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當今時代經典作品太少,能留下記憶的太少,你覺得呢?

市井白話


贊成。我覺得當今時代經典作品太少的原因可以從三個方面歸納,環境因素、作家因素和讀者因素。

就環境因素來說,現在時代發展速度快,幾乎是日新月異,一天一個變化。在這個時代,做任何事都講究高效、快速。而文學創作(或者也可以推廣到所有的藝術行業)是一個慢工出細活的事,受客觀環境影響,很多作家可能無法沉下心來進行創作。

這就講到了作家因素,一方面作家受客觀環境影響心境,另一方面則可能是作家本身閱歷和能力不足。經典之所以能成為經典,就是因為它能夠總結出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在任何時代都有其適用性,用哲人的目光談古論今。

這非是有一般知識儲備的人就能做到的。在此拿魯迅先生作比,魯迅先生飽讀詩書,就算他留學歸來也從未倦怠讀書。有後人統計他一生讀過約兩萬冊的圖書,這些書涉及領域廣泛,文、史、哲、物、化、生無一不有所涉及,而且魯迅先生在閱讀這些書時,並不是草草讀完就算,他會根據書籍不同重要程度分別進行精讀、細讀、泛讀。

有了知識儲備,閱歷經驗對於一個作家來說也是相當重要的。有經歷有感觸會觀察才能有共鳴,對於大多數人而言,一件事發生了就發生了,我們可能不會進行過多的思考,但是大師們卻會仔細觀察,從中體悟。

說完了環境因素和作家因素,最後一個因素就是讀者因素了。

現如今碎片化閱讀充斥周圍,讀者為了追求高效和節省時間相當追捧這種信息呈現方式。所以十幾秒的短視頻興起,幾千字的小故事大受歡迎,而且有意思的是,對於很多人而言,或許如果把文字故事轉換成視頻那就更好了。

作家作為文化產品的製造商,受市場影響不可避免,為了迎合受眾,他們會更多寫簡短、易懂的文學作品。

綜合來看,這樣三種因素互相影響,長此以往下去當代經典作品增加的數量可能會越來越少,這確實是讓人有些憂心的。

不過也不必過分悲觀,其實假如將我們現如今所瞭解的經典作品散落到歷史長河的每個時代來看,每個時代的經典作品也不算多。這並不是說那個時代無法造就經典,或許應該說經典本就可遇不可求。經典作品對於每個時代來說何其幸運,對於我們人類來說又是何其幸運。


野草筆記本


我個人認為當今的經典作品比以前的要多。


原因有以下幾個:


1,古代書太貴


西藏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之05:梵文貝葉經《八千頌般若波羅蜜多經》


古代階級,只有有錢有權人家才可以讀書,而且最早書是刻在樹葉上,比如貝葉經,後來在帛上、竹簡上,造價昂貴,不易流傳,所以你會看到電影裡,一本《易筋經》或者《達摩經》成為武林高手們爭搶的物件,換做我們現在的思維,噹噹、淘寶買一本不就行了,現在最便宜的就是書,從這種對比,你可以看到古代的書其實很難流通,並且價錢昂貴,只在貴族中傳閱。學習途徑少,一般階層不識字居多。


2. 古代作家少 ,古代寫書不掙錢



古代經典的作品,有很多,畢竟咱們有5000年的歷史,那麼流傳下來的書多有少呢?從《詩經》、《楚辭》算起,到四書五經,再到諸子百家,明清的的小說,如《西遊記》、《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等,不過上千本,古代沒有網絡,沒有手機,通訊、交通都不發達,安安心心把四書五經弄通就是一個有學問的人,可以科舉改變命運。所以古代讀書人是非常有地位的,古代有學問是要做官的,沒時間寫書,有時間寫書的,都是落魄之人,生活三餐還成問題,賣書也不掙錢,一輩子寫上一兩本就不錯了。



3,現代社會獲取知識容易



現代社會日新月異,今天不刷頭條,可能你就錯過了重大事件,每天都是新鮮的。書變成最便宜的,一頓飯要有好幾百,一本《老子》才十幾元,可以在書上塗塗抹抹的,不行再買一本,反正便宜,無需拼命,各種經典應有盡有,所以現代人看的書,是古代幾輩子也看不完的。


古代人一輩子可能就寫一本書,如孫武的《孫子兵法》、鬼谷子寫的《鬼谷子》、王陽明的《心學》,後人一輩子就研究一本書,也很容易有成就的,而且經過時間的檢驗,留下來的都是經典,所以你會覺得古代的經典多。


4,現代作者多,類型多



經濟方面比較厲害的,張維迎《市場 的邏輯》,薛兆豐《經濟學通識》等,歷史方面比較厲害的,易中天《易中天品三國》、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等,文學方面,最近比較火的木心,一直都很經典的錢鍾書的《圍城》、沈從文的《邊城》、魯迅的《吶喊》、《彷徨》、更別提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莫言。

現代作家著作豐厚

就說蔡瀾吧,他現在寫了有200多本書,一個月看一本,也得小一年才能看完。


更不用提經典 小說了,比如金庸的系列小說,如果不是他1972年封筆,會寫的更多,還有他的接班人古龍,如果不是得病死了,他一年十幾二十部小說不成問題,古龍為了錢,同時開寫4.5部小說,得病死後,好多部都沒完結。



5,現在出版書容易,容易賺錢


只要你寫的好,自然有主編來找你,幫你出版。

總之寫的容易,傳閱容易,出版容易,掙得錢多,作者就更加努力的寫,形成全職作家,良性循環,經典自然就有很多。


總結:


古代的經典,是時間沖洗過留下來的,日積月累,看的人多了,就視為經典。也許有更好、更珍貴的,珍藏的人不會輕易示人,傳著傳著就失傳了,被毀了,我們也看不到了。

今天的著作,經過時間的沖刷,日積月累,有些我們現在就奉為經典,有些是後人會奉為經典。

如果是失傳的,不是因為珍貴,而是因為寫的太爛。


放歡喜


隨著當今時代飛速發展,文化快餐也應運而生。相比之前十年寒窗埋頭苦讀經典之作,現在大部分人更傾向於電子產品所帶來的誘惑。讀書的人特來越少,上網娛樂的人越來越多。因此很多人便沉迷於玩樂而忘卻追隨經典的腳步。

辛苦研究經典的人,卻比不得譁眾取寵的人受歡迎,這是何等的悲哀。

21世紀是信息化的時代,網絡上充斥著各種信息,魚龍混雜。相較於深有內涵的古今經典,娛樂及八卦性的內容更吸引大眾群體。因此即使經典的作品也得不到大眾的吹捧。

一方面苦學研究經典的人少了,其中能夠出品的作品含金量大打折扣,很難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另一方面這些經典被無營養的快餐文化排擠而無立身之地,好的作品無人欣賞,自然得不到應有的推廣與發揚,更不會發揮出它自身真正的價值。


劉敦傑


時代在不斷的變化,所謂經典作品一定是經得起時間檢驗的,問題感覺現在的經典太少,留下的記憶不多,其實和我們生活在一個信息高速發展、知識碎片化、作品載體新型化的時代有關,其實,經典作品還是很多的,主要是評判標準應當有些適當的調整。

1、對主題、題材寬泛的理解。以前對主流經典作品的評判集中在主題思想和藝術表現力上,當代社會網絡技術的發展,科學技術的發展,讓作品有了更多的思想表達和手法表現,比如原來的文學作品以愛情、戰爭、人物為主線的居多,而現在,商業、網絡、玄幻、偵探等,還有不斷出現的更多新的題材,也應當是當代作品的選題範疇,優秀者也當會成為經典,比如《大江大河》,一部網絡小說,但其展現的歷史變遷和網絡文體的形式就很優秀,只是時間尚短,有待歲月檢驗;

2、對創作形式的包容。對於經典作品,其實我們也應當採取“百花齊放”的心態,一種你不接受的形式並不代表其他受眾人群不接受。比如《甄嬛傳》,可以說是長篇電視劇的優良製作,堪稱經典制作,但歷史學家說了,你不是胡編亂造嘛,就是野史也不是這樣的,但從創作上來講,它確實贏得了掌聲;

3、對於作者的默許。在如今網絡文學一統一天下的時代,很多寫手、網絡文學家、甚至插畫家都不是科班作家、職業畫家出身,但其水平和作品確實深受大家喜愛,甚至其中不乏經典作品,例如《流浪地球》的作家劉慈欣,沒獲獎之前,他確實就是個寫手。所以對作者應當是英雄不問出處。

4、對於多元文化的理解。以前的經典作品,裡面的道德標準和正邪概念,在社會發展到今天,確實不是對錯黑白的單一情況,且很多現代的經典作品也不是傳統文化,可能是二次元,可能是流行文化,但未嘗沒有優秀的經典作品。所以文化在主流之下,也應理解多元性的存在。

綜合以上,個人覺得當代的經典作品還是很多的,只是懷著慢慢欣賞和一顆包容的心去看待這些作品,你會覺得看到的更多、更遠!


諮詢課


有認同感。中華文化淵源流長,千百年來留下了很多輝煌鉅著,經典傳世之作,讓人百讀不厭,津津樂道。即使如我60多歲了,現在手中也並沒有什麼書可讀,都是年青、年少時候讀過的如紅樓夢、水滸傳、三國演義等書,仍記憶猶新,很多名段都背得下來,還有很多國外名著。現在總覺得沒什麼特別經典的著作,去書店不知買啥好。一是當今時代快速發展,作家潛心寫書的很少,又受經濟利益驅駛……二是網絡利害,涉及各個方面,人們可以迅速獲取信息,很難坐下來腳踏實地的讀書。恐怕以後都很難有經典之作面世,讓人留下深刻印象、百讀不厭的名著了。(悲觀論調,君不可睬)


木易一心


你好,我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

針對您提出的問題,我有不同的看法和觀點。

1.你所說的時代經典作品指的是文學作品?當然文學的經典作品是需要時間的沉澱和文化底蘊形成的,這也需要人的傳閱及所反應的評論。

在過去時代中,人的精神世界匱乏,娛樂項目少,只能用更多的時間去讀書。靠讀書來解決精神文明作為補充,同時也增長知識。但書本的類目相對較少,同一本書傳閱量較多,時間沉澱下來,就慢慢形成了經典作品了。

而反觀當今時代,人的精神文明世界不像過去時代那麼匱乏了。其一,人的知識面廣了,能閱讀書本的類目多了,精神世界面更加廣闊了。其二,能打發時間的娛樂項目也多了,如電視、電影、手機、遊戲等等......都能分流了你的時間。所以腦子的記憶不再是某一本文學作品了,你認為是嗎?

2.我是一名七十年代的人,當今時代確實是個了不起的時代。我很幸運能活到見證科技的今天,見證了一個質的飛躍的時代。我相信在當今時代,網絡就是一個絕對經典的作品。我敢大聲地說,它改變這個時代,它能給歷史留下深刻的記憶,不是嗎?若干年後,你就會說,記憶中的淘寶、微信、還有自媒體中的今日頭條等等......是何等的深刻、何等的驕傲啊。


當今時代的經典作品不少了,歷史也會烙下深深記憶呢?


大東哥說風水


關於這個問題,我有以下幾點看法。

首先,我認為,現在是一個全民創作的時代,不管是什麼作品,都有許多人在按照自己的思路來進行創作。創作風格不一樣,創作的種類也不一樣,由於創作群體的擴大,這也就造成了許多的作品質量參差不齊。其實這些作品之中,肯定有一些優秀的作品,只是我們沒有發現罷了。

其次,我認為,現在的網絡發展的如此之快,一些優秀的作品有時也會很快的在我們的視線之內消失,或許我們還沒有來得及仔細的研究它,它就已經被別的作品淹沒了。當今,人們的選擇日益多元化,現在很難再形成一種全民的追捧趨勢。

最後呢,我認為,當今是一個知識爆炸的時代,我們接觸的東西很多,很難真正的沉下一顆心去打磨自己的作品。曹雪芹在創作紅樓夢的時候進行了多次的修改,現在我們再進行創作的時候,我們又能把自己的作品修改多少次呢?


符采文學


同感~[淚奔][淚奔][淚奔]

隨著當今時代飛速發展,文化快餐也應運而生。相比之前十年寒窗埋頭苦讀經典之作,現在大部分人更傾向於電子產品所帶來的誘惑。讀書的人特來越少,上網娛樂的人越來越多。因此很多人便沉迷於玩樂而忘卻追隨經典的腳步。

辛苦研究經典的人,卻比不得譁眾取寵的人受歡迎,這是何等的悲哀。

21世紀是信息化的時代,網絡上充斥著各種信息,魚龍混雜。相較於深有內涵的古今經典,娛樂及八卦性的內容更吸引大眾群體。因此即使經典的作品也得不到大眾的吹捧。

一方面苦學研究經典的人少了,其中能夠出品的作品含金量大打折扣,很難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另一方面這些經典被無營養的快餐文化排擠而無立身之地,好的作品無人欣賞,自然得不到應有的推廣與發揚,更不會發揮出它自身真正的價值。





愛講書的小妖靜


我部分認同這一觀點,還有一點點不認同,我來分析一下:

經典作品本來就需要時間來沉澱

我不知道這裡所謂的“經典作品”,究竟需要多麼經典,我舉幾個公認的經典作品,這些作品都是在同時代不被認可,經歷了很長時間才逐漸獲得認同的。

  • 梵高的畫

梵高大家都很瞭解,這位世界級的印象派繪畫大師,在他生前,他的作品一直不受歡迎。梵高本人也一直飽受抑鬱症折磨,後來在瓦茲河畔奧弗斯村遺憾自殺身亡。在他死後,他的作品越來越火,不斷刷新拍賣的最高價格。

  • 曹雪芹《紅樓夢》

《紅樓夢》位列四大名著之首,是絕對公認的經典作品,但是在曹雪芹所在的清朝,《紅樓夢》也並不能稱為經典,頂多是暢銷書。《紅樓夢》當時只是在小部分人之間流傳,缺乏廣泛的群眾基礎。而想要稱為經典作品,必須有廣闊的群眾基礎,同時還需要時間的沉澱。

所以我覺得當代經典作品太少,這一結論並不完全正確。

快餐文化時代,經典作品需要沙裡淘金

這是一個碎片化的快餐時代,互聯網把有用的、沒用的,真的、假的各種信息一股腦兒的塞給你,加大了你篩選辨別經典作品的難度。同時,沉下心來鑽研經典的作者並不受這個時代的青眼,辛辛苦苦創作經典,可能收入和寫毫無意義水文的創作者相差甚遠,得不到及時的正反饋,讓創作者如何堅持下去呢?

結語

雖然這不是一個盛產經典作品的黃金時代,不過我相信經過時間的沉澱,還是會有一大批經典留給後代,澤被後人!


小鄒博士


正常槍打出頭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