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嫁接”勞動力需要怎麼做?

前不久,一些企業復工時,遇到了省外員工返崗不足的問題。一些地區採取了“嫁接勞動力”的創意解決方案。例如,長泰縣林墩、枋洋等鄉鎮去年在專項整治行動時,關停了1000多家石材廠,數百名勞動力“富餘”了。得知情況,省直漳州支援隊長泰小隊和長泰縣聯手牽線,讓位於興泰開發區的漳州立達信光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從兩個鄉鎮“嫁接”了400多名勞動力。

這顯然是雙贏的方案。不過,實際執行的過程中,也遇到了不少問題。例如,村民原本在家門口的石材廠當計件工,上班靈活、工資較高。而立達信離家40公里,招工年齡限制在45週歲以內,工作流程嚴謹且不自由。這些大齡村民的文化程度不高,未必能勝任工作。因此,雙方起初對“嫁接”創意並不認可。政府如何做好潤滑劑,突破轉移工作的難點?

這方面,長泰的做法值得參考。

首先,當地政府先通過宣傳招聘,吸引十幾名村民先“吃螃蟹”。若干天后,村民和企業發現工作效果並不差。村“兩委”再進一步,租大巴車把心動的村民帶入工廠參觀,介紹企業環境、待遇和業務。緊接著,鎮村幹部挨家挨戶上門動員村民。與此同時,他們也動員立達信降低用工標準,併為村民量身定製3條公交路線,早晚兩次點對點免費接送員工。

首批村民用現身說法“以工引工”,再結合常見的發宣傳單、群發短信等方式,轉移勞動力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其次,這些員工從事的工種該如何考量?一般來說,村民主要從事打包、分揀、上架、倉庫整理、一線流水操作等工作,簡單培訓就能上崗。例如,立達信安排村民從事大件燈具組裝,簡單且對視力要求不高。這給了村民一定的自由度,而且也讓企業吃了定心丸,讓他們願意投入更多的資源來培訓這部分員工——培訓好了,可以把員工留下,還有部分優秀的員工可以通過學習,晉升到管理或技術崗位。

事實上,在“嫁接”勞動力之前,立達信也曾採用其他方法解決短時用工問題,例如委託第三方勞務公司。其弊端是成本高,企業不僅要額外支付委託費用,還得解決員工住宿問題。另外,第三方公司通常未繳交五險一金,企業和員工的利益無法保障。合作結束時,員工們才剛熟悉工作又要走了,也是培訓資源的嚴重浪費。再者,疫情後一般會有一波消費反彈,員工不穩定也使得企業無法抓住機會擴大生產。

當然轉移勞動力,成本也不低。3輛大巴每天得跑兩趟,一趟就要40公里。不過,立達信表示,只要員工能達到一定數量,他們會持續做好點對點接送。另外,享受接送福利的只是“嫁接”過來的員工,許多老員工也提出同類訴求。如何端平這碗水,很考驗企業的管理智慧。

總之,轉移勞動力是好事,但實際操作中,政府和企業也應制定細之又細的規則,才能兼顧權宜之計和長期發展效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