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躬耕地”之謎只有一個課題,學者們為什麼不研究它?

諸葛孔明是三國軍事家、政治家,他自然對東漢以前的歷史、軍事、天文地理、文學、社會人文、地方習俗、口語習慣等等了解或很精通。是以研究“諸葛亮問題”的現代學者不能把諸葛孔明認為是“一個傻瓜”,當成一個“木偶人”,剝奪諸葛武侯的睿智,成為“諸葛亮”的“代言人”,來論述“諸葛亮問題”的學術研究,而輕易做出與“諸葛亮認知”相互對立或矛盾的“學術結論”。

故諸葛孔明本人說,是研究“諸葛亮問題”的研究核心,“諸葛孔明本人說”也不是可以被“任何人”包括後來史學家及“註解家”所記載而曲解。

“諸葛亮本人說”是當事人的主證,當事人其實也沒有想到“後人糾紛”,如果想到了,他會把細節問題“註釋”清楚,以免造成誤會。故“諸葛孔明本人說”是中性的,沒有後來學者研究的“立場或觀點”。

公元227年諸葛亮在前出師表奏章裡表述很明確“躬耕於南陽”“三顧草廬”“卑鄙”,諸葛亮在宜昌入蜀過黃陵廟修繕黃陵廟時,也撰書刻碑“僕躬耕於南陽之畝,遂蒙劉氏顧草廬……”,諸葛亮本人以後明明白白告訴他“躬耕種地”,所居“草廬”,是下層人農民身份,躬耕地座標明確,人際關係(惟徐庶崔州平友善)及生活環境明確。從上面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把“南襄兩地的歷史邊界”研究清楚,這個歷史“懸案”不就解決了嗎?因為諸葛亮是知道“南襄兩地的歷史邊界”的,228年諸葛孔明後出師表奏章已經清晰提出“荊州北拒漢沔”,這就是指襄陽北界漢水。而關於“南陽”的地理座標,諸葛亮言“操困於南陽”,是以出自孔明一人之口的三個“南陽”,肯定是指向同一個地理座標。

但也有“襄陽說”學者說了,孔明說的“南陽”是指南陽郡,不是南陽郡郡治宛縣(宛城)。而“宛縣”在三國鼎立前二百多時,就有被王莽改名南陽縣 ,《後漢書地理》“宛故申伯國,莽曰南陽”,時南陽郡曰前隊,襄陽縣曰襄陽縣。是以南陽當地口語習慣稱呼宛縣為南陽,這是傳統和沿襲,而這一點歷史知識,諸葛孔明怎麼會不知道呢?

而“襄陽說”學者固執己見,諸葛亮本人說“躬耕於南陽”一定是南陽郡,不是南陽宛縣(宛城)。如此論述,對“孔明先生本人說”是有點“牽強”和“霸凌”,我們姑且不談“襄陽說”學者的固執偏見。按“襄陽說”學者論述,我們只需要分辨清楚東漢時“南陽郡和南郡”的邊界,建安中“南陽郡和襄陽郡”的邊界,論述清楚“南襄兩地邊界”,該“爭議”就可以迎刃而解,不是嗎?邊界清楚,瞭解三國現狀的諸葛亮自當分得清楚南陽和襄陽。

秦置及兩漢至三國,南陽郡和南郡及南陽郡和襄陽郡見於史載邊界清楚。《史記》《漢書》《後漢書地理》及後來的《晉書》《漢晉春秋》《襄陽府志》《襄陽縣治》等等都清晰記載:秦置南陽郡和南郡交界部分以“漢水為界”。《三國志》裡也明確記載:公元208年曹操立襄陽,割鄧縣南部及樊城劃治給襄陽郡~南陽郡不至漢水,漢水是襄陽郡的內河。我們可以否定諸葛亮不瞭解“南陽郡和南郡”的歷史邊界嗎?我們可以否定諸葛亮確認“今天下三分”現狀而不瞭解“南陽郡和襄陽郡”的邊界嗎?顯然不能,因為諸葛亮比後來任何人都瞭解三國現狀。劉表、諸葛亮軍事集團任命關羽為襄陽太守,就是對東漢丞相曹操所立襄陽郡的“確認”及爭奪。

基於以上結論,無論是“襄陽說”學者認定的“南陽郡”,還是諸葛亮本人說的“南陽”,都是在漢水以北的南陽郡,與“襄陽城西二十里古隆中”沒有絲毫關係。所謂的“南陽鄧縣隆中”從歷史本源上就是一個偽命題,因為南陽郡不會“付與”南陽鄧縣有超越其郡境轄治的“特權”,歷史記載裡也沒有秦置南陽郡和南郡後,南陽郡在南郡境內有“飛地”的記載。

是不是“南襄兩地躬耕地糾紛”可以休了呢?那些把諸葛亮當成“傻瓜”的學者是不是該反思一下自己智商~思維邏輯判斷呢?

我們不容置疑古人對中華古文化的理解能力及慧根,是今天的我們不能比擬的;亦如今天的白話文能夠讓古人費解,是一個道理。所以我們也不容曲解古人對於“於沔之陽”和“於沔之陰”,“山南水北”為陽這些常識性的認知。

諸葛孔明“躬耕於南陽”與襄陽沒有一點關係,而無論是“南陽郡”或“南陽”!

破解“躬耕地”之謎只有一個課題,學者們為什麼不研究它?


破解“躬耕地”之謎只有一個課題,學者們為什麼不研究它?


破解“躬耕地”之謎只有一個課題,學者們為什麼不研究它?


破解“躬耕地”之謎只有一個課題,學者們為什麼不研究它?


破解“躬耕地”之謎只有一個課題,學者們為什麼不研究它?

而“襄陽說”學者有人說了,“襄陽無西”“西界萬山”是說明襄陽西面是鄧縣,是鄧縣嗎?《襄陽縣誌》記載明明白白:時南陽鄧縣在萬山以西、漢水以北。那麼“萬山以西,漢水以南”是哪裡呢?時南郡的中廬縣。“襄陽說”學者可以看看襄陽立縣的記載:襄陽立縣西漢初從中廬縣析出,居中廬縣以東,漢水以南。所以今天的泥咀鎮、古隆中風景區都是歷史上的中廬縣縣境,不是偽“鄧縣隆中”。襄陽立郡割南陽山都縣劃治襄陽郡,山都縣過來是中廬縣,中廬縣過來是襄陽縣。萬山,是中廬縣和襄陽縣的界碑;萬山,也是襄陽立郡前中廬縣最北山頭,而漢水北岸是南陽鄧縣。

請“襄陽說”學者過來探討,如果你們有鄧縣飛過漢水去轄治中廬縣以北的記載?可以端出來?但首先把《襄陽府志》《襄陽縣誌》《晉書》《漢晉春秋》《三國志》《漢書》《後漢書》《史記》等等關於“南襄邊界”記載歷史給否定了! 否定了它們,我傾聽你們說……你們可以這麼說?好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