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心化」拷問汽車零部件行業

日前發佈的《中國汽車零部件產業發展研究》顯示,我國汽車零部件產業滯後於整體汽車工業發展,與世界第一汽車市場的地位很不相稱,尤其是面臨“空心化”問題,成為中國汽車零部件產業發展的巨大障礙。

外資咄咄逼人

一個國家的汽車工業是否強大,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零部件的工業基礎。儘管坐擁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和龐大的汽車需求市場,中國汽車零部件卻問題重重,企業規模小、創新能力低、標準化程度低等問題制約著行業發展,在自身發展艱難的同時還面對著跨國零部件巨頭的重重挑戰。

目前,中國零部件企業市場份額不足30%,在汽車電子、發動機等關鍵零部件的高技術含量領域,更是九成份額被外資把控。燃油供給系統、點火系統、能源專用部件等部分關鍵、高精尖、高附加值和高利潤零部件產品領域,基本都處於空白,均由外資控制供給。比如日本三菱幾乎壟斷了所有不能自產發動機的自主品牌汽車的汽油發動機供應;中國幾乎所有的皮卡、輕卡、輕客上用的柴油機都採購自五十鈴或使用五十鈴技術生產;重型柴油機則由美國康明斯公司所壟斷。此外,德國博世、美國德爾福、豐田旗下日本電裝基本壟斷了中國電噴市場。

由此可見,目前我國汽車關鍵核心零部件配套市場的競爭已經集中在外資零部件企業之間,自主品牌整車與零部件企業基本上都已經空心化,已經有了成為外商海外加工廠的趨勢。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整個汽車零部件行業的平均利潤率為6%到8%,僅為外資企業的一半左右。這說明,在股比投入同等成本的情況下,外資企業所獲得的淨利潤高出內資企業一倍以上。

自身先天弱勢

汽車零部件技術落後,空心化嚴重,有歷史原因。中國汽車工業發展歷來有“重整車、輕零部件”的弊端。零部件行業沒有享受“保護性”政策,一直處於“散養”狀態,不得不在外資同行和整車企業雙重壓榨的逼仄空間艱難覓食。我國曾經幻想通過“市場換技術”的方式引進外資汽車零部件企業與中國汽車零部件自主公司合資,雖然從中確實學到了一點管理經驗和技術,但學到手的高精尖技術微乎其微。

導致關鍵核心技術缺乏的主要原因,一是本土汽車零部件企業不重視技術力量的投入。調查顯示,我國汽車零部件企業研發投入目前只佔銷售收入的1.4%,即使是實力較強的98家上市企業,研發投入佔當年營業收入比例的平均值也只有3.8%,遠低於跨國企業5%的平均水平。由於研發水平低,沒有自主品牌,只能亦步亦趨地模仿別人的產品生產。由於我國汽車零部件企業大都缺乏核心技術,整個產業呈現空心化的不利局面,基本上沒有多少競爭力,被市場無情地邊緣化了。

模式的落後也導致了不良的結果,使得企業綜合實力欠缺,上下游支撐不足,品牌溢價能力差。依照美國經濟學家貝恩對產業壟斷和競爭類型的劃分,中國的汽車零部件業屬於寡佔Ⅲ型。這種類型的特點是企業數目較多、規模較小,整個產業的規模水平較低,產業集中度較低,容易引起過度競爭,導致利潤率低。

如何走出“圍城”

面對自身先天弱勢和跨國零部件大鱷的咄咄逼人,中國汽車零部件業該如何突出重圍,跟上快速發展的中國汽車產業?

首先,汽車零部件業要加快企業的重組和升級,整合優勢資源兼併重複資產,除掉過剩落後產能,形成規模效應,在激烈的競爭中有一席之地。整個行業亟待組建一批適應市場需求、擁有核心技術、重視創新、機制靈活、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本土大型零部件企業集團,通過骨幹企業帶動汽車零部件業的產品升級和技術提升。另外,像吉利等企業一樣走向海外,併購國外技術領先的零部件公司,也是快速完善公司自身產品技術、拓展客戶渠道的一條捷徑。

其次,汽車零部件行業在“十三五”期間,要抓緊時間“補鈣”,儘快強筋健骨。應抓住“由大變強”這個中心,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緊緊圍繞節能減排這個中心任務,進一步提升品質、控制成本,實現零部件產業的升級。

再次,世界汽車產業正面臨著電氣化、自動駕駛和新服務三個巨大的革命。我國汽車零部件行業要適應全球化發展的要求,爭取全面融入全球零部件生產鏈和採購鏈。

另外,大力發展創新型產品已成為眾多企業的共識,國家應對優秀的、有發展潛力的零部件企業提供優惠政策,扶持這些企業儘快提高自主研發能力,擴大生產規模。希望國家建立零部件行業公共服務平臺,無償或非盈利有償地為零部件企業提供研發、人才招聘、檢測認證、對外合作等服務,切實促進產業的穩步發展。 雍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