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劍出土時“滴血認主”,新加坡借走展覽後,文物被嚴重破壞


中國古代有“十八般武藝”之說,其實是指十八種兵器。單單從這句話就能體現兵器的重要,春秋戰國時期,所製造的青銅兵器的工藝十分的精湛,許多剛出土的春秋戰國時期青銅武器都鋒利如新,逝去的歲月並沒有讓它們的光芒就此褪下,反而歷久彌新。在那些喜歡研究兵器的專家或者愛好者們一定不會遺漏研究的名單裡面必定會有那把大名鼎鼎的越王勾踐劍,它體現了當時短兵器製造的最高水平。

越王劍出土時“滴血認主”,新加坡借走展覽後,文物被嚴重破壞


越王勾踐劍出土

說起來越王勾踐劍的出土也還是蠻戲劇化的,歷經了多年的沉睡,還在現世第一天就不小心認了一個“新主”。由於連續遭遇了兩年的乾旱,中國政府決定從荊門漳河修一條水渠,引水灌溉受災的那部分農田,沒想到卻發現有古代墓葬,在發掘的過程中發現了有一把青銅劍被放置在墓主人內棺屍首骨架的左側的漆木劍鞘內。有一位專家拔出看的時候不小心被劃傷,鮮血滴在了劍上,此後便被調侃被越王劍出土時“滴血認主”。

越王劍出土時“滴血認主”,新加坡借走展覽後,文物被嚴重破壞


越王勾踐劍

越王勾踐劍出土時還泛有青銅器的光芒,十分的精美,越王勾踐劍通高55.7釐米,寬4.6釐米,柄長8.4釐米,重875克。內鑄有間隔只有0.2毫米的11道同心圓,劍身上佈滿了規則的黑色菱形暗格花紋,正面近格處有“越王鳩(勾)淺(踐)自作用劍”的鳥篆銘文,劍格正面鑲有藍色玻璃,背面鑲有綠松石 。它的鑄製成功,反映了當時制模、制範、焙燒、熔鑄、機械加工等分工合作的結晶,而菱形紋的製作、銘文的製作、同心圓首的製作及嵌玻璃與嵌松石,又是個體專業工匠分別操作的成果,完美的展現了當時工匠們超高的技藝,精美的程度現代匠人武器專家都不一定可以製出,不過它為什麼沒有在自己的主人身邊而是在千里之外的楚國貴族墓葬出現至今仍然是個謎。

越王劍出土時“滴血認主”,新加坡借走展覽後,文物被嚴重破壞


越王臥薪嚐膽

它的主人與他一樣,都是一個傳奇,它的主人就是越王,當年越國戰敗於吳國,吳王被迫成為了吳王的奴隸,但是越王並沒有因此喪氣,反而謹慎細緻,小心籌謀,忍辱負重了三年,三年之後越王回到了自己的國家,他為了磨練自己,每天都會睡在柴火堆上面並且還要嘗一下苦膽的滋味,就是為了讓自己不要忘記過去的恥辱。他發憤圖強,暗自籌謀,重用賢臣,韜光養晦,時機成熟之後一雪前恥。這是著名的臥薪嚐膽的故事,越王的事蹟也被編寫進入了教科書。

越王劍出土時“滴血認主”,新加坡借走展覽後,文物被嚴重破壞


越王劍展出

無論是越王還是越王勾踐劍,他們彷彿都不會被時間所打敗,一直保持著自己的氣節,並最終等來了更耀眼的一天,越王已經不在了,越王劍為什麼沒有與越王一起下葬這個謎題暫時無解了,如此珍貴且具有超高歷史價值與研究有意義的劍,在別國也引起了轟動,許多國家都向中國請求展覽的機會,而且因為金屬記憶功能,它背後的研究成果是不可預計的,但是我國在把越王勾踐劍借給新加坡展覽時,劍卻受到了不可逆轉的損害。

越王劍出土時“滴血認主”,新加坡借走展覽後,文物被嚴重破壞


新加坡展出受損

越王勾踐劍在1994年位於新加坡展覽,在展覽結束的時候,越王劍被卡在展覽櫃中,工作人員因為強行取出,在此過程中不小心將劍刃卡在了有機玻璃上,結果導致劍的身上出現了一條裂痕,為了不讓珍貴的文物再次遭受破壞,越王勾踐劍被禁止出境展出。

越王劍出土時“滴血認主”,新加坡借走展覽後,文物被嚴重破壞


兵馬俑展出受損

歷史文物是活著的歷史,絕大部分同樣也很脆弱,保存本就不易,如果受到二次傷害真的是會讓人十分的惋惜。無獨有偶,比如在2017年,陝西多家博物館的160多件文物在美國富蘭克林學會博物館借展,美國男子羅哈納溜進富蘭克林學會博物館,折斷兵馬俑的拇指並將其偷走,最後審判卻以他還是個孩子為由無罪。這結果確實讓人憋屈,文物展現固然重要,但是會損壞自身的話還是有些得不償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