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長制”築起生態屏障

“林長制”築起生態屏障

白雲山水庫周邊的林海 彭生苟 攝

楊桃英

自我市開展“林長制”工作以來,青原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結合林業工作實際,聚焦“三保、三增、三防”工作任務,在“林”字上精準發力,在“長”字上履職盡責,在“制”字上探索創新,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努力探索“林長制”,取得良好成效,全區林地面積達91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66.6%,活立木蓄積量363萬立方米,築起並築牢了一道綠色的生態屏障。

構建“治綠”格局

該區在區、鄉、村設立了以區委書記擔任總林長的各級林長,以鄉為單位組建了統一專職護林員隊伍,設立監管員167人、護林員242人,著力構建了村級林長、監管員、護林員“一長兩員”的森林資源源頭管理架構。通過區、鄉、村上下聯動,構建起“統籌在省、組織在市、責任在區、運行在鄉、管理在村”的林長體系,實現了三級林長全覆蓋。堅持“藏富於山林、為國儲良材”的理念,實施國儲林建設工程,以白雲山林場為項目主體,推廣良種良法,建設一批杉木、溼地松、楠木等高標準國儲林基地,著力提高森林的質量和效益。

開展“增綠”行動

去年來,該區鞏固提升國家森林城市創建成果,把森林資源的總量做大、質量做優、環境做美。一方面,抓好造林綠化,美化出彩。2019年完成人工造林面積5797畝、退化林修復面積5000畝、森林撫育30000畝,完成率100%,造林合格率達100%。其中:完成林業重點工程退化林修復項目3000畝、油茶獎勵資金造林430畝;完成國家儲備林建設面積2755畝,森林質量進一步提升。另一方面,做好生態復綠,修復山體。制定了《2019年-2020年度全區裸露山體和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建設計劃書》,計劃用兩年時間完成高速公路、國省道等主要交通幹道沿線、贛江及其主要支流沿線可視範圍裸露山體和廢棄礦山的生態修復,生態修復任務1350畝,將修復任務落實到山場地塊,明確了有關鄉鎮和部門的職責。截至目前,投入資金580餘萬元,採取開設排水槽、錨固掛網、噴播植被混泥土等較為成熟的破損山體修復技術,治理恢復破損山體3.87萬餘平方米。

推進“護綠”工作

長期以來,該區盯住森林覆蓋率、森林蓄積量、森林保有量等約束性指標,加強全過程、全方位、全領域的監督管理。

嚴格管理,完善制度。嚴格執行建設項目佔用林地定額管理和供地政策;嚴禁在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溼地公園、森林公園等生態敏感區和生態脆弱區域佔用林地採礦、採砂、取土;加強對區內的主要交通、江河兩岸的可視範圍內林地的管控力度,嚴禁基礎設施、公共事業和民生項目外的經營性項目使用。建立健全徵佔用林地報批服務告知、受理登記等十項林地管理機制。嚴格審批,服務民生,完成了省林業局交辦的86塊涉及風景名勝區疑似違法圖斑的初核上報工作,做好了江西白雲湖匠心谷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和江西省清源旅遊有限公司項目建設徵佔146.6畝國家級公益林地的調出和補進工作。充分運用森林公安局、林業執法大隊和林業工作站等執法主體的職能,全力推進林地保護管理工作規範化、法制化。加強病蟲害測報,對覆蓋全區54萬畝松林的9個固定監測站進行調查,開展松林病蟲害春季普查工作。加強森林植物檢疫,做好產地檢疫和調運檢疫工作,做到先檢疫,後辦證,對全區802立方米木材,65萬餘株苗木,實施調運檢疫,辦理檢疫證97張,有效地防治有害生物傳出或傳入。

提高“用綠”成效

該區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把實施“林長制”與脫貧攻堅結合起來,優先聘用一批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為生態護林員,推進貧困戶林權流轉,探索“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助力脫貧攻堅,促進林業產業茁壯發展。同時,大力發展高效林業,用足用好現有林業政策,加快推進林業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重點發展名特優經濟林、森林藥材、森林食品、珍貴樹種等新興林業產業,全區完成特色竹木和林下經濟產業面積1800畝,白雲山林場林木良種基地新建紅心杉2代子代測定林180畝,在國家知識產權局註冊“白林紅杉”商標。促進鄉村振興發展。找準森林資源優勢與鄉村振興的結合點,大力發展了農業觀光、鄉村旅遊、森林旅遊、健康養生等新興產業,大力開展了鄉村森林小鎮、鄉村森林公園、鄉村風景林建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