南京,南明一直沒有組織什麼像樣的防禦,但是即便如此仍有許多豪傑壯士殉國。南京陷落讓清朝威望達到了頂峰,南方各個小朝廷各自為政缺乏正統性與組織度,一步步走向了滅亡。而清朝也在鎮壓南明朝廷和漢族起義中不斷壯大吸收願意為之效勞的地主階級,就這樣滅亡了中國的抵抗勢力。篇幅有限,細節不在敘述,總之不是明朝失去了民心所以漢族才導向了清朝,而是清廷通過一步步先是以為明朝報仇為由拉攏漢族地主階級鎮壓農民軍,再後來大局已定便聯合可以聯合的對於反抗的起義的進行血腥鎮壓,一步步瓦解中國全國的抵抗。

  • 我放一個雍正皇帝關於這一個方面的解釋:希望能解答你的疑問。問曾靜:旨意問你書內雲“明亡之恨”等語。前明之亡國,亡於流寇李自成之手,與我朝毫無干涉。自有明之季,政教不修,綱紀廢弛,內則盜賊紛起,李自成等擾亂殘虐,淪陷京師,外則邊警時聞,各處蒙古外藩,皆為勁敵。是蹂躪 中國,消耗明之元氣,非獨本朝也。況我太祖創業以來,並無取明之天下之心。太宗皇帝曾勒兵入關徇地,直到山東臨清,周視京城,縱獵南苑,數日乃歸。明朝並不能一矢加遺。彼時若欲取明之天下,豈不易如反掌?蓋我祖宗列聖惟冀息兵安民,解仇釋忿。屢欲與明朝和好,而明之君臣總置之不問。迨李自成已陷北京,明愍帝殉國而死,明祚已絕,明位已移,始請兵我朝,來除寇亂。太宗皇帝命將興師,兵至山海關,一戰而勝。李自成二十萬之眾,望風逃竄,席捲長驅,是以我世祖皇帝君臨萬邦,廓清群寇,救億萬臣民於水火之中,為明朝報仇雪恥,是我朝深有德於前明,顯然著明可白萬世者也。我朝得國較之湯武徵誅,更為名正言順,何明亡之有恨乎?以李自成之橫行中原,所過殘破,明朝糜餉百萬,曾不能少抗其鋒。賊兵一至城下,長驅直入,李自成唾手得明之天下。是明之兵力,萬萬不如流寇甚明。當李自成既陷京師之後,其志方張,精銳之鋒未嘗少挫,更增明之叛臣降卒以助其勢。而我朝兵威甫及,如摧枯拉朽,只經山海關一戰,流賊即亡魂奪魄,奔逃潰敗。由是而論,我朝之兵力聲勢,與明何啻相懸雲壤乎?設若取明之天下,已早取矣,何待流賊之摧殘乎?惟以仁義為心,不肯代有其國。本朝之光明正大若此,今你懷叛逆之心,若在明朝,即是流寇李自成。而乃以明亡致恨為詞,曾不反心自問乎?你還有何說?

  • 最後,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我們不能因為幾個人的方向不能因為幾個人的做法,就否定人民群眾的作用,從燕山到黃河到長江到嶺南多少可歌可泣的人民群眾,在國家危難之際,他們為了保家衛國挺身而出不怕犧牲,這也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內涵。雖內心有千言萬語,但無奈文筆實在有限,望見諒。

陳郡忱某人


導語:幫助清朝打下江山、統一中國的很多都是漢人,這確實說明明朝是真的不得人心。

客觀地說,明朝末年的確是天怒人怨,瀕臨絕境,無可救藥了。當時各個階層都已經認識到明朝的統治已是江河日下,無可挽救了。因此,李自成才能夠輕易地攻入北京城,推翻了明朝。

由於李自成大順政權在北京沒有迅速向封建地主政權轉變,還是採取農民軍對官僚士紳階層進行追贓助餉的老政策,這就嚴重地侵犯了官僚士大夫們的切身利益。而這一階層應該是中國社會的中堅力量,統治中國必須取得他們的支持。

當李自成嚴重侵犯了官僚士紳的切身利益之後,他們就不再對李自成抱有幻想,以吳三桂為代表的官僚階層選擇了投降滿清,來保住自己的利益。

於是,在漢族官僚士紳階層的大力協助之下,清軍輕易地消滅了李自成大順政權、南明弘光朝廷以及張獻忠大西政權,統一了中國。

在清朝統一天下的過程中,許多漢族出身的文臣武將都殫精竭慮地為清廷出謀劃策、東征西伐。這其中最著名的有范文程、洪承疇、吳三桂、三順王(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等人。

范文程是遼東人,是個士子。可是,明朝末年,階層已經固化,下層寒門子弟已經沒有了向上的空間。於是,范文程就投奔了剛剛崛起的努爾哈赤,開始為異族統治者效力,以便博取個大好前程。

洪承疇是文臣出身,卻精通軍事;他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軍政幹才。可是,由於明朝朝廷的腐敗,致使他不得不放棄既定戰略,草率出征,落得個兵敗被俘的悲慘下場。所以,洪承疇深知明朝的政治腐敗程度,在皇太極的百般籠絡之下,洪承疇兩相對比,歸降了清朝。從此,洪承疇成為清朝入主中原的帶路人。

吳三桂是遼東明軍的主要將領。他與滿清血戰多年,雙方有著血海深仇。但是,因為明朝政治腐敗,軍制廢馳,明軍接連慘敗。明朝覆亡後,吳三桂本來是要投降李自成的,可是,大順政權的追贓助餉,侵犯了吳三桂的利益。最後,吳三桂無奈之下,才投降了清朝。

而三順王(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則是因為老領導被殺,失去了靠山。再加上明軍長期缺餉,吃不飽肚子,還得行軍打仗。怨怒之下,他們舉兵造反,反抗明朝。兵敗以後,才投降了清朝。

這些人都受到了滿清統治者的青睞和厚待,所以,他們充當了滿清征服中國的急先鋒,為清朝立下了汗馬功勞。

而清軍進入中原之後,因為南明朝廷烏煙瘴氣,腐朽不堪,所以,明軍缺糧少餉,毫無鬥志;清軍一到,他們紛紛投降。轉過頭去,就勇不可當。大概原因就是清廷給予他們優渥的待遇,他們吃得飽,穿得暖,因此,他們要立大功,來向清廷表示忠心和感謝。

結語:如果朝廷沒有推行剃髮令,不強制漢族人民改換滿洲服裝,恐怕根本就沒有那麼多的反清戰爭發生了。


品茗讀史


明朝的滅亡還就是不得人心,官心只為一己之私,軍民都沒飯吃,軍心渙散民心造反。埋葬舊王朝,底層的士兵和民間百姓對新朝皇帝姓什麼是不是外族並不在意,最在意的是能不能平平安安過上有溫飽的好日子。清朝入主中原是打進來的伴隨著血淋淋的殺戮,但在安撫百姓和恢復各種秩序做的很不錯,最大的敗筆就是“剃髮令”,引起了漢人的強烈反抗,以江陰民眾最為慘烈。至於南明政權,大難臨頭了內訌從來就沒停過,反清力量的分裂甚至自相殘殺,而清朝政權內部的凝聚力和團結程度包括投降的漢人肯定比南明高,明亡清興是大勢所趨


立志成蟲


歷史上被自己人滅亡的朝代比比皆是,南宋被漢人張弘範滅掉;南明被漢人吳三桂等滅掉;滿清被漢人袁世凱滅掉。關鍵是中國各個朝代都是“家天下”,下面的將領一看形勢不好,給你家當奴才,給別人家當奴才是一樣的。所以,會調轉槍口對待老東家!

每一個朝代滅亡,到最後都是不得人心,也就是氣數已盡。魯迅說:大明始於剝皮,亡於剝皮。從朱元璋老哥開始剝貪官汙吏的皮,到最後崇禎皇帝朱由檢剝了大將袁崇煥的皮。所以,那麼許多將領反水將南明“家天下”給滅了!


牛頭對上了馬嘴


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大清自努爾哈赤時,就開始籠絡漢臣,只不過力度沒有那麼大,像李永芳投降後,努爾哈赤把自己女兒嫁給了他,成為額駙。到了皇太極時,更加註重漢臣的籠絡,像范文程,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都得到了重用,等到順治入關,攻打南明,中原幅員遼闊,八旗軍兵力有限,再加上多爾袞繼承皇太極的政策,以漢治漢的策略,由洪承疇在南京居中調度,吳三桂,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等,四處攻打南明,也就出現了很多漢人為大清效力,當時的明朝已經破滅,後面的幾個南明小朝廷,並沒有對清朝有什麼威脅,並且南明內部矛盾重重,相互攻伐,朝廷裡也是各懷鬼胎,不像是要中興明朝的意志,都是為了保護自己利益的貴族集團,所以有見識的人或者想功成名就的人自然選擇為清朝效力,自古有良鳥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侍。所以也就無可厚非了,我的回答完畢,希望對您有所幫助,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