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疫啟示錄|李為民:“華西經驗”百鍊成鋼

1月28日,2020農曆新年的大年初四,作為四川省新冠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院長李為民在四川省政府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擲地有聲地宣佈:“請全省民眾放心,新型冠狀病毒引發的肺炎是可治的。”一語既出,連日來一直為疫情蔓延而憂心忡忡的廣大民眾如同吃到了一顆定心丸。

事實上,這一天之前的一週,每一天李為民都感覺自己的心如箭在弦。

從1月16日四川省衛健委醫政會議通報了國家衛健委對此次疫情的防控要求後,醫院立即制定了《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防治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應急預案》,同一天成立了新冠肺炎防治小組及醫療救治專家組,對疫情監測、預檢分診、應急處置、醫療救治、院外會診、人員培訓、物資儲備等各個方面進行了全面的部署。

華西經驗之一

【疫情第一時間:全球籌集物資,全院動員培訓】

近年來,自然災害與公衛事件頻發,每次災難疫情,華西醫院都衝在一線,成為中國西南地區一道防災抗疫的國之屏障。新冠肺炎大疫當前,華西醫院首當其衝地擔當起了三個角色:

作為四川省省級新冠肺炎定點收治醫院,承擔所有來院病人的篩查、確診及治療,同時負責全省危急重症患者的技術支撐;

接管成都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的重症病房,從華西醫院派出69名醫護人員,負責成都市危重症患者的集中救治;

組建馳援武漢的醫療隊,分5批次共派出175名醫護員工,這也是華西醫院歷史上外派規模最大的救援醫療隊。而主動請纓參加抗疫的醫院員工更是多達3700多人。醫療隊隊員主要涵蓋重症醫學科、傳染科、呼吸內科等專業,同時根據疫情和患者人群分佈特點,特別配置了呼吸治療師、老年醫學科、腎臟內科、心血管內科、風溼免疫科、中西醫結合科及心理、營養、醫院感染、醫學氣體工程師等人員。

“疫情發生後,我們第一時間進行了全院動員和全員培訓,同時我們最先想到的就是準備抗疫的防護物資。我們深知,疫情當前,華西人義不容辭,但是救援別人的前提是要先武裝好自己。我們對防疫過程中的關鍵環節如院感防控等進行了系統的培訓,要讓所有參與到防疫中的人員可以招之能來,來之能戰,戰之能勝。”李為民說,這正是華西人在經歷過大風大浪之後的經驗提煉。

當第一批醫療隊員從全國各地集結到武漢時,每個人都深深感受到了防護物資的匱乏。不過,讓很多同行羨慕的是,華西的醫療隊做了相當充分的準備。

“華西醫院多次抗震救災的經驗告訴我們,疫情之下,物資保障是重中之重。我們預料到武漢的物資肯定非常緊缺,所以在剛剛有外省報告新冠肺炎病例的時候,我們就開始通過多方渠道籌集防護物資,先是在成都,後到全省、全國甚至全球去募集。我們的標準是,隨隊帶去武漢的防護物資至少要滿足醫療隊員一週的用度,因為最初的幾天正是最艱難的時刻。”李為民動情地談道,“儘管我們的物資儲備比較充足,但考慮到後面同志的物資需要,很多一線員工為了節省防護服,還是穿著尿不溼,儘量不喝水,在極限的條件下艱難應對。”言語間難掩他對一線隊員的心疼與愛惜。

战疫启示录|李为民:“华西经验”百炼成钢

1月27日晚,華西醫院啟用中國國際應急隊(四川)醫療帳篷用於發熱病人的初篩和分診。帳篷內配備有水、電、網絡,可滿足相應需求,有效分流發熱病人,降低交叉感染風險

華西經驗之二

【針對疫情特點:多學科精準救治】

華西醫院能夠在第一時間籌集物資、徵集隊伍馳援武漢,正是他們近年來在一系列自然災害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醫療救援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2018年,經過世界衛生組織的認證,華西醫院擁有了全球首支最高級別的非軍方國際應急醫療隊。這支隊伍平時會響應國家號召,選派臨床經驗豐富的醫護團隊組建國家醫療隊參與援藏、援疆、援助非洲等行動,在重大災難疫情發生時,則在第一時間整裝出發,充分體現醫院作為“國家隊”的社會擔當。

相比以往的自然災害事件,此次新冠肺炎的醫療救援有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李為民院長侃侃而談:“無論是自然災害還是突發公衛事件,其共同的特點都是要求醫療團隊的快速反應和專業救治能力。如果面對的是地震或創傷性急救,要求有創傷急救的專業訓練;而這次新冠肺炎,則要求我們有重症救治及傳染病防治方面的專業技能。”

另一方面,他也坦言,此次疫情與其他疫情有完全不同的特點。“首先,它的傳染性很強,這就要求我們在醫護人員的個人防護和院感控制兩方面必須加強,要嚴格避免院內交叉感染。另外,此次疫情中的危重症病例常常是高齡患者,同時伴有多種併發症,所以這次作戰需要多學科團隊的協同,針對每個重症病例提供精準的治療方案。”

战疫启示录|李为民:“华西经验”百炼成钢

李為民院長帶領專家團隊傾力救治每一位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

讓李為民院長印象最深刻的一個病例就是他帶領專家團隊進行多學科會診的第一例病人。這是一位81歲的老年男性患者,被確診為新冠肺炎,收入院時還合併有高血壓、糖尿病、心腎功能不全等多種疾病,情況非常危急,甚至出現了多器官的功能衰竭。

“我們組合了呼吸、重症、感染、心臟、腎臟、內分泌6個方面的專家,形成一個團隊,我們不是採取簡單的會診方式,而是採取團隊醫療服務的模式,6位專家都必須對這個病人的救治負責。經過多方位的搶救治療,終於將他從危重症轉成了重症,再轉為普通,直到順利出院。他的治療過程如同過山車一般驚險曲折,而他只是我們救治的眾多重症病人的一個縮影。”

華西經驗之三

【個人防護和院感防控,怎麼強調都不為過!】

“保護醫護人員是我們工作的重中之重!主要做法就是兩點:一是全力保障一線人員的防護物資,二是嚴格規範防護流程和操作流程。”

無論身處武漢還是成都,每個身在一線的醫護人員都要進行全面的培訓。比如穿戴防護服,看起來似乎挺簡單,但實際上如果不是傳染科的醫生護士,或未經過嚴格訓練的人,往往會穿錯。

醫療隊員初到武漢時,也會發現個別病人甚至醫護人員在個人防護方面的警惕性不夠,比如有人在戶外抽菸,不戴口罩。所以隊員們在加強自我防護的同時,還要在治療病患的過程中不斷宣介防護的重要性。

早在1月17日,華西醫院開設24小時發熱門診的當天,便開始實行三級分診制度,在門診和急診設置發熱預檢分診臺,預檢分診臺、門診各護士站以及門急診的接診醫生,三級接診人員都要對病人及家屬進行體溫監測、詢問流行病學史,一旦發現發熱病人,立即給病人及其陪同人員換上醫用外科口罩,由診區護士或分診護士陪送到發熱門診,進行進一步治療。

即便再嚴格的監測也難免百密一疏。李為民院長提起一例院內發生的確診病例,病人是一位一歲多腦積水患兒的媽媽,孩子晚上急診入院,收入科室前兩人都進行了急診篩查,沒有發燒,也沒有流行病學史,但到了第三天早晨,這位媽媽開始發燒,並確診為新冠肺炎。“這一病例再次提醒我們,即使是陪護人員也絕不能掉以輕心,必須做好每個人的防護。也正是因為我院的院感防控做得比較到位,即使陪護家屬也要求全天戴口罩,所以她所在的科室,其他病人及醫護人員無一例感染。不過,這個例子也再次告誡我們,醫院隨時有院感發生的風險,我們一定要提高警惕,把院感防控作為醫院管理的重中之重。”

華西經驗之四

【利用5G技術,全省遠程會診形成“一張網”】

在危重症病例最集中的那段時間,每天下午,李為民院長會定時來到醫院的遠程會診中心,帶領多學科的專家團隊,通過5G平臺對四川省全省的危重患者進行會診評估,為每個病人制定一人一案的診療方案。“那時候每天大概會診5~10例重症患者,每天會觀察他們的病情變化,不斷調整方案。我們親身見證著一個個病人從危重症轉回重症,再從重症轉為普通。”李為民院長感嘆到,“每個重症病人都能得到全省頂級專家為其定製治療方案,如果沒有5G技術,真的無法實現!”

相較其他地區,四川省地域廣,山區多,交通較為不便,同時醫療水平和醫療資源發展不均衡,特別是少數民族地區和邊遠山區,醫療條件、設備相對而言都比較落後。5G技術高帶寬、低時延等特性恰好解決了時間、空間以及傳染性等問題,讓專家看到的影像更清晰,看到的病人更真實,讓救治更高效。

四川省的5G遠程會診系統以華西醫院為中心節點,首批接入了包括成都市公共衛生臨床醫療中心、綿陽四零四醫院、廣安市人民醫院、樂山市人民醫院、雅安市人民醫院等在內的27家收治確診(疑似)患者的醫院。下一步還將建成覆蓋省、市、縣三級的5G遠程會診系統,實現全省及馳援武漢的前線醫院新冠肺炎的遠程會診“一張網”。

战疫启示录|李为民:“华西经验”百炼成钢

5G遠程會診,讓每個危重症病人都能得到全省頂級專家為其定製治療方案

華西經驗之五

【將華西經驗乃至中國經驗帶給國際同行】

就在中國新冠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之際,全球卻並未倖免於難。3月11日,中國專家組啟程赴意大利展開國際救援,華西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任梁宗安、重症醫學科ICU護士長唐夢琳作為專家同行。

“這一次我們華西醫院的專家遠赴意大利,應該說是把我們華西醫院乃至中國在新冠肺炎的救治和防控經驗帶到了意大利。”李為民院長介紹說,華西醫院經過實踐的檢驗,向國際同行分享了幾方面的經驗:

首先是院感防控的經驗,華西醫院發熱門診共接診了超過9200名發熱病人,醫院累計救治了超過340名重症患者,卻做到了醫護人員零感染,其個人防護及院感防控的經驗都毫無保留地分享給國際同行,甚至包括華西醫院在實踐中汲取的經驗教訓。

其次,將華西醫院重建診療流程的舉措與國際同行進行了交流。華西醫院在第一時間創建發熱病人、普通病人和醫護人員“三通道”的診療流程,通道分開,有利於避免交叉感染和有效篩查病人。他們還對所有病人實行三級分診及首診負責制,無論醫生、護士,都有責任對首診的病人進行流行病學篩查,實行有效防控。

此外,華西醫院的專家與國際同行分享了對危重症病人的救治經驗。意大利和中國的情況有很多相似之處,比如他們國家的重症患者也是老年人較多,合併症也比較複雜,所以多學科團隊協同救治的經驗對他們來說非常及時有效。

與此同時,李為民院長也坦言,意大利的醫療同行也有很多優勢值得我們學習,比如他們在呼吸治療方面的技術水平很高,醫療體系和醫療規範都比較完善,其創新能力也居於世界前列。

【李為民衛生建言】

如果這場疫情發生在成都或四川,我們遭遇的也會是與武漢、湖北相似的挑戰。雖然我們國家的公共衛生體系在SARS之後得到了進一步的加強,但還未能真正達到應對如此大規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水平。

在我看來,未來一定要在公共衛生體系建設方面下功夫,把日常的防控工作做好是關鍵。它應該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硬件建設,二是軟件建設,包括機制的建立、人才隊伍的培養等。

具體而言,我有以下四方面的建議:

第一,全國各省、市、縣,都應該有一家由綜合性醫院提供支撐的標準化的公共衛生醫療中心,它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傳染病醫院,而是不僅傳染病救治能力更強,還要兼具一定的綜合救治能力。這樣的綜合性公共衛生醫療中心,一定要有當地大型的綜合性醫院作為支撐。

第二,這樣的公共衛生醫療中心要實現平戰結合,平時可以收治一般病人,而一旦發生疫情,所有病人立刻轉移到其他醫院,醫療中心可以全面收治傳染病病人或危重患者。

第三,這個醫療中心要不斷加強研究能力,醫生要有科研創新的能力,一旦發生不明原因的傳染病,可以迅速從病原學層面去挖掘和探究。

第四,要改善我國新發傳染病的報告流程,最好能實現基於雲平臺的直報系統。一旦發現不明原因的病例,通過這個系統可以直接上報,不會受到任何限制。而這個雲平臺的背後,應有專門的研究人員,通過大數據實行實時的監測與研究。

所以,未來的公共衛生體系應具備綜合性的職能,既有醫療服務、人才培養的職能,同時還要具備全國範圍內病例直報、數據監測及科學研究的職能。

本文轉載自其他網站,不代表健康界觀點和立場。如有內容和圖片的著作權異議,請及時聯繫我們(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