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打仗时弓箭明明不能射穿盾牌,士兵为何拼命射盾牌?

用户3708573184


我来说下,不对的欢迎指正。但是别喷[捂脸]

首先,自古以来,就没有全金属的盾牌。为啥呢?太他喵的重了。一般军队持有的盾牌都是木盾,金属包边,然后在盾牌后面握手位置的前面用一个大铁钉来防箭。实际上所有弓箭只要角度对都能穿透盾牌,除非扎到护手的大钉子被弹开。换句话说,盾牌的所用仅限于拦阻攻箭。特别是抛射的攻箭,力量是大于直瞄的,而且角度一般是斜着射过来很容易从盾牌缝隙插进去。达到扰乱对方的阵型目的。

实际上,攻箭很早成了冷兵器时代的支援覆盖性武器不是没有道理的。我们知道弩比弓威力大,射程远,但是弓射速高,制造简单。弓箭在冷兵器时代并不容易制造。因为我国大部分用的是复合弓,其材料怕潮,而且只能在特殊集结得到。制造周期长。另外弓箭手一般需要长期训练才能成型。所以合格的弓箭方阵也是国力的体现。古代军队甲士并不多,大多是只有武器的辅助兵。隋唐之前的军队一般以地方征召的郡县兵和壮丁组成的杂牌军加上中央直辖的精锐部队组成一支完整的军队。所以弓箭一般是用来射这些人的。你想铠甲都不全的军队指望他盾牌齐全?

唐宋时期国力强盛,部队披甲率很高。所以穿甲箭也很流行。甚至武器都从矛 戈进化到瓜,鞭,锏,穿刺型武器大量被淘汰。一直到火器逐渐普及,宋后期披甲率逐渐降低,廉价的火器配合冷兵器成为部队的主流武器。但是,蒙古大统一之后,宋朝即便国力已经算很强劲了依然无法阻挡大规模骑兵的入侵。一句话:正如二战虽然大家知道炮击时候,对面都进了防炮洞,但是依然要炮击覆盖。




追逐萝卜的毛驴


古代打仗士兵明明知道射不穿盾牌,为什么还要拼命射盾牌?是嫌箭多吗?并不是的,这里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分几点来说。

首先,万箭齐发可以震慑敌人,不在乎能不能射穿盾牌。

古代打仗由于通信方式没有像今天那么发达,几万,几十万大军对战的时候如果有一个口子被对方打退的话由于士兵是不知道情况的,看到有人退了大家就跟着退了退的时候又容易踩踏伤亡从而引起全军的恐慌就会一溃千里。所以往往是用箭先攻击敌方的前锋队伍,密集的箭阵能压制敌方前进的速度,密集的箭阵能给对方士兵带来巨大的心理冲击,震慑敌人。


电影《英雄》里面就有这一段话可以看出箭阵的威力。大王军队所到之处,必先放箭,刺探敌情,震慑四方

所以箭的目的即使穿不过盾牌也能给敌方造成巨大的心理冲击,从而突破敌阵。

其次,并不是所有的箭都穿不过盾牌。

弩箭是在箭的基础上改装而成的一种威力更大的远程武器。好的强弩能射穿几个身穿战甲的士兵,更不要说木制的盾牌了。


汉代的弩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可谓弓弩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著名大将军李广以汉大黄参连弩,射匈奴左贤王数人(《史记·李广传》)
汉书·陈球传》记载,在一次战争中,陈球曾“弦大木为弓,羽矛为矢,引机发之,远射千余步,多所杀伤”

古代基本上最前面的是盾牌兵,当盾牌兵被强弩射杀后全军就暴露在箭矢的攻击范围内了。

最后,大规模两军对战的时候无差别攻击是可以达到射杀地方士兵的效果的。

古代战争几万几十万大军对阵万箭齐发的时候往往是抬头向天空射箭,到达敌方阵营的时候是各个角度都有箭矢攻击的,盾牌不可能把全身防护得密不透风。所以依然能够攻击防护漏洞的地方达到杀伤敌军的目的。


竹林论风月


射不穿盾牌?可不要被连续剧里的画面所迷惑!

为什么要拿连续剧来说事,是因为现阶段的古装连续剧中,在古代战争的描绘里,几乎就没有出现过盾牌被射穿的情况,往往画面都是千篇一律,敌人的乱箭一射过来,主人公和他手下军队用盾牌轻轻一挡,在猛烈的箭雨也会被盾牌封死,可实际上真的这么夸张吗?



事实上不否认盾牌的确是冷兵器时代一个很有效的防护武器,但矛盾的故事我们众所周知,有进攻就有防守,通过长矛的杀伤力直接促发了盾牌的出现,但同样的道理,盾牌的有效防护也促进了更加具有杀伤力的进攻武器的诞生,发明者也会在进攻武器的杀伤力和穿透力方面再下功夫,再好的盾牌也有被击穿的那一天,尤其是可以连续不断发射的弓箭,更可以达到这个结果。

盾牌这款武器我们都知道,但相信绝大部分人并不知道盾牌是由什么样的材料所制成,恐怕在很多人的概念里,盾牌就是一张巨大而又厚重的金属板,用来抵挡对手的进攻,但有这样想法的人恐怕也要想一想,平常即便我们拿起体积并不大,一只手就能抓起的钳子扳手一类的金属物件时,都能感受到它沉重的重量,现在让你去拿一个面积至少在0.5平方米以上的盾牌,如果它是纯金属材料制作,别说用它来抵挡敌人,至少几十斤的重量,你确定你能拿得动吗?就算拿得起来,战斗中怎么挥舞?行军中如何前进?估计还没有见到敌人,自己就先被累死了!



尤其在古代金属冶炼相当困难的这一时期阶段,在出产量不多的情况下,用有限的金属去制作几十斤一张的盾牌,这完全是不现实的,所以大部分情况下,盾牌的主要材料其实并不是金属,而是木头!

简单的来讲,一般的盾牌就是一种特制的木牌,用坚硬度比较强的木头所打造,当然考虑到木头与金属的碰撞还是存在问题,通常都会在盾牌的外侧,也就是迎接对手武器攻击的方向外包皮革或者铁皮,用来加强盾牌的防护力,这才是盾牌的真正制作,这样的盾牌防护力比较强,但不代表他可以抵挡一切,在频繁的对打和碰撞当中,外包的金属和皮革也会在利器的不断攻击之下出现破损,外包的保护被破坏,随后木质的盾牌在被破坏,盾牌在战斗中被击穿完全就是时间上的问题。

但即便在后来被击穿,中间总要有一个时间过程,而这个时间过程足可以对盾牌的持有人进行身体保护,如果这个时间能在整个战斗的时间范围之内,那盾牌的保护价值是显而易见的,说白了有保护总比没保护要强。



至于在实战过程中,对面的弓箭手在明知道自己有盾牌防护的情况下,为什么还要不停地像盾牌的方向发射弓箭,这个问题就更可以得到理解,一方面正如前面所说盾牌的防护力有一个固定的限度,只要持续不断的进行攻击,盾牌也有抵挡不住的时候,更别说如果一张盾牌上密密麻麻的插满弓箭,盾牌的重量加上弓箭的重量,持有人能不能举得起来还得另说;另一方面由于盾牌的面积问题,他不可能全方位的保护持有者,即便众多盾牌拼接到一起,也仍然会存在致命的缝隙,只要在箭雨的攻击之下能够穿透这些缝隙,杀伤缝隙之下的盾牌兵,盾牌兵的不断伤亡也会让盾牌阵的防御面积越来越小,漏洞越来越大,直到最后彻底被弓箭消灭,或者更加直白的来说,单纯的保守防御永远抵挡不了持续不断的进攻。

而在98年央视版电视剧水浒传当中,就有类似的情节,被招安之后的梁山好汉进攻方腊占据的杭州城,时迁率领数百个盾牌兵冲在前面打头阵,随即遭到方腊弓箭手的射击,尽管所有人举着盾牌拼命抵挡弓箭的进攻,还是有一部分盾牌手因为护不住自己的全部身体,被弓箭从缝隙处击中自己的身体,盾牌阵逐渐被撕破,随后被困在内城遭到抛石机的攻击,盾牌虽然挡住了石头,但却抵挡不住石头的冲击力,盾牌兵直接被砸的全军覆没。


辽宁资深球迷


既然你诚心诚意的问了,我便认认真真的回答你。

弓箭没有办法直接射穿盾牌,威力的发挥,主要靠一起发射弓箭以减缓敌军的进攻,迫使对方只能躲在盾牌后面,同时也有一定的概率击杀敌人。


比如宋朝和西夏作战时,面对宋朝军队的重甲阵,西夏兵就以弓箭的方式不停地射击。因为一下子发射的量非常大,不少宋军的耳朵,小腿等部位都被射中,这也导致宋军的进攻进度被严重放缓。

另一方面。因为弓箭的存在也弥补了其他武器操作复杂,射程不足等缺点。对敌人形成了威慑,对方冲锋的时候必须有一队人拿着护盾,这增加了对方的成本。


但是也有人会怀疑弓箭到底能不能射穿盾牌。因为弓箭和盾牌的发展是同步的,比如宋朝大量装备弓箭的时候,盾牌也已经进入到了铁盾,同时期的盾总是能够阻挡弓箭。况且古时候弓箭的威力并不能够一箭就把人杀死。

比如刘邦就被项羽射中了胸口,结果刘邦还能笑着说项羽射得不准。隋朝的一个将军被人射中额头不仅没死,居然还冲锋把射他的人给斩杀了。


古代中箭死的大多是死于破伤风,比如魏国的名将张郃仅仅是膝盖中了一箭就阵亡了,只有极少数的倒霉蛋是直接射中要害的。

那些穿着铠甲的士兵,射死的几率就更低了。明朝的袁崇焕就多次中箭,但却相安无事。明清战争中,明朝军队大量装备火器。清军还是属于冷兵器时代,但是清军使用木板铁皮做的盾车居然能够挡住比弓箭威力更大的弹丸,清军也一连攻下了很多城池。


江水趣谈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玩过弓箭,如果没有,还是建议大家先玩一下,不然有些玄学的问题实在不太好说。

咱们首先得说明的一个问题就是弓箭实际上是没有瞄准这一说的,虽然现代弓箭上有辅助的光学瞄准器材和用于稳定弓体抖动的配种以及保证弓箭回弹时不会改变姿态的平衡杆,但这些东西在古代都是没有的。所以古代用弓时对射箭的姿势要求非常严格,不过说的是严格,但实际上也是一个非常玄学的东西,比如拉弓时一定要住够的直,让箭与人体尽量成一个标准的十字型,然后不管是上下俯仰还是左右偏转都劲量用腰部活动,人体手和上半身尽量不动,但怎么个标准法那就得看你自己的摸索了。其次前面不是说了嘛,古代的弓箭是没有瞄准这么一说的,所以箭射出求能不能中主要靠人的感觉,之前说的靠腰调节射击方位,手和身体的方位劲量不动就是为了形成肌肉记忆之后,将每次射出去的箭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这样能更快的让人获得射击的感觉。

但不管怎么说,射箭能不能中其实是一个非常玄学的东西,毕竟靠感觉是绝对不可能精准的(不然现代也不用培养狙击手了),隔得近还好变量在可控范围之内,毕竟人体还有那么大只要蒙到人身上就行,如果隔个大几十米那就完全靠运气了,所以一个弓箭手在远距离上能射中啥并不去以他的意志为转移,他要做的就是对着感觉的大致方位发一箭,然后就看老天爷给不给面子了。于是为了提高命中率,军队通常会找一群弓箭手密集的像目标发动齐射,这么多箭一起出去就是概率再低终归也会蒙中几根。所以这不是弓箭手愿不愿意射不射盾牌的问题,而是当时的战争形势就是这样。


开着皮卡打坦克


其实很简单。如果你有百步穿杨的射箭功夫,你就直接射喉咙就是了,这里还要提醒你,敌人是在运动的,不是死靶子。就是现在的冲锋枪为什么扫射,一个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