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崖革命遺址尋訪 國共合作 攻克那大


瓊崖革命遺址尋訪 國共合作 攻克那大


如今的儋州市那大鎮高樓矗立。 特約記者 吳文生 攝

3月27日早晨,安靜了一夜的儋州市那大城區開始喧鬧起來。位於東風路156號的那大基督教堂在晨光的照耀下,顯得莊嚴肅穆。

  這座始建於1909年的教堂至今已有百餘年曆史,見證了海南西部重鎮那大百年的風雲變幻,更是見證了瓊崖抗日戰爭時期,國共兩軍指戰員揹負民族大義,團結一致,打了一場共同抵禦外敵、保家衛國的重要戰鬥——那大圍攻戰。

  這一戰,不但狠狠地打擊了日偽的囂張氣焰,提升了全島人民抗日的士氣,更是為創建儋臨大南區抗日遊擊根據地、瓊崖特委和瓊崖抗日獨立總隊西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日軍侵瓊盤踞那大

  1939年2月,日軍侵瓊,戰火燃起。同年4月16日,日本侵略者從白馬井登陸,入侵儋縣,並在白馬井設立海軍陸戰隊司令部,很快縣城新州淪陷。日本侵略者在所到之處燒殺淫掠,無惡不作。5月4日,日本海軍陸戰隊與偽軍詹松年部侵佔瓊西重鎮那大,並以那大當時最高建築物——基督教堂作為據點,盤踞一方,企圖長期控制瓊西地區。當時為避其鋒芒,國民黨儋縣政府和部隊不得不轉移到鄉下。

  “當時那大雖然不是縣城,但地處西部交通要道,東北與澄邁、臨高相連,直至海口,東南則直通五指山腹地。”儋州市委黨史研究室原副研究員唐卓昌說,“駐紮那大鎮的日軍猶如一顆釘子,釘在進入瓊西地區的重要關口,瓊崖特委和瓊崖抗日獨立總隊想要西遷,打開局面,一定得拔掉它。”

  1939年10月初,中共瓊崖特委和瓊崖抗日獨立總隊對當時的抗日形勢進行了認真分析研究,認為瓊崖抗日戰爭已由瓊山、文昌擴展到了澄邁、臨高、儋縣、昌江、感恩五縣,而瓊崖特委和瓊崖抗日獨立總隊仍偏居瓊文一隅,不便領導抗日全局,且瓊文地處平原,不宜堅持持久抗戰。

  為適應發展和變化的抗戰形勢,瓊崖特委和瓊崖抗日獨立總隊積極醞釀西遷,向臨高、儋縣山區轉移,創立山區抗日遊擊根據地。但盤踞在那大的日軍是個大障礙,為此,特委派遣獨立總隊副總隊長馬白山到瓊總第三大隊,向大隊長張開泰等人和儋縣黨組織傳達了特委和總隊部的意圖,在此背景下打響了那大圍攻戰。

  國共合作共同抗日

  當時的那大鎮只有3條街道,沒有城牆,中間地勢高,四周低且無障礙。為了達到長期侵佔那大,進而控制整個瓊西的戰略目的,日軍在那大駐有100餘人,加上偽軍1箇中隊,共有200多人,所佔據的基督教堂是那大制高點,站在教堂的塔樓,方圓幾公里可一覽無遺,可謂易守難攻。日軍只要在樓上架一兩挺機槍,加上迫擊炮等重武器,便足以對付一般的正規部隊,更不用說只擁有土槍土炮的抗日武裝了。

  “當時駐紮那大的日偽軍訓練有素,且武器裝備精良,而獨立總隊第三大隊只有200多人,裝備差,而且缺乏攻城武器。”唐卓昌說,面對敵強我弱的態勢,馬白山經多次調研,決定揚長避短,打一場人民戰爭。

  日偽軍進駐那大近5個月來,頻頻出動對周圍地區實施燒光、殺光、搶光的“三光”政策,各界人士包括一些國民黨鄉政人員對此恨得牙癢癢,大家抗日熱情十分高漲,一聽瓊崖抗日獨立總隊想攻打那大,紛紛響應。

  為此,馬白山與國民黨各方人士在南豐鄉松門村召開會議,共商攜手攻打那大事宜。會議決定成立圍攻那大行動委員會和指揮部,並推舉馬白山為行動委員會主任兼總指揮,第三大隊大隊長張開泰、政訓員陳石以及洛基鄉長朱文鳳為行動委員會副主任兼副總指揮。

  同時,會議決定由洛基、陶江、南豐、和祥、清平、蘭洋等各鄉組建地方抗日武裝,配合第三大隊對日偽作戰。此外,各鄉還設立糧食供應、交通聯絡和醫療救護站等,為圍攻那大日偽軍做好充分準備。全民動員起來後,大家摩拳擦掌,士氣高漲,隨時準備投入戰鬥。

  圍點打援攻克那大

  1939年10月21日,那大圍攻戰正式打響。瓊崖抗日獨立總隊第三大隊、國民黨儋縣游擊隊第四大隊、各鄉游擊隊以及漢族、黎族武裝群眾等3000餘人開始圍攻那大日偽軍。

  各方按既定計劃迅速展開行動,對那大日偽軍採取圍而不攻的戰術,瓦解敵人的戰鬥意志。群眾負責破壞通往那大的主要公路;各鄉武裝和民兵封鎖進出那大的所有通道,阻止其他據點的日偽部隊前來增援;武工隊員化裝潛入鎮墟打探敵情;國民黨各鄉政人員清查戶口,嚴防奸細滲透洩漏消息;主力部隊在那大四周設伏,如有日軍出動,則給予伏擊,夜間又不斷騷擾。日偽軍頓時陷入了孤立無援的困境,不得不龜縮在教堂據點裡,惶惶不可終日。而懾於我軍聲勢,駐守新州的日軍也不敢前來救援。

  瓊崖縱隊驍將、儋縣抗日英雄符志行也參加了那大圍攻戰。後來他在《劍花·符志行專輯》中寫道:“當時參與圍攻的武裝群眾很多,但多是帶土槍土炮的老百姓,對敵人的威脅不大。儘管如此,因圍攻的人多,日軍也不敢出動,只能待在教堂據點守衛。”

  圍攻半個月之後,孤立無援、彈盡糧絕的日偽軍開始驚慌失措。我軍決定發起佯攻,將敵人逼出鎮墟,在半路將其伏擊殲滅。

  11月5日深夜,圍城隊伍再次發起大規模佯攻。隊伍將火藥槍、山豬炮,甚至鑼鼓、瓢盆都用上了。一時間,槍炮聲、喊殺聲四起。早如驚弓之鳥的日軍和偽軍詹松年部在日軍顧問吉村幸雄的率領下棄城逃跑。我軍突擊隊則乘勢衝入城中,來不及逃跑的一個偽軍中隊80餘人只能繳械投降。

  出逃的日偽軍想逃往新州,卻在半路不斷遇到抗日遊擊隊和村民的伏擊。據《中國共產黨儋州歷史(第一卷)》記載:6日早晨,天剛矇矇亮,已經逃跑了幾個小時的日軍進入了水井村村民設下的伏擊圈,遭到村民自制土炮“過山鳥”的轟擊,日偽軍被打得四處逃散。抗日武裝邊打邊追,追至黃牛坡時,“過山鳥”又響了,包括日軍顧問吉村幸雄在內的不少敵人被轟倒,紛紛落下坡底、橋底。村民曾千山急追下到坡底,衝過橋頭,用大刀砍下了負傷的吉村幸雄的首級。

  圍攻那大一役,我軍擊斃日軍指揮官1名,斃傷日軍多名,俘獲偽軍中隊長以下官兵80餘人,繳獲步槍60餘支,子彈數千發,軍用物資一批。

  那大圍攻戰的勝利,是我軍堅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積極開展人民戰爭的結果。馬白山後來評價,這是瓊崖抗戰6年中規模最大、歷時最長、取得重大勝利和影響較廣的一次戰鬥,沉重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軍的囂張氣焰,極大地鼓舞了全瓊抗日軍民的鬥志。

  “圍攻那大一戰,意義重大,這是瓊崖自抗戰以來我軍首次攻取重要城鎮。”唐卓昌說,攻克那大一戰,使我黨廣泛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政策在儋臨地區乃至瓊西地區得到廣泛深入宣傳,並變成廣大人民群眾抗日救國的自覺行動。同時,戰鬥也為我黨創建了以木排為中心的大南區抗日根據地奠定了基礎,進而有利於發展瓊西南的抗日鬥爭。此外,戰鬥也為瓊崖特委、瓊崖抗日獨立總隊西遷建立美合抗日根據地創造了有利條件。(海南日報 記者 林書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