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打仗時弓箭明明不能射穿盾牌,士兵為何拼命射盾牌?

用戶3708573184


我來說下,不對的歡迎指正。但是別噴[捂臉]

首先,自古以來,就沒有全金屬的盾牌。為啥呢?太他喵的重了。一般軍隊持有的盾牌都是木盾,金屬包邊,然後在盾牌後面握手位置的前面用一個大鐵釘來防箭。實際上所有弓箭只要角度對都能穿透盾牌,除非扎到護手的大釘子被彈開。換句話說,盾牌的所用僅限於攔阻攻箭。特別是拋射的攻箭,力量是大於直瞄的,而且角度一般是斜著射過來很容易從盾牌縫隙插進去。達到擾亂對方的陣型目的。

實際上,攻箭很早成了冷兵器時代的支援覆蓋性武器不是沒有道理的。我們知道弩比弓威力大,射程遠,但是弓射速高,製造簡單。弓箭在冷兵器時代並不容易製造。因為我國大部分用的是複合弓,其材料怕潮,而且只能在特殊集結得到。製造週期長。另外弓箭手一般需要長期訓練才能成型。所以合格的弓箭方陣也是國力的體現。古代軍隊甲士並不多,大多是隻有武器的輔助兵。隋唐之前的軍隊一般以地方徵召的郡縣兵和壯丁組成的雜牌軍加上中央直轄的精銳部隊組成一支完整的軍隊。所以弓箭一般是用來射這些人的。你想鎧甲都不全的軍隊指望他盾牌齊全?

唐宋時期國力強盛,部隊披甲率很高。所以穿甲箭也很流行。甚至武器都從矛 戈進化到瓜,鞭,鐧,穿刺型武器大量被淘汰。一直到火器逐漸普及,宋後期披甲率逐漸降低,廉價的火器配合冷兵器成為部隊的主流武器。但是,蒙古大統一之後,宋朝即便國力已經算很強勁了依然無法阻擋大規模騎兵的入侵。一句話:正如二戰雖然大家知道炮擊時候,對面都進了防炮洞,但是依然要炮擊覆蓋。




追逐蘿蔔的毛驢


古代打仗士兵明明知道射不穿盾牌,為什麼還要拼命射盾牌?是嫌箭多嗎?並不是的,這裡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們分幾點來說。

首先,萬箭齊發可以震懾敵人,不在乎能不能射穿盾牌。

古代打仗由於通信方式沒有像今天那麼發達,幾萬,幾十萬大軍對戰的時候如果有一個口子被對方打退的話由於士兵是不知道情況的,看到有人退了大家就跟著退了退的時候又容易踩踏傷亡從而引起全軍的恐慌就會一潰千里。所以往往是用箭先攻擊敵方的前鋒隊伍,密集的箭陣能壓制敵方前進的速度,密集的箭陣能給對方士兵帶來巨大的心理衝擊,震懾敵人。


電影《英雄》裡面就有這一段話可以看出箭陣的威力。大王軍隊所到之處,必先放箭,刺探敵情,震懾四方

所以箭的目的即使穿不過盾牌也能給敵方造成巨大的心理衝擊,從而突破敵陣。

其次,並不是所有的箭都穿不過盾牌。

弩箭是在箭的基礎上改裝而成的一種威力更大的遠程武器。好的強弩能射穿幾個身穿戰甲的士兵,更不要說木製的盾牌了。


漢代的弩發展到了一個新的水平,可謂弓弩發展史上的鼎盛時期。著名大將軍李廣以漢大黃參連弩,射匈奴左賢王數人(《史記·李廣傳》)
漢書·陳球傳》記載,在一次戰爭中,陳球曾“弦大木為弓,羽矛為矢,引機發之,遠射千餘步,多所殺傷”

古代基本上最前面的是盾牌兵,當盾牌兵被強弩射殺後全軍就暴露在箭矢的攻擊範圍內了。

最後,大規模兩軍對戰的時候無差別攻擊是可以達到射殺地方士兵的效果的。

古代戰爭幾萬幾十萬大軍對陣萬箭齊發的時候往往是抬頭向天空射箭,到達敵方陣營的時候是各個角度都有箭矢攻擊的,盾牌不可能把全身防護得密不透風。所以依然能夠攻擊防護漏洞的地方達到殺傷敵軍的目的。


竹林論風月


射不穿盾牌?可不要被連續劇裡的畫面所迷惑!

為什麼要拿連續劇來說事,是因為現階段的古裝連續劇中,在古代戰爭的描繪里,幾乎就沒有出現過盾牌被射穿的情況,往往畫面都是千篇一律,敵人的亂箭一射過來,主人公和他手下軍隊用盾牌輕輕一擋,在猛烈的箭雨也會被盾牌封死,可實際上真的這麼誇張嗎?



事實上不否認盾牌的確是冷兵器時代一個很有效的防護武器,但矛盾的故事我們眾所周知,有進攻就有防守,通過長矛的殺傷力直接促發了盾牌的出現,但同樣的道理,盾牌的有效防護也促進了更加具有殺傷力的進攻武器的誕生,發明者也會在進攻武器的殺傷力和穿透力方面再下功夫,再好的盾牌也有被擊穿的那一天,尤其是可以連續不斷髮射的弓箭,更可以達到這個結果。

盾牌這款武器我們都知道,但相信絕大部分人並不知道盾牌是由什麼樣的材料所製成,恐怕在很多人的概念裡,盾牌就是一張巨大而又厚重的金屬板,用來抵擋對手的進攻,但有這樣想法的人恐怕也要想一想,平常即便我們拿起體積並不大,一隻手就能抓起的鉗子扳手一類的金屬物件時,都能感受到它沉重的重量,現在讓你去拿一個面積至少在0.5平方米以上的盾牌,如果它是純金屬材料製作,別說用它來抵擋敵人,至少幾十斤的重量,你確定你能拿得動嗎?就算拿得起來,戰鬥中怎麼揮舞?行軍中如何前進?估計還沒有見到敵人,自己就先被累死了!



尤其在古代金屬冶煉相當困難的這一時期階段,在出產量不多的情況下,用有限的金屬去製作幾十斤一張的盾牌,這完全是不現實的,所以大部分情況下,盾牌的主要材料其實並不是金屬,而是木頭!

簡單的來講,一般的盾牌就是一種特製的木牌,用堅硬度比較強的木頭所打造,當然考慮到木頭與金屬的碰撞還是存在問題,通常都會在盾牌的外側,也就是迎接對手武器攻擊的方向外包皮革或者鐵皮,用來加強盾牌的防護力,這才是盾牌的真正製作,這樣的盾牌防護力比較強,但不代表他可以抵擋一切,在頻繁的對打和碰撞當中,外包的金屬和皮革也會在利器的不斷攻擊之下出現破損,外包的保護被破壞,隨後木質的盾牌在被破壞,盾牌在戰鬥中被擊穿完全就是時間上的問題。

但即便在後來被擊穿,中間總要有一個時間過程,而這個時間過程足可以對盾牌的持有人進行身體保護,如果這個時間能在整個戰鬥的時間範圍之內,那盾牌的保護價值是顯而易見的,說白了有保護總比沒保護要強。



至於在實戰過程中,對面的弓箭手在明知道自己有盾牌防護的情況下,為什麼還要不停地像盾牌的方向發射弓箭,這個問題就更可以得到理解,一方面正如前面所說盾牌的防護力有一個固定的限度,只要持續不斷的進行攻擊,盾牌也有抵擋不住的時候,更別說如果一張盾牌上密密麻麻的插滿弓箭,盾牌的重量加上弓箭的重量,持有人能不能舉得起來還得另說;另一方面由於盾牌的面積問題,他不可能全方位的保護持有者,即便眾多盾牌拼接到一起,也仍然會存在致命的縫隙,只要在箭雨的攻擊之下能夠穿透這些縫隙,殺傷縫隙之下的盾牌兵,盾牌兵的不斷傷亡也會讓盾牌陣的防禦面積越來越小,漏洞越來越大,直到最後徹底被弓箭消滅,或者更加直白的來說,單純的保守防禦永遠抵擋不了持續不斷的進攻。

而在98年央視版電視劇水滸傳當中,就有類似的情節,被招安之後的梁山好漢進攻方臘佔據的杭州城,時遷率領數百個盾牌兵衝在前面打頭陣,隨即遭到方臘弓箭手的射擊,儘管所有人舉著盾牌拼命抵擋弓箭的進攻,還是有一部分盾牌手因為護不住自己的全部身體,被弓箭從縫隙處擊中自己的身體,盾牌陣逐漸被撕破,隨後被困在內城遭到拋石機的攻擊,盾牌雖然擋住了石頭,但卻抵擋不住石頭的衝擊力,盾牌兵直接被砸的全軍覆沒。


遼寧資深球迷


既然你誠心誠意的問了,我便認認真真的回答你。

弓箭沒有辦法直接射穿盾牌,威力的發揮,主要靠一起發射弓箭以減緩敵軍的進攻,迫使對方只能躲在盾牌後面,同時也有一定的概率擊殺敵人。


比如宋朝和西夏作戰時,面對宋朝軍隊的重甲陣,西夏兵就以弓箭的方式不停地射擊。因為一下子發射的量非常大,不少宋軍的耳朵,小腿等部位都被射中,這也導致宋軍的進攻進度被嚴重放緩。

另一方面。因為弓箭的存在也彌補了其他武器操作複雜,射程不足等缺點。對敵人形成了威懾,對方衝鋒的時候必須有一隊人拿著護盾,這增加了對方的成本。


但是也有人會懷疑弓箭到底能不能射穿盾牌。因為弓箭和盾牌的發展是同步的,比如宋朝大量裝備弓箭的時候,盾牌也已經進入到了鐵盾,同時期的盾總是能夠阻擋弓箭。況且古時候弓箭的威力並不能夠一箭就把人殺死。

比如劉邦就被項羽射中了胸口,結果劉邦還能笑著說項羽射得不準。隋朝的一個將軍被人射中額頭不僅沒死,居然還衝鋒把射他的人給斬殺了。


古代中箭死的大多是死於破傷風,比如魏國的名將張郃僅僅是膝蓋中了一箭就陣亡了,只有極少數的倒黴蛋是直接射中要害的。

那些穿著鎧甲的士兵,射死的幾率就更低了。明朝的袁崇煥就多次中箭,但卻相安無事。明清戰爭中,明朝軍隊大量裝備火器。清軍還是屬於冷兵器時代,但是清軍使用木板鐵皮做的盾車居然能夠擋住比弓箭威力更大的彈丸,清軍也一連攻下了很多城池。


江水趣談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玩過弓箭,如果沒有,還是建議大家先玩一下,不然有些玄學的問題實在不太好說。

咱們首先得說明的一個問題就是弓箭實際上是沒有瞄準這一說的,雖然現代弓箭上有輔助的光學瞄準器材和用於穩定弓體抖動的配種以及保證弓箭回彈時不會改變姿態的平衡杆,但這些東西在古代都是沒有的。所以古代用弓時對射箭的姿勢要求非常嚴格,不過說的是嚴格,但實際上也是一個非常玄學的東西,比如拉弓時一定要住夠的直,讓箭與人體儘量成一個標準的十字型,然後不管是上下俯仰還是左右偏轉都勁量用腰部活動,人體手和上半身儘量不動,但怎麼個標準法那就得看你自己的摸索了。其次前面不是說了嘛,古代的弓箭是沒有瞄準這麼一說的,所以箭射出求能不能中主要靠人的感覺,之前說的靠腰調節射擊方位,手和身體的方位勁量不動就是為了形成肌肉記憶之後,將每次射出去的箭控制在一定的範圍之內,這樣能更快的讓人獲得射擊的感覺。

但不管怎麼說,射箭能不能中其實是一個非常玄學的東西,畢竟靠感覺是絕對不可能精準的(不然現代也不用培養狙擊手了),隔得近還好變量在可控範圍之內,畢竟人體還有那麼大隻要蒙到人身上就行,如果隔個大幾十米那就完全靠運氣了,所以一個弓箭手在遠距離上能射中啥並不去以他的意志為轉移,他要做的就是對著感覺的大致方位發一箭,然後就看老天爺給不給面子了。於是為了提高命中率,軍隊通常會找一群弓箭手密集的像目標發動齊射,這麼多箭一起出去就是概率再低終歸也會蒙中幾根。所以這不是弓箭手願不願意射不射盾牌的問題,而是當時的戰爭形勢就是這樣。


開著皮卡打坦克


其實很簡單。如果你有百步穿楊的射箭功夫,你就直接射喉嚨就是了,這裡還要提醒你,敵人是在運動的,不是死靶子。就是現在的衝鋒槍為什麼掃射,一個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