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催熱“無人”剛需 自動駕駛行業迎來窗口期

疫情催熱“無人”剛需 自動駕駛行業迎來窗口期

▶ 本報記者 劉琴報道

“雖然自動駕駛關鍵技術仍需突破,其產業化還需要時日,但也孕育著新的發展機遇。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各類無人駕駛車應用於疫情防控特定場景,將進一步推動自動駕駛技術的研發升級,讓自動駕駛的商業價值逐漸顯現。”北京智能車聯產業創新中心市場部肖銳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

醫療物資分發、物流配送、消毒噴灑、巡邏作業……在抗疫過程中,無人駕駛車輛在這一需要“零接觸”的特殊時期走俏,迎來了發展窗口期。

自動駕駛困境中前行 機遇與挑戰並存

近年來,自動駕駛行業的熱度持續上升,引起了科技企業、資本市場乃至各國政府的高度關注。2020年2月,十一部門聯合印發《智能汽車創新發展戰略》,對智能汽車進行了定義,並明確提出了以中國標準為特色的智能汽車發展方向和戰略目標:2025年,中國標準智能汽車的技術創新、產業生態、基礎設施、法規標準、產品監管和網絡安全體系基本形成。到2050年,中國標準智能汽車體系全面建成、更加完善,安全高效綠色文明的智能汽車強國願景逐步實現。

在推動自動駕駛技術不斷成熟的過程中,道路測試規模被認為是評價企業自動駕駛技術的重要尺度。3月初,北京智能車聯產業創新中心發佈的《北京市自動駕駛車輛道路測試報告(2019)》顯示,與國外相比,中國自動駕駛道路測試開展較晚,從北京道路測試情況來看,截至2019年年底,有13家企業拿到了北京道路測試資格。其中,百度以近90萬公里測試里程遙遙領先,整體情況與美國類似。從測試里程來看,國內外企業均分層顯著,中國領頭企業與國外領頭企業的差距在逐步縮小。

《報告》還顯示,經過2018年的“喧囂”,2019年自動駕駛產業發展開始變得“冷靜”。在實現量產之前,仍舊面臨諸多挑戰,產業界意識到要實現高度自動駕駛產業化,還需要相當長的時間,產業發展進入“持久戰”階段。

“從技術角度而言,自動駕駛汽車依舊存在技術壁壘,如成本高居不下、傳感器的車規級程度較低、高精度地圖無法實時更新、自動駕駛能力無法達到商用要求等。”肖銳說。

據瞭解,2018年中國自動駕駛零部件和解決方案供應商的融資總額達162.3億元,是2017年(53.7億元)的3倍、2016年的20倍。然而到2019年,上升趨勢並沒有持續,該領域融資總額降至107.1億元,同比下降34%。同時,從初創企業單輪融資金額來看,很少有企業能突破“A 輪超億元”的門檻。

可盈利的商業模式仍需探索。在自動駕駛技術尚未完全成熟的情況下,如何自我造血、探索出可靠的商業模式,是橫亙在每一個自動駕駛企業面前的難題。

“自動駕駛產業發展之路雖艱難,但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無人駕駛車在多個場景廣泛應用,大大激發了車企對自動駕駛技術的進一步研發投入。”在肖銳看來,我國自動駕駛產業發展將迎來窗口期。

疫情催熱“無人”剛需 無人駕駛車大顯身手

在疫情期間,馭勢科技、智行者、新石器等眾多企業的無人駕駛產品在武漢以及全國各大城市和醫院中,為當地居民提供消毒、送餐、物流、測溫等服務,這也標誌著無人駕駛車第一次真實走進普通百姓生活中。

受疫情影響,我國物流配送行業面臨巨大考驗。為此,不管是做無人駕駛車技術研發和運營的公司,還是各大物流配送平臺,都在這個特殊時期有所行動。

例如,2020年2月初,京東自主研發的智能配送車在武漢完成了智能配送的第一單:從京東物流仁和站出發,順利將醫療物資送到了武漢第九醫院。京東無人物流配送車每日運送單量在10-20單。此外,疫情期間,京東無人物流配送車還在河北、陝西、江蘇等農村地區,為封閉地區提供物流服務。

除在物流末端配送之外,消毒也成為無人車輛的重要應用場景。例如,新石器將無人駕駛消毒車投入到上海張江人工智能島進行戶外消毒工作。

“‘炒’了許久的無人車之所以能在關鍵節點提供服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以上車輛均屬於限定場景的自動駕駛車,速度較低,周圍環境更簡單,由於疫情期間車輛行人稀少,為無人車提供了特殊的應用場景。”肖銳說。

疫情期間,低速無人駕駛車輛在物流、配送、清潔、消毒等多個領域發揮了關鍵作用,讓更多人認識到了無人駕駛技術的成熟度和應用能力,彰顯著這項技術的迅速發展與落地可能性,也讓大眾對自動駕駛汽車的呼聲越來越高,整個產業鏈的關注度達到了一個新高度。

自動駕駛產業化 需協調多方協同創新

有業內人士認為,限定場景內自動駕駛或將在3年內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然而,道路的複雜性也導致其大規模量產落地面臨全方位挑戰。自動駕駛產業的發展離不開技術、政策、標準、測試環境等方面全方位支撐,需要政府和整個行業的共同努力。

清華大學教授、汽車安全與節能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李克強認為,汽車發展到了自動駕駛時代,特別是智能時代,其本地屬性要求更加強烈。“一方面,中國的自動駕駛是‘網聯式自動駕駛’,首先要適應中國的基礎設施,包括道路基礎設施、信息基礎設施,這些完全是具有本地屬性。其次,網聯式自動駕駛一定會有一個聯網的運行平臺,需要符合中國聯網運營標準要求。另一方面,未來的汽車產品架構會發生改變,也會形成中國的汽車電子電氣等標準。”

2020年3月初,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汽車駕駛自動化分級》推薦性國家標準報批稿,並向社會徵求意見。該項分級標準擬將於2021年1月1日起實施,為中國自動駕駛相關政策法規和強制類標準出臺提供支撐。此外,5G進入商用時代也將進一步推動自動駕駛產業的發展。據瞭解,工業和信息化部正在研究推動車聯網發展,並已與交通運輸部達成共識,加快推動公路數字化、智能化改造。

與政府、科研的引領同步的是,百度、奔馳等多家企業在2019年都加大了車路協同自動駕駛方向上的研發。而相關政策法律支持有待加強,並需要保險行業加快研究介入。2019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市律師協會會長高子程表示:“仍有很多法律法規制約了我國自動駕駛汽車道路測試、示範運營以及商業化的進一步開展。例如,在更多公開道路(特別是高速公路)上測試自動駕駛汽車仍然缺乏法律依據,阻礙了技術測試的進度。長期來看,自動駕駛仍會存在一定的風險不確定性,需要保險業及時介入,解決可能的問題。”

目前,自動駕駛技術難點的突破及產業化雖遇到困境,但在此次疫情防控過程中,無人駕駛車輛的廣泛應用,也讓自動駕駛技術展現出更多可能性。麥肯錫最新研究顯示,中國未來很可能成為全球最大的自動駕駛市場,至2030年,自動駕駛相關的新車銷售及出行服務創收將超過5000億美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