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一些窮山惡水人口又少的自然村來說,怎麼讓農民致富起來?

用戶54854317783


導讀:窮山惡水,也許只是你沒有發現它的價值!如果一個窮山惡水的農村,想要致富起來,那麼做到這三點就可以:首先村民需要有致富的心,然後村內需要有一位合格的領導者,最後就是利用萬能的互聯網,展現村內的資源!你贊同我的觀點嗎,如果不贊同請點評!



我有兩個家鄉,一個是我的出生地四川遂寧,另外一個就是我現在生活的地方四川綿竹。在我的眼中,我的老家四川遂寧,要比我現在生活的四川綿竹,貧困很多!我這裡說的貧困,主要是用農村進行比較,畢竟目前遂寧市屬於旅遊城市,其發展要比綿竹市好很多。



我的老家四川遂寧,屬於丘陵地帶,土地不是很肥沃,基本每年都很容易遇到乾旱的天氣。同時因為農村的很多年輕人,都去城市裡打工,所以在我老家的農村,出現了很多荒地。而我現在居住的四川綿竹,屬於平原地帶,其土地比較肥沃,哪怕是村裡的人不種地,也可以將土地集體承包出去。目前的承包費,是每年每畝650~750元左右。



其實我覺得,在任何的農村都有無盡的資源。而且在目前這個互聯網時代,農村要比以前好發展很多!

窮山惡水的農村,致富靠資源

窮山惡水的農村,它有資源嗎?其實我覺得再窮的農村,它也有無窮的資源可以利用,只是很多人不知道怎麼去利用罷了!就比如我們經常在電視上,看見一些貧窮的山區,會發現一個共同點。這些看似貧窮的山區,村裡的人數很少,但是周圍的環境都比較不錯。我是不知道在這麼好的環境中生活的人,他為什麼就是富裕不起來。而且一般在電視報道過後,這樣的農村基本就能很快擺脫貧困。



村民少的農村,資源最多的就是土地。地多我們可以用來做什麼?可以用來養殖家禽,而且是無限放養狀態。放養的家禽,因為會自行尋找食物,所以投餵的飼料會比較少,這樣餵養出來的家禽,城裡人都比較喜歡。除了養殖家禽,我們可以種植一些比較適合的經濟農作物。如果當地經常乾旱少雨,那麼就種植一些耐旱的經濟農作物。

利用互聯網,將農產品銷售出去

現在的互聯網這麼發達,農村的帶頭人想要讓農村致富,那麼就該好好的將互聯網利用起來。一個農村富不起來,首要原因就是,種植的農產品或者養殖的家禽家畜等,無法得到正常的銷售。而現在的快遞這麼發達,而且很多人都習慣了網上購物,為什麼就不將農村的經濟產品,通過互聯網銷售出去。



比如村內有大量家禽或者農產品等待出售時,可以通過村內口才比較好的人,通過網絡直播出貨。現在互聯網對於三農的扶持也比較大,如果你是介紹本地農村產品,很多直播平臺都會加大推廣。

討論話題:沒有任何資源的農村,在我們中國真的有嗎?


田園軒月


怎麼讓農民致富起來,這是很多當地的領導最為關注的事情,當然,多數時候都是遠水救不了近火,想要讓窮山惡水的農村人致富,只能靠村民自己,當然,如果你有能力和想法也可以帶領大家一起致富。對於這種情況,我倒是有幾個建議。

1、養魚。養魚是一個比較好的項目,再怎麼惡水的地方,要挖出池塘養魚總不難,魚種你可以通過借的方式借給村民,或者直接贈送。在這種地方養魚,可以養那些泥鰍、塘角魚以及其他一些生命力頑強的魚,這類型的魚適應性強,而且基本上不用餵食,當作野生的就行了,偶爾為一些菜葉、木薯葉和其他一些樹葉之類的。

2、養雞下蛋。不用養太多雞,一家養4、5個雞就好了,挑那些雌性的雞來養,養一個公雞。這些雞放養,它們會自己跑出去找吃的,再惡劣的地方,它們也能找到蟲子、蜈蚣、草等作為食物,長大之後就可以下蛋了。蛋可以作為商品銷售,也可以當作日常的食物。蛋也可以用來孵化小雞,小雞可以當作雞種來售賣。

至於銷售路徑問題,可以事先籌錢培養一個人到外面闖蕩,讓他聯繫好銷售途徑,基本上可以解決銷售路徑的問題了。

3、引種紅薯。紅薯是一種比較容易生長的農作物,在一些山地、梯田等地方,都可以種植,只要有草木灰作為肥料,它們就能夠長的很好,收成自然不會低。紅薯可以作為食物,也可以作為商品銷售出去。

4、種竹子。可以引導村民種竹子,竹子的一部分竹筍可以當作食物和商品,長大的竹子可以編框、編各種生活用具,也是一個來錢的好途徑。

5、種植景觀樹。城市的發展都會用到景觀樹這樣的植物,而且價格還不賴,如果能夠引導村民種植當地比較稀有和好看的景觀樹,長大之後可以有可觀的收入。

總結:這幾種方式都不會互相影響,養魚的同時可以養雞和種紅薯種竹子,竹子長大了之後可以編制各種生活用具。總之就是引導村民自行致富,靠別人活著靠出去基本上致富不了的。

雖然錢不多,但是各種項目加起來的收益也挺可觀的,而且有一些還可以當作日常的食物,不會出現無米下鍋的情況,經過村民的慢慢積累,會越做越大的。


鄉村小雄


問題:對於一些窮山惡水人口又少的自然村來說,怎麼讓農民致富起來?

說起窮山惡水人口又少的農村地區大家能下。想到哪裡?我本人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自己的家鄉,我的家鄉位於秦嶺南麓的山區,在十幾年前這裡還是出門靠走、通訊靠吼、家家戶戶以種地為生,十多年過去了,家鄉發生了一些改變,修通了進村的水泥路,也有了移動信號可以撥打電話,可這離致富還是有距離,在這樣惡劣的自然災害下,怎麼才能讓農民富起來呢?


從我們這裡人們的選擇和政府方面的相關政策都可以看出來,面對自然條件不好的農村地區,搬遷成了人們最好的選擇,在農村易地扶貧搬遷政策沒有實施的時候,我們上面的村子的人們就陸續外出搬遷到了平原地區,搬遷後,最起碼生產生活條件都得到了改善,自然生活條件也慢慢的好起來,而選擇留下來的人們依然需要過肩背肩挑的山區生活,生產效率極低,收成也不好。到了農村精準扶貧政策實施後,還是要通過易地扶貧搬遷政策讓一批人脫貧致富,這批人就是生活在窮山惡水中,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農村地區,我們這裡就是這樣的。


對於沒有什麼豐富的礦產資源,自然生產生活條件惡劣的農村,致富的活路就是搬遷,走出去,到更適宜人居住生活的地方,實現生活生產條件的改善,進而實現致富。

我是【洞察三農萬象】頭條號優質三農領域創作者、扶貧達人團優秀成員,我希望與大家一起交流三農問題,歡迎大家的關注!


洞察三農萬象


問題:對於一些窮山惡水人口又少的自然村來說,怎麼讓農民致富起來?

我本人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自己的家鄉,我的家鄉位於秦嶺南部的山區,在十幾年前這裡還是出門靠走、通訊靠吼、家家戶戶以種地為生,十多年過去了,家鄉發生了一些改變,有了移動信號可以撥打電話,可這離致富還是有距離,在這樣惡劣的自然災害下,基礎設施嚴重落後的情況下,怎麼才能讓農民富起來呢?

我個人認為要因地制宜實事求是的精神!現在我們這裡本地戶口的百分之八十已經搬遷了。他們有一部分進城安居了,有一部分到交通便利的鎮上和條件好的人口集中的地方安居了,有一部分在政府移民,安置房,保障房居住了。除了出門打工的年輕人剩下的就是老弱病殘了,他們基本沒有發展經濟的能力。

在這現實的困難中我們該怎麼辦,我認為只有一個辦法可行,那就是集中優勢發展。對於不在家,無法耕種的土地村集體集中安置進行流轉。讓有能力有想法的老闆,青年,大學生,資本進來。根據本地的環境和現實問題發展經濟。

我拿我們這來說,百分之九十五是坡底,自然林地每家每戶20到三十畝,高山水田有三分之一的人有1到兩畝,旱地每家有10到18畝。最近這些年糧食農作物不值錢,農民種地嚴重虧本。年輕不會種地也不願意種地,怎麼辦?

個人認為應該在鎮和村的基礎上發揮最大優勢,把慌置的,無人耕種的,無能力耕種的統一收回。在保證他們擁有使用權利的基礎上發經營權流轉到想幹事情的人手上,我們這裡預計流轉土地種植特色農作物,發展高山魔芋,高山藥用木瓜,高山黑木耳,高山冷水米,高山冬桃,高山五味子。

在這裡面最大的困難是現在的人思想觀念太落後,發展思想保守。資金嚴重缺乏,技術薄弱等現實問題。我堅信這個世界上人是最厲害的,只要有信心,一切困難都可以解決。隨著鄉村振興的實施,國家政策的扶持。我相信鄉村會越來越好,產業會越來越興旺!











洋子農視


農村人說農村事。大家好!秀美張橋與你分享農村那些事!

對於自然條件惡劣的農村來說,沒有先天的得天獨厚優質資源,村民想要脫貧,擺脫這種狀況有什麼好方法呢?

我認為,像這種情況,人無法勝天。只能改變自己了!要想改變自己,先要從思想意識轉換做起。最直接的辦法就是組織剩餘勞動力進行勞務輸出,以點帶面。互相幫扶,也可以聯繫縣級相關部門免費參加技能培訓,結業後推薦工作。有條件的話也可以聯繫出國打工。



如果您認同我的看法或者想談自己的看法,歡迎在留言區互動!


秀美張橋


窮山惡水人口少的地區想致富,我個人覺得是非常難,除非當地有很好的旅遊資源,而且政府有大力度的政策和資金扶持和很好的推廣。

我們這邊有個村子就是在深山老林裡,公路都沒有,零零散散的有幾十戶居民,人均耕地不足一畝,山上碎石嶙峋,基本種植不了經濟林木,窮的是叮噹作響。後來在那山溝溝裡發現了地熱資源,當地政府在那開發熱能,修了路,蓋的溫泉度假村,因為佔用了村裡的集體土地,給了不少的補償,村民一下子就富起來了,新蓋的房,買了車。度假村吸引了省內和臨省很多遊客,老百姓就去山上採山貨賣給遊客,這也增加了收入,剩餘勞動力也有很多在度假村工作,這樣的日子比之前就是天堂一般。

但是放眼全國,這樣的例子還是很少的,我國大部分邊遠地區還是非常貧窮,交通,資源,政府政策,人的思想都限制了經濟發展。我的個人建議還是應該把這樣的地區應該都遷移出來,政府更好的安置,當然這個難度也很大,還是看政府的智慧吧!


你的穀子


大家好我是蔚然之風,一名成長的新農人。很高興跟大家分享下自己個看法,首先體諒題主對於農民致富的心切,可用窮山惡水來形容有些欠妥,為什麼說呢,當你去了解在這交通不便的地方卻形成了一個村落時,你就會覺得在那個時期,這樣的地方是很適合生存居住的,躲避戰亂饑荒,在我們這幾乎每個山溝裡都有村落,有的落後有的卻成為有名的山村。那如何才能讓這樣的村居富足起來呢,就需要我們去尋找外力,提升自身內力。

一、外力致富

對於外力來改善致富具有一定的機遇性,羨慕那些拆遷村,也羨慕那些扶持特色村,農旅開發村,這是自然條件所具有的的不同優勢。當然相對龐大的村落集體,他們是鳳毛麟角。隨著城鎮化的進程,相信更多的這樣的村莊會得到合理的規劃。一直在鼓勵具有農村特色的鄉村建設。

不排除這種村落的自然消亡,隨著年輕人離村,常駐人口的減少,甚至有的成為空心村,最終走向消亡。

二、內力致富

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有山有水的地方自然就是好地方,我的家鄉有山沒有水,只有雨季的時候河道里才有洪水,這是自然條件的差異。不要小看偏遠的小山村,有的已經延續了幾個世紀,隨著自媒體的發展,對於山村賦予了更多的機會,不管你是哪個地區的山村,你會發現他們都會有閃光點,起碼具備閃光的潛力。缺少的是引導,缺少的年輕的接班人去用心的挖掘。也許不能讓農民大富大貴,至少會上一個臺階。

落後的山村國家不曾忘卻,從“三支一扶”“大學生村官”支援農村建設,到第一書記的駐村幫扶,再到新興的農村專員的招聘,無不體現財力、物力、人力向農村的傾斜。


蔚然之風


大家好,我來回答下這個問題;

從題目看,窮山惡水人口少,如何致富?

看到這個標題,我的第一印象就是雲南大山裡面,山卡卡里的民族村子,由於道路彎曲難走,村子裡面的人出來一趟不容易,與外界交流相對較少,他們過的生活都是農耕為主,養殖為輔,夠自己吃用,但是要致富要改善生活環境還需要努力;

1、要致富先修路,這是從很早前就提出來的觀點,路通了,進出方便,加強了交流;

2、讀書學習,是不變的真理,學習了東西,長了見識,就更能夠改變自己的生活;

3、挖掘內部潛力,其實很多農村一直沒能致富,原因是未能科學的找到自己村子的潛力,而只是各家弄各家的,比如說是這家想種玉米,那家想種土豆,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規模,已沒有戰鬥力,只能自足,而富餘很少;

4、開發外在資源,吸引外部企業進行投資,而這已需要挖掘自己的潛力,找出一個有特點有潛力的東西來,外表企業才會進行投資;

5、發展人口,窮山惡水人口少,要想發展,必須有人口,而現在很多村子年輕一代都出去務工讀書了,留村的人都是中老年人了,而留村人員,是一些經營了一輩子都沒經營出名堂來的人,讓他們老了在來經營肯定不現實,這個時候就需要一些外部血液流進來帶動大家致富。


豬豬說三農


首先是有一個好的帶頭人,好的領導班子,好的生活是幹岀來的,辦法是大家想岀來的,窮無根富沒苗,窮則變。


海84614421


很多工人特別是下崗工人 房子也被強拆了 生活很艱難 他們沒有過高的奢望 能普普通通生活就行了 不需要咋樣的富起來 而一個窮山惡水的村裡人想要富起來就靠上帝保佑了 為什麼不能平平常常老老實實過日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