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源市強化春耕生產技術推廣力度

本報訊 (記者張國威)春分已過,氣溫回升較快,我市進入春耕備耕時期。各地在抓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同時,堅持“精細整地、提高質量,適期播種、適墒保苗”的技術路線,全力抓好春耕春播工作。

連日來,因受疫情影響,我市種子、化肥、農藥等生產資料入戶率低於往年。另據市氣象局氣象信息分析,去年12月份至今年3月份,我市總的氣候是氣溫稍高,降水特多。冬季氣溫中後期持續高於常年,構成明顯的暖冬,亦增加了害蟲蟲卵及病菌越冬成活率,要注意做好病蟲害的防治工作;降水前期和後期明顯多於常年,個別地方應注意“桃花水”過多而產生的春汛。分析預測去冬農業氣象條件對我市今春農業生產有利,各地要密切關注大風日數、天氣冷暖變化、回暖不穩定等因素,適時播種。

合理輪作、高標準整地。根據當前春耕形勢,各地大力推廣以秸稈還田為核心的保護性耕作栽培技術。對非保護性耕作地塊,通過人工、機械等方式清理秸稈,以便提高地溫;對化凍後出現積水地塊,採取措施排水散墒;對秋起壟地塊進行頂凌鎮壓,防止跑墒。

搶墒播種,提高播種質量。凡是墒情適宜的地區,都準備適時早播、搶播,把作物種在最佳播種期內。乾旱地區,採用適時搶墒和坐水填墒播種技術。有條件地方,因地制宜,增加灌溉設施,提高抗旱能力。

平衡施肥,增施有機肥。通過測土配方施肥,調節和解決作物需肥與土壤供肥之間的矛盾,有針對性地補充作物所需營養元素,實現養分平衡供應,提高肥料利用率和減少用量。結合整地,每公頃施用農家肥30-40立方米,有條件的要增施生物菌肥、微生物肥等生物有機肥,並酌情減少種肥的化肥用量。對於增施有機肥及生物菌肥或耕層深厚的地塊,可適當降低追肥用量。大豆田提倡一次性深施底肥,做到種、肥隔離。

適時育苗,科學培育壯秧。水稻育苗應把握以下關鍵技術措施:一是品種選擇及處理。選擇審定推廣熟期適宜的優質高產品種。建議採用鹽水選種,剔除不飽滿的種子,提前做好發芽試驗,確保種子出芽率。嚴格進行種子處理,浸種消毒要徹底,可選擇咪鮮胺、咪錳-多菌靈等藥劑,要保證適宜的藥液濃度,做到充分消毒。二是提早扣棚,提高地溫。扣棚前一週,清除育苗棚區積雪,提早扣棚。在澆透底水播種前做好床土消毒工作。地勢較低的育苗區域,要起高床,棚周圍做好防滲、排澇工程。三是催芽後精量播種。根據當地氣候條件,在外界氣溫穩定通過5-6℃時即可播種。缽盤育苗每孔最佳播種量3-5粒。機插秧盤育苗每公頃用種量不能超過30公斤,即每盤不能超過120克,盤育苗不能超過70克。隔離層育苗每平方米不能超過350克,旱育苗每平方米不能超過200克。四是要加強管理,培育壯秧。棚內溫度低,溼度大時,為防止藥害發生,不建議封閉除草,應採取苗後除草,即在水稻秧苗1.5-2.5葉期,稗草2-3葉期莖葉處理。同時要重點做好預防青枯病、立枯病、綿腐病等。注意合理控制棚內溫度、溼度,及時通風煉苗,確保秧田管理技術到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