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技企業在這次疫情為世界做過哪些貢獻?

hybeng


  截至北京時間17日12時,除中國外,全球154個國家和地區都出現了新冠肺炎疫情。中國以外累計確診病例數最多的是意大利,其次是伊朗。而由於歐洲多國報告的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數持續攀升,世衛組織13日已宣佈歐洲成為新冠肺炎疫情“震中”。

  85年前,美國流行病毒學專家漢斯·辛瑟爾在其經典著作《老鼠、蝨子和歷史:一部全新的人類命運史》中警示,無論現代文明生活看上去如何安全有序,細菌、原生動物、病毒等總是潛伏在陰影之下。只要人類放鬆了警惕,它們就會發起進攻。

  縱觀人類發展史,人類同疾病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學技術,人類戰勝大災大疫離不開科學發展和技術創新。我國曆史上有很多防治瘟疫的醫療著作和方法。《漢書·平帝紀》記載,元始二年,“民疾疫者,舍空邸第,為置醫藥”,提出了“隔離”是防疫的重要舉措。明代中期我國就出現了預防天花的“人痘”接種術。18世紀末,英國科學家愛德華·琴納發明了接種牛痘預防天花的方法,經過幾代科學家不懈努力,最終研製出滅活天花病毒的疫苗。隨著現代醫學科技發展和公共衛生基礎設施不斷完善,霍亂、鼠疫、流感等這些曾經對人類造成巨大危害的傳染病逐漸得到了有效控制。近些年來,在抗擊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徵(SARS)、中東呼吸綜合徵(MERS)、甲型H1N1流感、埃博拉病毒等多次重大傳染病中,科學技術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此次疫情防控阻擊戰中,“中國防線”上迸發出源源不斷的創新力量,為戰勝疫情不斷注入底氣與信心。臨床救治和藥物、疫苗研發、檢測技術和產品、病毒病原學和流行病學、動物模型構建等主攻方向上的科研攻關,為疫情防控提供有力科技支撐;採取恢復期血漿、幹細胞、單克隆抗體等先進治療方式,提升重症、危重症救治水平;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開展流行病學和溯源調查,有助於搞清楚病源從哪裡來、向哪裡去,提高精準度和篩查效率……新技術在戰“疫”中成長、成熟,彰顯了中國科技的硬核力量。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高級顧問布魯斯·艾爾沃德經過實地考察後得出結論:科技驅動成為中國防控措施的一大特點。

  


兔兔正能量


醫務人員在武漢體育中心方艙醫院前豎起拇指為自己和同伴加油鼓勁。( 新華社記者 肖藝九 攝)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左)在造訪日內瓦世衛組織總部時表示,中國人民為防控疫情做出了巨大犧牲,他們正在為全人類做出貢獻。(新華社發)

“我們要認識到武漢人民所做的貢獻,世界欠你們的。當這場疫情過去,希望有機會代表世界再一次感謝武漢人民,我知道在這次疫情過程中,中國人民奉獻很多。”2月24日,中國—世界衛生組織新冠肺炎聯合專家考察組在北京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考察組外方組長、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高級顧問布魯斯·艾爾沃德的這番評價,引起廣泛關注。

當地時間2月24日,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在造訪日內瓦世衛組織總部時表示,為了有效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很多中國人無法過上正常生活,“我要向所有目前生活在中國的人、那些無法過上正常生活的人表達感激之情”。中國人民為防控疫情做出了巨大犧牲,“他們正在為全人類做出貢獻”。

病毒是全人類共同的敵人。在全力打贏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的過程中,中國人民為世界做出了哪些貢獻?

為防止疫情向國際蔓延創造寶貴窗口期

一次危機,一次大考。

面對重大風險挑戰,迅速做出準確判斷、執行落實,考校著一城一域乃至一個國家的治理能力和水平。

“這真正取決於領導力,因為要在短時間內、信息匱乏的情況下做出重大決定,這很困難。而在中國,習近平主席決定,讓人們在春節期間減少外出及人員流動,沒有比這更重大的決定了。”布魯斯·艾爾沃德認為,面對疫情,中國領導人表現出了卓越的領導力,應對措施體現了中國的制度優勢。

1月23日,武漢封城。為了防止疫情擴散,一座上千萬人口的城市選擇自我封閉,這在新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也是中國為防止疫情向國際蔓延築起的第一道防線。效果隨之顯現,聯合專家考察組介紹,流行病學曲線顯示“這類措施直接帶來了平緩的下降或保持在較低水平”。

病毒沒有國籍,同樣會在其他國家傳播。布魯斯·艾爾沃德鄭重建議:“並非每個有疫情的城市都要封城,但是需要採用有效做法築起第二道防線,以防疫情向那些公共衛生系統較為薄弱的國家傳播。”

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感慨,到現在為止,中國把99%的發病率完全限制在中國境內,為國際社會共同解決疫情創造了一個寶貴的窗口期,也為世界防疫事業設立了新標杆。

減少外出及人員流動等防控疫情措施,不可避免會對經濟社會造成較大沖擊。疫情對經濟的直接影響主要集中在交通、旅遊、娛樂文教、零售等第三產業。一段時間以來,包括旅遊、電影、餐飲等“春節經濟”在內的經濟活動近乎停擺。

2月24日22時,東方衛視播出《這就是中國》欄目,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教授在節目中與嘉賓探討了中國抗疫模式對世界的積極意義。

“所謂中國模式,從短期看,意味著中國承擔更多的責任和代價。坦率地說,只有中國這樣的國家,這樣的政治制度,寧可犧牲一段時間的經濟下滑,也要對人民負責,對世界負責。”在張維為看來,在這個意義上,中國抗疫模式就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際行動。

非藥物干預措施的成功實踐

恐懼源於未知。應對疫情的一個多月裡,新冠肺炎診療方案已經更新到第六版。快速更新知識,及時反應調整,正是這個14億人口大國一項了不起的成就。

病毒超出了人們以往的認知範圍,時間卻又如此寶貴。幾個星期內,中國快速研發了診斷試劑,嘗試了諸多抗病毒治療方法,再過幾個月就能看到疫苗研製的曙光。

新冠病毒洶洶而至,讓人措手不及。沒有治療藥物,也沒有任何疫苗,並不意味著只能坐以待斃。中國的成功做法是,有什麼就用什麼,根據需要去調整、去適應,去拯救生命。從某種程度來說,這是真正意義上的“對症下藥”,也是基於現有條件下的最優方案。

布魯斯·艾爾沃德並不諱言,自己曾像其他人一樣有過偏見,對非藥物干預措施的態度模稜兩可。然而,事實說服了他。

“病人缺什麼就給他補充什麼,維持病人生命,等待病人免疫系統恢復,把病毒清除掉。”來自抗疫一線的武漢大學中南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彭志勇曾透露,不同的病人臨床有不同的症狀,呼吸困難就給病人供氧,腎功能衰竭的病人就做透析,休克的病人就用ECMO搶救。這是與死神的爭奪,他們也曾落敗,但從未輕言放棄。

1月20日,國家衛健委發佈1號公告,將新冠肺炎納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規定的乙類傳染病,並採取甲類傳染病的預防、控制措施。

華中科技大學法律與公共政策研究院副院長鄢斌解釋,所謂甲類管理是一種緊急狀態下的管理模式,一般採取三種方式,即劃定疫區進行封鎖、對四類人群分級進行隔離、動員全體醫務人員同時做好物資保障。“我們是一個能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國家,有全國人民的八方支援,有國家對武漢的堅定支持,我們一定能夠交出一份滿意的答卷。”

1月23日10時起,武漢機場、火車站離漢通道關閉;2月11日起,武漢對所有住宅小區實行封閉管理;2月12日晚,湖北省十堰市張灣區發佈全國首個“戰時管制令”;次日,孝感下轄的大悟、雲夢兩縣,亦相繼進入戰時管理狀態;2月16日,這種“戰時管制”的嚴控之舉擴至湖北全省,湖北省政府宣佈城鄉所有村組、社區小區和居民點,實施24小時最嚴格的封閉式管理……

在意大利,近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激增。當地時間2月23日,為防止疫情擴散,意大利北部多座城市也開始封城。

“一種新型病原體有向全球蔓延的風險。我們希望通過考察組這段時間的工作,向世界敞開一扇門,看看中國所做的非凡成績,這並不是為中國唱讚歌而是描述現實。”布魯斯·艾爾沃德表示,中國採取了果敢的做法,意大利也在效仿,我們想向世界表示,像中國這樣去做吧,這樣可以拯救生命。

“中國展現了驚人的集體行動力和合作精神”

2月24日,漢口北方艙醫院全面完工、驗收移交;25日,位於洪山區白沙四路的長征方艙醫院建成;原武漢捲菸廠廠房改造而成的黃鶴方艙醫院也準備就緒……近日,武漢各區新一批方艙醫院全面建成,多選址於工業廠房、物流倉庫等,有力確保對新冠肺炎患者“應收盡收”,實現“床等人”。

當地時間2月25日,回到日內瓦的布魯斯·艾爾沃德在世衛組織總部舉行的記者會上,再次對中國採取的務實而靈活的大規模防控疫情措施表示讚賞。“中國展現了驚人的集體行動力和合作精神。”他說,“每一個人都被動員和組織起來,就像是在跟病毒打一場戰爭”,他們肩負起了阻止病毒蔓延的共同責任。

時間再倒回,短短數日間,平地起“火雷”。武漢火神山醫院、雷神山醫院在萬千網友的矚目下拔地而起,背後是“小時制”作戰地圖的全力推進。最高峰時,工地上有7000多名工人,800多臺挖掘機、推土機等設備同時作業。上一個單位剛完成場地鋪沙,下一個單位馬上進場鋪防滲膜,後面鋪設活動板房基腳的單位還在催促。

不僅如此,封城不到12小時,第一批從上海和廣東派出的醫療隊和三支解放軍醫療隊趕赴武漢。自此,各地派出的醫療隊以及緊急調運的醫用防護物資、生活物資,源源不斷抵達湖北。

令人矚目的,遠不止中國速度。法國前總理拉法蘭指出:“在疫情面前,中國政府展現出強大高效的組織和動員能力,令人印象深刻,這正是中國製度的優勢。我對中國戰勝疫情充滿信心。”面對中國負責任的大國態度,以及高效的動員能力,多國人士表示:中國不僅及時向國內外發布疫情信息,積極回應各方關切,而且行動迅速有效。

“一般都是機房已經建好、空調已經裝好,滿足裝機條件後,我們才做安裝。這次任務非常緊,幾千人都在現場施工。機房、牆壁防護什麼都沒有,只能現砌牆,現裝防護。”在武漢火神山醫院,工程師王弘斌和同事們克服環境、粉塵等不利因素,僅用了48小時就完成了CT設備的安裝調試工作。“到了前線之後,我們只有一個角色,那就是戰士,我們只能往前衝,不能往後退,不管多大的困難,我們肯定是迎難而上。”王弘斌說。

在這場突如其來的戰役中,一批批醫護人員、解放軍戰士、工程師、基層幹部、志願者不計生死奔赴前線,無數保障力量不計得失投入戰鬥,為疫情防控取得階段性成效做出了巨大貢獻。

布魯斯·艾爾沃德表示:“正是由於中國採用了全政府、全社會的這一經典傳統、看似又老派的方法,避免了少則萬餘,多則數十萬病例的出現,這是了不起的成就。”

“中國有很多超出我們想象的策略”

在抗擊疫情的過程中,以5G平臺為代表的科技防控疫情策略,一度讓聯合專家考察組感到“非常驚豔”。布魯斯·艾爾沃德認為,中國防控措施的一大特點是科技驅動。他說:“當我們面臨一種危險的呼吸道傳播疾病的時候,中國有很多超出我們想象、與其他地方不同的策略。”

在病毒溯源、疫苗研製、在線診療等方面,基因測序、5G、人工智能等高科技的投入使用,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提供了堅實支撐,帶來了新希望。獲得新冠病毒樣本後,中國科研人員以最快時間完成了病毒全基因組測序、分離病毒毒株等基礎性科研工作,並在1月11日就向世界衛生組織提交了新冠病毒基因組序列信息,贏得了國際同行的讚譽。

通過遠程會診、在線問診,各地藉助信息技術將呼吸、重症等領域的醫療專家“送到”需要的患者身旁,將有限的優質醫療資源精準共享到需要的地方,有效減少了人員跨區域傳播風險。在四川,通過5G實時對話平臺,偏遠地區的流行病學調查團隊可以和幾千米外的四川省內高級別專家實現視頻互動。在廣東,廣州、深圳、珠海三地通過遠程醫療平臺連線,成功完成了多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危重病例的多學科遠程會診……

而大數據則在疫情態勢研判、防控部署以及流動人員疫情監測、精準施策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一些地方以及互聯網科技企業和機構也積極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技術,提取有價值信息,助力疫情防控。

返京人員的來源地、是否經由疫區、是否與確診病例同乘過車、駐留時長,只要登錄北京市海淀區政府城市大腦疫情防控平臺,上述信息就能即時在海淀區城市服務管理指揮中心大廳大屏幕上顯示出來。

在浙江杭州,市衛健委把市級及以下醫院患者的就診信息,通過城市大腦交換給警務系統,用來與人員出行軌跡比對。杭州市衛健委相關負責人表示,通過這樣的數據系統,可以早期介入、動態管理。

“在新冠肺炎的應對方面,中國是世界上掌握最多知識的國家,並且成功地實現了其轉身、遏制和扭轉。”布魯斯·艾爾沃德說,世界需要中國的經驗來應對這場疫情。


科技數碼小助手


我國的科技企業在本次疫情中還是做出了突出貢獻,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網易了,給提供作業還是啥的忘記了

還有華為,捐款就不說了,更提供了很多的5G解決的方案,提供平板

還有小米:1月25日小米宣佈向武漢捐贈了價值30萬元的物資,包括醫用防護服、N95口罩以及各類溫度計等等,還表示繼續捐贈一千萬人民幣用於武漢購買抗疫物資,其總裁雷軍也以個人名義向武漢捐款捐物。

科大訊飛:首批捐款一千萬元物資用於一線人員防控疫情,包括12857個N95口罩、3000套防護服、13334個護目鏡,除此之外科大訊飛還向一級響應的省市提供電子病歷、智能語音外呼等技術支持。

科大訊飛:首批捐款一千萬元物資用於一線人員防控疫情,包括12857個N95口罩、3000套防護服、13334個護目鏡,除此之外科大訊飛還向一級響應的省市提供電子病歷、智能語音外呼等技術支持。

還有很多企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