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岡:用天安門廣場一般的領土“管轄”世界十億人口

學過初中地理的人都應該記著世界上最小的國家——梵蒂岡國。這個面積只有0.44平方公里的國家位於意大利首都羅馬的西北部,僅僅與天安門廣場相當,常住人口也僅有800人。然而,正是這個位於羅馬城的國中國卻是以教皇為首的教廷的所在地,也是天主教的中心,精神統治著佔世界人口六分之一的天主教人口。


梵蒂岡:用天安門廣場一般的領土“管轄”世界十億人口

圖/梵蒂岡地圖


01 危險的意大利

公元325年,君士坦丁皇帝在尼西亞會議上將基督教設定為國教,開啟了基督教在羅馬帝國的合法傳播時代。在後來的阿拉提以及日耳曼入侵時代,羅馬帝國的政權岌岌可危,教皇以宗教領袖的身份在羅馬城外化解了多次危機,從而獲得了意大利北部民眾的精神擁護,為後來教皇直轄政治領地奠定了民意基礎。


梵蒂岡:用天安門廣場一般的領土“管轄”世界十億人口

圖/尼西亞會議


公元475年西羅馬帝國滅亡之後,亞平寧半島屢遭戰火蹂躪,西哥特人與東哥特人先後進入羅馬城,整個北意大利半島陷入蠻族的統治之中。羅馬教皇在蠻族的統治下成為了人們心中的信仰守護者,教皇們斡旋於各方勢力之間,最大限度的保護著羅馬的穩定。


梵蒂岡:用天安門廣場一般的領土“管轄”世界十億人口

圖/西哥特進入羅馬


02 教皇國出世

公元6-7世紀,東羅馬帝國收復亞平寧半島,羅馬教皇重新歸入東羅馬帝國的控制下。然而,教皇與皇帝兩個領袖一個在羅馬一個在君士坦丁堡,不僅存在距離差異,在教權與世俗統治的觀念上存在諸多分歧。儘管東羅馬帝國給於教皇眾多意大利的領地,但是教皇的離心力卻在不斷增加。公元726年,拜占庭帝國公佈了禁止使用聖像的法令,羅馬教皇拒不服從,雙方徹底撕破臉皮,兵戈相見。


梵蒂岡:用天安門廣場一般的領土“管轄”世界十億人口


這一時期,來自北方的倫巴第蠻族開始在意大利崛起,逐漸將東羅馬勢力驅逐出半島,同時也將領土野心擴展到教皇的轄地之上。751年,倫巴第人攻陷東羅馬帝國控制的意大利拉文納總督區,直接威脅教皇轄地。此時,教東羅馬帝國的注意力集中於東方,無力也不願意為教皇提供保護。於是,教皇就只能在北方的蠻族王國中挑選自己的夥伴。


梵蒂岡:用天安門廣場一般的領土“管轄”世界十億人口

圖/羅馬教皇國


於是,當時比較強大的法蘭克王國成為了教皇的首選,郎情妾意之下,雙方馬上結成政治和宗教聯盟。法蘭克萬國的宮相丕平利用教皇的權威與支持成功謀取了法蘭克的王位。作為回報,7公元756年,丕平兩次率軍南下,揮戈進入意大利征服了倫巴王國,並兌現了給教皇的承諾,將征服的拉文納 、利米尼 、 具沙羅等二十二個城市獻給了羅馬教會,史稱“丕平獻土”。至此,一個統管人神兩界的教皇國正式形成,此時教皇已經不再只是一個單純的宗教領袖,同時也是一個世俗領主。


梵蒂岡:用天安門廣場一般的領土“管轄”世界十億人口

圖/丕平獻土


03 逝去的羅馬

教皇國在整個歐洲中世紀都在意大利延續了相當大的地位。正是由於中世紀意大利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威尼斯、熱那亞與佛羅倫薩等商業城市共和國並立,從而讓教皇國這樣一個特殊國度得以長期存在與意大利中部與北部地區。


梵蒂岡:用天安門廣場一般的領土“管轄”世界十億人口

圖/19世紀意大利


然而,教皇國的存在始終是亞平寧半島統一的最大障礙,中世紀的意大利文人但丁表達了對於教皇虛偽的憤怒與對統一意大利的渴望。19世紀,民族國家的革命浪潮席捲歐洲,位於意大利西北部的撒丁王國擔負起了統一的重任。在法蘭西的支持下。撒丁王國的軍隊在加里波第等優秀將領的領導下連戰連捷,先後收復兩西西里與奧地利管轄下的北意大利地區(1861),把羅馬周邊地區置於王國的包圍之下。


梵蒂岡:用天安門廣場一般的領土“管轄”世界十億人口

圖/加里波第紅杉軍


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意大利軍隊趁機開進羅馬,收復教皇佔據的其他地區,完成國家的統一,消滅了教皇國,教皇的世俗權力被剝奪,並被迫退居梵蒂岡宮內。1929年2月11日,意大利墨索里尼政府同教宗庇護十一世簽訂了“拉特朗條約”,意大利承認梵蒂岡為主權國家,其主權屬教宗。規定從同年7月起成為獨立的城市國家。至此,曾經的教皇國消失了,一個全新的梵蒂岡城國誕生。今天的教皇,依舊在精神上領導著世界上十幾億天主教徒。


梵蒂岡:用天安門廣場一般的領土“管轄”世界十億人口

圖/教皇方濟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