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墓祭祖、悼念故人…清明還是食療養生的好節氣!各地都有清明養生美食

山陝地區子推饃,贈親友

掃墓祭祖、悼念故人…清明還是食療養生的好節氣!各地都有清明養生美食

在很多地方,清明節又叫寒食節,也有說法稱清明節的前一天或兩天為寒食節。相傳,寒食節是春秋時期晉文公為紀念介子推而設的節日。在晉文公流亡期間,介子推曾割股為他充飢。後來晉文公要給介子推封官賜爵,他卻堅辭不受,與母親隱居在綿山。晉文公只得放火燒山逼他出來,沒想到竟把介子推母子燒死在山中。據傳,當年介子推與母親隱居的綿山,就是今山西省介休縣東南的介山。為追念他不求名利的高尚品質,當地人在這天都會製作“子推饃”。子推饃裡面包雞蛋或紅棗,上面捏有頂子,頂子四周貼面花。面花是麵塑的小饃,形狀有燕、蟲、蛇、兔或文房四寶,用旺火蒸出。“子推饃”還可用來饋贈親友。除了“子推饃”,北方一些地方還用酵糟發麵,夾棗蒸食,這種食物又叫“子推餅”。他們還習慣將棗餅製成飛燕形,用柳條串起掛在門上,可以冷食。徐靜建議,吃“子推饃”“子推餅”時最好蒸一下,作為主食或早餐都可,不要吃太多。

江南一帶聞艾香,品青團

掃墓祭祖、悼念故人…清明還是食療養生的好節氣!各地都有清明養生美食

清明時節,江南一帶有吃青團的風俗。青團出現的時間有說是唐,也有說是宋。清朝文人徐達源的《吳門竹枝詞》道:“相傳百五禁菸廚,紅藕青團各祭先”,青團本來主要用於祭祀,後來成為這個時節才有的獨特小吃。江南各地幾乎都有青團,只是形狀和叫法略有不同,比如,有餅狀、餃子狀、丸子形。但歸根到底的做法都是用漿麥草、艾草、冬小麥搗爛出汁,與糯米粉揉和,製成糰子,包入紅豆沙、芝麻、蓮蓉作餡,有的地方也以五花肉、臘肉入餡,入籠蒸熟。做好的青團亮如碧玉,香糯可口,清香撲鼻,甜而不膩。聶宏介紹,從中醫上講,艾草性涼、清熱解毒,有清涼、平抑肝火、祛風溼、消炎、鎮咳等功效。糯米性溫,有補虛、補血、健脾暖胃等作用。徐靜表示,從營養角度看,艾草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和鈣、磷、鐵、鋅等多種礦物質元素,糯米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餡料中含有脂肪、蛋白質和礦物質。青團雖然好吃,但不要過多食用,一天吃一兩個即可。有吞嚥障礙的、糖尿病、膽囊炎、膽結石等患者不宜食用。不要和肥肉混吃,否則易消化不良。

西北、中原吃饊子,禁菸火

掃墓祭祖、悼念故人…清明還是食療養生的好節氣!各地都有清明養生美食

“饊[sǎn]子”為油炸食品,古時叫“寒具”。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出現,為紀念介子推,寒食節要禁火三天,於是人們便提前炸好一些環狀麵食。頗具地方特色的“饊子”,其形多是圈圈相連,外觀纖細黃亮,入口濃香酥脆。宋代文學家蘇軾曾贊詠其:“織手搓來玉色勻,碧油煎出嫩黃深。夜來春睡知輕重,壓匾佳人纏臂金。”饊子有南北方差異:北方饊子大方灑脫,以麥面為主料;南方饊子精巧細緻,多以米麵為主料。在少數民族地區,饊子的品種繁多,風味各異,尤以維吾爾族、東鄉族和納西族以及寧夏回族的饊子最為有名。徐靜說,由於饊子是用油水面搓條炸制而成,主要營養成分是脂肪及碳水化合物,屬高熱量、高油脂類食物,可代替主食,不宜多食。也可搭配牛奶或豆漿泡食,泡後入口即化。

浙江湖州清明螺,賽過鵝

掃墓祭祖、悼念故人…清明還是食療養生的好節氣!各地都有清明養生美食

清明螺即田螺、螺螄,清明前後正是食螺的最佳時令,此時螺肉肥美,有“清明螺,賽過鵝”的說法。過去買不起鵝的人家,下河塘摸盆螺螄,用清水養兩天,然後夾去尾端,放點蔥薑辣椒煮熟,就是一盆好菜。在浙江湖州一些地方仍保有清明吃螺獅的習慣。吃後將螺螄殼扔到房頂上,據說屋瓦上發出的滾動聲能嚇跑老鼠,有利於清明後養蠶。明代龔延賢《藥性歌括四百味》說:“田螺性寒,利大小便,消食除熱,醒酒立見。”徐靜介紹,螺肉是典型的高蛋白、低脂肪的天然保健食品,尤其是維生素A含量很高,是明目佳品。螺肉質豐腴細膩,味道鮮美,清淡爽口,深受人們喜愛。螺螄吃法頗多,可與蔥、姜、醬油等同炒;也可煮熟挑出螺肉,進行熗拌,比如螺肉炒春韭、醬爆清明螺。挑螺螄要選擇外殼呈青色,有一定光潔度的。個頭不大不小的口感最好。另外,買來的螺螄一定要洗淨吐沙,剪去螺螄的尾部。

潮汕、閩南食薄餅,捲成筒

掃墓祭祖、悼念故人…清明還是食療養生的好節氣!各地都有清明養生美食

清明食薄餅在潮汕很盛行,幾乎每家每戶都不例外。據說這是從古代寒食節的習俗演變而來,在明代潮汕已有食薄餅之俗。薄餅分皮、餡兩部分,皮是用麵粉拌水攪成黏糊狀,熱鍋烙成一張張圓形的熟麵皮,其薄如紙。餡分鹹、甜兩種,由蛋、肉、臘味、香菇、豆芽、韭菜等混合成餡的稱鹹餡;用糖和麥芽糖經過特殊加工成甜餡。用薄餅皮捲成圓筒狀就食。閩南地區的泉州人則有吃“潤餅菜”的風俗。泉州“潤餅菜”又名春餅、薄餅,是以麵粉為原料烘製成薄皮,食時鋪開餅皮,再卷胡蘿蔔絲、肉絲、蕪荽等菜餚,也有人把它再油炸成金黃色,吃起來更為香脆可口。徐靜表示,清明薄餅,皮薄餡滿,食材豐富,營養均衡,老少皆宜。

客家地區吃艾粄,不生病

掃墓祭祖、悼念故人…清明還是食療養生的好節氣!各地都有清明養生美食

艾粄[bǎn]是清明節客家人必備的傳統小食。客家人有句老話:“清明前後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製作艾粄需要先將採摘回來的鮮嫩艾草洗淨,放鍋中煮熟後撈起,瀝乾水分,煮艾草的水要保留備用。然後將煮熟的艾草剁成草泥,剁得越細越爛越好。艾草泥剁好後,用煮艾草的水,加上糯米粉一起和麵成團。然後把準備好的芝麻、肉末、花生等餡料包進麵糰裡,再封口捏成圓形、長形等形狀,放入鍋中隔水蒸15~20分鐘即可。蒸好的艾粄清香軟糯,營養價值和青團頗為相似,都是加時令植物製作而成。

閩東地區三月三,烏稔飯

掃墓祭祖、悼念故人…清明還是食療養生的好節氣!各地都有清明養生美食

關於清明食俗,不能不提到畲[shē]家的“烏稔[rěn]飯”。畲族人每年都會用“烏稔飯”祭祀祖先,每年三月初三,畲族的聚居地——閩東地區,家家戶戶煮“烏稔飯”,饋贈漢族的親戚朋友,久而久之,當地的漢族人也有了清明吃“烏稔飯”的習俗。畲族烏稔飯的原料之一來自烏稔樹上的樹葉,據《本草綱目》記載:烏稔樹葉屬樟科類植物,性溫和,味微苦,葉氣香,可入藥,上理脾胃元氣,下通少陰腎經。聶宏說,烏稔樹葉中含有的槲皮素是一種天然的黃酮類化合物,在一定程度上有助降血脂,並能抗炎、抗過敏。製作“烏稔飯”並不複雜,將採摘下來的烏稔樹葉洗淨,放入清水中煮沸,撈掉樹葉,然後將糯米浸泡在烏稔湯中,9小時後撈出,放在籠裡蒸煮,熟時即可食用。烏稔飯烏黑亮麗,軟糯可口,一般分為甜口和鹹味,可以蘸著白糖吃,也可以加入鹹肉、豌豆、蠶豆、筍片等時令食材,別有一番風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