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國內馬鈴薯的種植面積大嗎?預期會豐收嗎?

隨緣9399657779440


2019年土豆價格一直穩定。價格偏高。到2020年出現小高峰。這叫很多種植戶吃到了大甜頭。往年種植戶手裡資金充足一定會繼續種植。由於疫情影響延遲開工。會有一部分人投入資金進入種植行業。預計今年土豆種植面積只能增大不會減少。豐收是肯定的,毋庸置疑。中國作為馬鈴薯種植大國。從技術上還是管理水平上種植戶的技術是不用質疑的。豐收是必然的。


圍場飛哥


2020年現在才剛開始,所以不清楚2020年國內馬鈴薯的種植面積究竟大不大。不過,我們可以依據農業部在2017年11月份,發佈的《關於推進馬鈴薯產業開發的指導意見》來窺探一下馬鈴薯的種植面積。

在這份《關於推進馬鈴薯產業開發的指導意見》中,有這麼一段話:

“到2020年,馬鈴薯種植面積擴大到1億畝以上,平均畝產提高到1300公斤,總產達到1.3億噸左右;優質脫毒種薯普及率達到45%,適宜主食加工的品種種植比例達到30%,主食消費佔馬鈴薯總消費量的30%。”

由此可見,馬鈴薯的種植面積在擴大,並且到2020年,要擴大到1億畝以上。如果,這一點,還不能夠說明馬鈴薯的種植面積很大的話,我們還可以依據往年的情況來做一個判斷。

首先,要知道我們國家是世界第一大馬鈴薯生產國。據統計,2000年,馬鈴薯種植面積為7085.1萬畝。2010年,馬鈴薯種植面積為7808萬畝。2018年,馬鈴薯種植面積達9000萬畝。

至於說2019年的馬鈴薯種植面積,我在網上找了半天,也沒找到。但是,通過上述“指導意見”以及往年馬鈴薯的種植面積,已經能夠說明2020年國內馬鈴薯的種植面積也不會小。


接下來,我們再來探討一下題主所提出的第二個問題“馬鈴薯預期會豐收嗎?”

馬鈴薯能否豐收,這跟馬鈴薯的種植技術以及氣候條件有關。氣候條件,我們決定不了。我們能下功夫的地方,在於馬鈴薯的種植技術。

當我們在種植馬鈴薯的時候,選用什麼樣的栽培方式,是我們首要考慮的問題。一般而言,我們有三種馬鈴薯栽培方式:地膜栽培、雙膜大棚栽培、無公害栽培

一、馬鈴薯地膜栽培技術

馬鈴薯地膜栽培技術,是我們國家在20世紀70年代末,從日本引進的馬鈴薯栽培技術。據瞭解,這種地膜栽培技術,能夠使馬鈴薯增產28%左右。

我們從整地、施肥,種薯準備,切塊,催大芽,栽種,放苗,六個方面來探討一下,馬鈴薯地膜栽培技術。

01.整地、施肥

選擇土層肥厚、質地疏鬆、前茬種植禾穀類作物的土地,在種植前結合施基肥進行深翻。基肥的用量為:每畝農家肥1500~3000kg,碳酸氫銨50kg,草木灰200kg。

02.種薯準備

選擇高產的脫毒馬鈴薯優良品種,剔除芽眼壞死、臍部腐爛、皮色暗淡等薯塊。一般每畝需備種150~180kg。

03.切塊

為了保證馬鈴薯出苗整齊,必須打破頂端優勢,方法為從薯塊頂芽為中心點縱劈一刀,切成兩塊,然後再分切,每個種薯塊不能少於30克,並保證每塊有1~2個芽眼。切種時為防止病菌從切刀傳染,應備用兩把切薯刀,一把放於高錳酸鉀水溶液中消毒,當遇到病薯時及時去除,然後再換經消毒的切薯刀,也可將刀在火苗上燒烤20~30秒後繼續使用。這樣可以有效地防止環腐病、黑脛病等通過切刀傳染的病害。切好的薯塊用草木灰拌種,既有種肥作用,又有防病作用。

04.催大芽

地膜覆蓋栽培可以直接播種,也可以先催大芽再播種。催大芽可以有效地防止由於土壤溼度過大造成的爛薯現象,增加出苗率,時間從12月開始。催芽可以在室內、溫床、塑料大棚、小拱棚等比較溫暖的地方進行。在室內催芽可用2~3層磚砌成一個長方形的池子,如在室外就挖一個20cm深的坑,然後放2cm厚溼潤的綿砂土,將切好的薯塊擺放1層,再鋪放2~3cm厚的溼潤的綿砂土,反覆擺放4~5層後,將上部用草蓋住,20天左右馬鈴薯芽可達1~3cm,這時將莖塊扒出,平放在室內能見光的地方,2天后幼芽變成濃綠色則可播種。注意在催芽時應經常翻動薯塊,發現爛薯應馬上清除。

05.栽種

每畝種植5000株左右。用1m寬的地膜種2行,2m寬地膜種4~5行。大小行種植時,大行距60cm,小行距40cm,株距20~25cm,最好開溝播種,種芽向上栽種薯塊。在施足底肥的基礎上,再用50kg的硫酸鉀型複合肥做種肥,也可用20kg磷酸二胺、20~30kg碳銨再加20~25kg硫酸鉀做種肥,施於播穴或播溝內,注意肥料儘量減少與種薯接觸,蓋土厚度控制在8~10cm,然後覆蓋地膜。蓋膜時要讓地膜平貼畦面,膜邊壓緊蓋實,防止風吹揭膜,以利增溫。如用除草劑時需要注意栽種好一行噴施一行乙草胺除草劑,然後在土壤溼潤的情況下馬上覆蓋地膜,可提高效果。為節省地膜成本,規格用2000mm×0.006mm比較合適。

06.放苗

當馬鈴薯出苗在3cm以上時,要及時在破土處的地膜上劃一個4~5cm的口子,使馬鈴薯苗露出地膜,並同時在地膜破口處放少許細土壤蓋住地膜的破口,以防地膜內過高溫度的氣流灼傷馬鈴薯幼苗。

二、馬鈴薯雙膜大棚栽培技術

為了收穫早、上市早,我們就會用到馬鈴薯雙膜大棚栽培技術。馬鈴薯雙膜大棚栽培技術,涉及到種薯處理和播種期的把握,還涉及到整地和播種,另外建棚和扣棚也是這種栽培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

01.種薯處理和播種期

每畝需備種140~180kg。種薯切塊、種薯催芽和地膜馬鈴薯相同。催芽時間一般在播前的15~20天。大棚套小拱棚雙膜覆蓋栽培,種薯在12月中旬切塊催芽,1月上中旬移栽,3月下旬至4月初收穫;在大棚內覆蓋地膜栽培,種薯在1月上旬切塊催芽,1月下旬至2月初移栽,4月中旬以後上市;大棚內不覆蓋地膜栽培,種薯在1月中旬切塊催芽,2月上旬移栽,5月上旬收穫。

02.整地

整地施肥選擇疏鬆肥沃、地勢較高、灌排方便的壤土或砂壤土地塊。每畝用農家肥1500~3000kg、碳酸氫銨50kg、草木灰200kg,結合施基肥翻耕備用。一般在播前15~20天將種薯切塊,每個薯塊重30g左右,帶1個芽眼,每畝用種薯140kg左右。薯塊切好後蘸草木灰,晾乾後放在避風向陽處的半地下式苗床上催芽,每畝大田需苗床15平方米。苗床上鋪一層溼土,將薯塊平擺在溼土上,擺完後再蓋3釐米厚的溼土,上面覆蓋一薄層稻草或麥秸。苗床上搭小拱棚保溫催芽,晚間加蓋草苫。芽長到1.5~2cm時翻動選芽,使沒有出芽的薯塊繼續出芽,芽呈墨綠色時移栽。起壟種植,壟寬90cm、高30cm,每壟栽2行,穴距25cm,穴深8~10cm,每畝栽5000株左右。移栽時將芽側放,以利於紮根結薯。栽後及時覆土,每畝用50%乙草胺150ml或施田補100ml加水45kg噴霧封閉除草,然後扣棚膜。

03.播種

★播種密度:實行雙行起壟種植,以南北走向為好,這樣受光均勻,地溫一致,出苗整齊。壟距80釐米,每壟種2行。株距20~25釐米,播種密度為每畝5000~6000株。一般在12月中旬前後播種,播種後當天扣棚。

★底肥:在施足底肥的基礎上,再用50kg的硫酸鉀型複合肥做種肥,也可用20kg磷酸二銨、20~30kg碳銨再加20~25kg硫酸鉀做種肥,施於播穴或播溝內,注意肥料儘量減少與種薯接觸。

★覆蓋地膜:蓋膜時要讓地膜平貼畦面,膜邊壓緊蓋實,以利增溫。並在蓋膜前噴施乙草胺除草劑,然後在土壤溼潤的情況下馬上覆蓋地膜。地膜以1m×0.6m或2m×0.6m規格為宜。蓋土厚度控制在8~10cm,起壟高度15cm。為防止匍匐莖過度伸長、結薯延遲,也可在出苗後的3月初夜間棚溫達12℃左右時撤掉地膜。

04.建棚和扣棚

★建棚:用長2.5~3m、直徑1.5cm的竹竿兩根搭梢對接,搭成高90cm、寬3~3.2m的小拱棚,選用寬4m的農膜覆蓋。也可根據材料建成6m寬和8m寬的中棚。

★扣棚:播種後應及時扣棚,用土將農膜四邊壓緊壓實,儘量做到棚面平整。棚兩邊每隔1.5m打一個小木樁,用14號鐵絲或塑料壓膜線拴住兩邊小木樁壓緊塑料薄膜,以達到防風固棚的目的。

三、無公害馬鈴薯栽培技術

無公害馬鈴薯栽培技術,種出來的馬鈴薯能賣上好價錢,但是種植起來,要求也更高。首先,我們要選品以及處理種薯;其次,基地選擇與整地;再其次,施肥與播種;最後,田間管理

01.選品以及種薯處理

★選品:在應用脫毒種薯的基礎上,根據用途選用適宜的優良品種,食用鮮薯生產選用克新系列品種;如加工澱粉、粉條等,可選用克新12號等;加工薯條、薯片等,選用大西洋、夏坡蒂等。

★種薯處理:選擇中小薯做種,以薯形規整、薯皮細緻柔嫩光滑為宜;在4月中旬,播前25~30天,將種薯出窖,然後攤在室內近陽光處或室外背風向陽處,幹鋪2~3層,上下各鋪3~4層細砂,溫度保持在15℃~20℃,相對溼度保持在85%~90%,夜間注意防寒,3~5天翻動1次,均勻見光,催芽。種薯切塊,每個薯塊最少有1~2個芽眼。100kg薯塊用體積分數25%甲霜靈100g加少量水浸蘸或噴灑,可殺死種薯內部分細菌,並可推遲晚疫病的發生期,也可用草木灰拌種。

02.基地選擇與整地

要選擇生態條件好、遠離汙染源、地勢高燥、土松地肥、土層深厚、易於排灌的砂質土壤、土壤偏酸性(pH值5~5.5最好)地塊。前茬以小麥、亞麻、玉米或大豆茬為好。基地環境質量(空氣、灌溉水、土壤)指標符合A級綠色食品產地環境質量標準。伏秋整地的地塊翻、耙、耮後起壟、鎮壓。春整地的地塊,早春耙耮滅茬,達到待播狀態。

03.施肥與播種

★施肥:測土配方施肥,做到氮、磷、鉀及微量元素合理搭配。馬鈴薯需肥比例一般為氮∶磷∶鉀為5∶2∶11。每畝用優質農肥3000~5000kg,有機質含量8%以上,尿素15kg,二胺15kg,硫酸鉀15kg,混拌均勻,或用等同純氮、磷、鉀含量的專用肥或複合肥做底肥。

★播種:當土壤10釐米深處溫度穩定達到5℃時,及時播種。播種以壟作為主,以行距60~70cm、株距20~35cm為宜,覆土厚度不應小於7~9cm,並提倡深開溝、淺覆土的辦法,利於苗全、出苗整齊一致。早熟品種及高肥力的地塊適當密植,每公頃保苗3300~5000株,晚熟品種及肥力較低的地塊適當稀植,每公頃保苗3000~4000株。

04.田間管理

及時鏟、蹚,疏鬆土壤和消滅雜草,為植株生長和塊莖形成增重創造良好的環境條件。馬鈴薯栽植後應立即鎮壓,以減少土壤空隙,防止跑墒,並使下層土壤水分上升,供給馬鈴薯發芽需要。出苗前可耮1遍,耮掉表土,提高地溫,兼有滅草作用。

在馬鈴薯幼芽頂土時進行1次深中耕、淺培土。苗出齊後及時鏟1遍,再蹚1犁,低培土,提高地溫,減少水分蒸發。在發棵期鏟2遍、蹚2遍,高培土,做到壟溝窄、壟頂寬。在苗齊後,要及時查田補種。

在播種的同時,可施用辛硫磷顆粒劑每畝3~5kg,防治金針蟲、蠐螬、小地老虎等地下害蟲。播後5~10天,未出苗前進行土壤處理,防除苗期雜草,可用乙草胺加嗪草酮、施田補進行。在初花期用甲霜靈錳鋅或百德富可溼性粉劑或可殺得可溼性粉劑、瑞毒黴可溼性粉劑防治馬鈴薯晚疫病。

最後,我們再來簡單總結一下。首先,我們說2020年馬鈴薯的種植面積會很大,這是,我們通過2017年農業部發布的“馬鈴薯產業指導意見”以及往年馬鈴薯的種植面積分析得來。其次,在探討馬鈴薯能否豐產的問題上,我們探討了三種馬鈴薯栽培方式。無論我們選用哪種栽培方式,都應該結合實際情況,因地制宜,才能使得馬鈴薯獲得豐產。


農夫說


根據人民網北京2月23日農業部召開新聞通氣會,發佈並解讀《關於推進馬鈴薯產業開發的指導意見》,農業部種植業管理司司長曾衍德表示到2020年,我國馬鈴薯種植面積擴大到1億畝以上,適宜主食加工的品種種植比例達到30%,主食消費佔馬鈴薯總消費量的30%。

中國是全球的馬鈴薯生產大國,總種植面積達8600多萬畝,總產量1億多噸,均居全球第一。我國馬鈴薯整個產業的規模5600億,其中種薯90億,每年6000多噸商品薯總計近2000億的市場。

根據農業部規劃,2020年我國馬鈴薯總產量達1.3億噸,其中30%用作主食加工,可加工2000萬噸主食。2025年達2.2億噸,約1億噸用作主食加工,馬鈴薯營養主食消費需求達5000萬噸。按照3∶1折算,可實現7300萬噸糧食供應能力。

中國馬鈴薯主食產品已達200多種,產業發展前景廣闊,預測到2025年,主食戰略有望拉動馬鈴薯產量達2.2億噸,帶動農產品加工業增值超3000億元。


末農


今年土豆種植面積我們這裡加大了,預計行情一般。


風箏繞飛一線人


馬鈴薯在全國範圍內都有分佈,這個時間點,冬種馬鈴薯開始收穫,而北方一季作尚未開始播種!所以面積預計將呈增加態勢,但是由於受疫情和資金的制約預期面積增加不均衡。


用戶3977026405015


可能是大大減少面積了,因為這二年都設掙著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