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少了奔馳寶馬,北汽華晨的“空心化”有多嚴重?

車市下行,競爭加劇。

北汽、華晨正陷入越發依賴奔馳、寶馬的旋渦中不能自拔。

近日,北汽股份(1958.HK)、華晨中國(1114.HK)相繼發出2019年度業績公佈。

要是少了奔馳寶馬,北汽華晨的“空心化”有多嚴重?

公佈顯示,北汽股份2019年營收1746億元,但單就北京奔馳一家,就貢獻了其中的1551億元,佔比高達88.83%。全集團毛利潤374.87億元,北京奔馳毛利同比增長4.2%,達422.15億元,對北汽股份毛利貢獻度進一步提升至112%。自主板塊2019年虧損47.28億元,虧損進一步擴大。

另一邊廂,華晨中國財報也顯示,2019年華晨寶馬淨利潤為76.26億元,但如果刨除華晨寶馬的利潤,華晨中國其他版塊的淨利潤虧損達10.64億元。華晨寶馬對華晨中國的淨利潤貢獻度為117%。

近年來,北汽與華晨近年對自主板塊的投入力度相當大,但始終未能扭轉過於依賴奔馳、寶馬的局面。同時,北京現代、華晨雷諾近年來業績也未如理想。

隨著全新財報的披露,北汽股份與華晨中國的“空心化”難題被再次突顯。

一、華晨為北汽敲響警鐘

對單一品牌的過度依賴,意味著北汽、華晨與外方博弈時的話語權降低。

2018年,隨著合資汽車企業股比限制放開。華晨與寶馬宣佈,寶馬將增持華晨寶馬股權至75%。寶馬也因此成為股比放開後的首個受益者。

要是少了奔馳寶馬,北汽華晨的“空心化”有多嚴重?

眾所周知,合資企業的股比問題向來尤為敏感。對於華晨的“丟盔棄甲”,業界普遍解讀為華晨缺乏與寶馬同等的對價能力。

當然,由於寶馬承諾將進一步加強對華晨寶馬的投資,再加上華晨寶馬在中長期仍將大概率保持較高增長。儘管華晨徹底淪為“小股東”,但其在合資公司中所獲得的利潤相信不會存在太明顯下降。

但即便如此,此事仍然為關係同樣微妙的北汽奔馳敲響了“警鐘”。

就在華晨寶馬調整股比的消息傳出後不久,業界也傳出了奔馳希望改變合資企業股比的傳言。此後,北汽集團於2019年7月23日,宣佈入股戴姆勒股份公司並持股份5%,當時收購包含2.48%的直接持股以及獲得額外等同於2.52%股份投票權的權利。

要是少了奔馳寶馬,北汽華晨的“空心化”有多嚴重?

在徐和誼強勢的佈局下,此舉意味著北汽集團與戴姆勒集團 “交叉持股”的格局開始形成。雙方利益進一步深度捆綁,一定程度上也暫時化解了這場“危機”。

二、其他板塊實力羸弱,難改“空心化”問題

儘管北汽在解決股比問題上要比華晨更積極,所取得的結果也更好一些。但這並不意味著北汽比華晨的日子好過多少。

正如最新財報數據顯示,雙方對奔馳、寶馬合資公司的利潤依賴度極高,全靠奔馳、寶馬合資公司的利潤來補貼其他板塊的損失。

而造成這種現象的根源,在於北汽和華晨在其他業務板塊基本上喪失了盈利能力。

先來看看北汽。

儘管財報未曾顯示北京現代的在2019年的利潤水平。但根據東方金誠國際信用評估有限公司在今年3月對北汽集團出具的評級報告顯示,2018年北京現代淨利潤僅為0.32億元。2019年全年北京現代批發銷量66.3萬輛,同比下滑16.2%。

要是少了奔馳寶馬,北汽華晨的“空心化”有多嚴重?

北汽自主品牌的業績同樣不算理想。據財報顯示,北汽股份自主板塊2019年虧損47.28億元,相比2018年進一步擴大。財報稱下滑原因是整車促銷增加,銷售單價降低,同時受到新能源補貼政策影響。北汽股份體系內自主生產的新能源車共10萬輛。

在剝離北京越野、威旺、昌河後,北汽自主品牌板塊保留的北汽新能源、紳寶在也去年相繼完成整合,併入BEIJING品牌。據北汽集團規劃,未來5年,北汽將對“BEIJING”品牌進行200億的研發投入,全力打造兩大全新平臺,一個是BMFA油電混動產品平臺,另一個則是BE22高端純電專屬平臺。

北汽藍谷(600733)作為承載北汽集團新能源業務的主體,2019年全年業績目前並未發佈,但前三季度受補貼退坡影響,北汽藍谷淨利潤虧損2.7億元,業績承壓明顯。而且,該業務發展需要長期、鉅額投入,短期內恐怕無法支撐其北汽集團自主板塊業績壓力。

另一邊廂的華晨中國境況也同樣慘淡。據財報顯示,華晨中國其他版塊的淨利潤虧損達10.64億元。收益下跌主要因為年內輕型客車、多用途汽車(MPV)以及汽車零部件銷量減少導致。輕型客車及MPV銷量主要來自合資公司華晨雷諾,但華晨雷諾2019年銷量僅為4.02萬輛,同期降幅6.5%。

要是少了奔馳寶馬,北汽華晨的“空心化”有多嚴重?

至於並未計入上市公司業務的華晨中華品牌,儘管華晨集團對華晨中華一直頗為重視。但其在2019年全年銷量僅為25270輛,同比跌幅高達68.55%。在國內汽車品牌競爭越發激烈的情形下,原本就邊緣化的市場地位正越發尷尬。

三、功夫拍案

在許多業界人士看來,北京奔馳、華晨寶馬強勁的盈利能力,一定程度上也是北汽、華晨做不好自主品牌的原因。

畢竟錢賺得太輕易,企業就會喪失危機感與內在變革的動力。儘管兩家集團也深知這種單一化的依賴,對企業經營健康度已經構成了巨大影響,企業高層也反覆強調做好做強自主板塊的重要性。

然而,在行業整體下行,且遭遇新冠疫情影響的大環境下,這兩家企業的“空心化”問題恐怕將越加嚴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