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誠、不著調的許知遠,與永遠在調的許倬雲、阪本龍一們


許知遠這人,一頭亂髮,一臉痘,一雙人字拖,滿世界找人去閒扯,扯著扯著,就會碰撞出一些挺有趣的話題,也會時不時蹦出幾句頗有哲理的話,聊到興奮處,或碰杯,或大笑,一副羈鳥歸林的歡脫樣。


真誠、不著調的許知遠,與永遠在調的許倬雲、坂本龍一們


這人,和他的節目一樣,不著調,卻又透著一股真誠。對於每位被採訪者,他會提前做功課,帶著一些預設的問題,但又不拘於自己的預設,可以隨著被採訪者的思路跑很遠,也沒有固定主題。


每一期節目,都是對一個人好幾次採訪的整合,不同時間,不同場所,慢悠悠地走,熱騰騰地吃。


其實吧,主要是許知遠在吃。


我發現,他的嘴巴很少閒著,除了說話,不是在吃,就是在喝,也許,他是用吃喝來掩飾自己的緊張。


真誠、不著調的許知遠,與永遠在調的許倬雲、坂本龍一們


很多時候,他傾聽,他接納,他觀察,像一個容器,讓對方的話語自然流入。但有時候,他也會故意拿起石塊,投入話題的池塘,狡黠地觀察對方的漣漪和褶皺。


這種對話題舒適度的試探,是冒險的,有時候會讓談話酣暢淋漓,酒逢知己般的盡興,有時候卻會讓談話戛然而止,陷入一種尷尬的沉默,所以,他是緊張的。但恰恰是這種帶著冒險的緊張,讓訪談有了新鮮度,粗糲,真實,這也是我喜歡《十三邀》第四季的原因。


真誠、不著調的許知遠,與永遠在調的許倬雲、坂本龍一們


看世界,帶著偏見。每個人都是帶著成見來看待世界的,如果你不帶著成見,那你對世界根本就沒有看待方式。這是許知遠的觀點,也是《十三邀》的主題。


初看起來,這話有些不順耳,但是細一琢磨,還真是這回事,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的確都是帶著自己個人的視角,不可避免就會有成見。這種成見,在訪談的過程裡,在雙方的深入交流裡,往往會微妙地發生變化,消融成見或者形成更根深蒂固的成見,這真是不可避免。


看起來,許知遠很想去了解他想要訪談的每一個人,以及他們所代表的一群人的所思所想,但在他並不瞭解的領域,他的嘗試是不暢通的。


真誠、不著調的許知遠,與永遠在調的許倬雲、坂本龍一們


他很想了解薇婭和她身後巨大的網絡運營團隊,想知道作為淘寶首席主播的她,如何創造出令人驚歎的消費浪潮,但是他很快就覺得疲倦,自己也感嘆很難融入她們沸騰的物質世界。


看著美麗的生機勃勃的女主播,我像他一樣,也有種難以融入的距離感,實在不理解她們如何在一次直播裡創造幾千萬的銷售額。


對於不瞭解的領域,我們真是沒辦法不加深成見。這又讓我想起第二季他和李誕的對話,兩個看似完全不在一個維度的人,最後有種殊途同歸的感慨。


真誠、不著調的許知遠,與永遠在調的許倬雲、坂本龍一們

真誠、不著調的許知遠,與永遠在調的許倬雲、坂本龍一們

真誠、不著調的許知遠,與永遠在調的許倬雲、坂本龍一們


總愛拿一本書,說話文縐縐,感覺很擰巴的許知遠,遇到嘻嘻哈哈沒有正經的誕總,真是很有畫面感。剛開始,李誕想用一些有攻擊性的問題來打疼許知遠,結果卻被許知遠的坦白打動,幾杯酒後,說了不少心裡話。去掉戲謔詞彙和無厘頭表象的李誕,其實是特別真性情的一個人。


成見,就這樣慢慢被消融。無論是什麼樣的話語空間,戲謔也好,嚴肅也好,主流也好,非主流也好,完整也好,碎片化也好,並不是完全的堅壁清野,打破這種種界限,讓看似毫無交集的兩種人,最後消融對彼此的疏遠和成見,這也是《十三邀》的魅力所在。


看似靜謐,可能正澎湃。


真誠、不著調的許知遠,與永遠在調的許倬雲、坂本龍一們


陳沖,端坐在許知遠的面前。她的坐姿和微笑,看似靜謐,卻在談吐間,讓人感覺到一種澎湃的熱情和天真。


如果一個人永遠將目光投向遠處的生活,去感知一種不穩定,去嘗試一種新的潛力,她不可能不懷抱天真。不得不說,許知遠在女性面前,真不是一個非常擅於拓展話題的直男,他的緊張更是會暴露無遺。大家可能對他在第一季對俞飛鴻的採訪還留著油膩的印象。


這一季,他和陳沖在舊金山一起逛書店,在唐人街閒逛,書籍和美食,讓他們之間的話題非常放鬆。我覺得興趣真是非常好的橋樑,兩個都愛吃都喜歡讀書的人,自然而然就成了同類。


最好的事情,可能都是在一個人的時候發生的。但幸福的感覺,也一定是在咀嚼美食的時候,在話題充分被延展的時候,人類,永遠都有渴望同類的需要。


真誠、不著調的許知遠,與永遠在調的許倬雲、坂本龍一們

真誠、不著調的許知遠,與永遠在調的許倬雲、坂本龍一們


表現得篤定,其實充滿不安。養馬場裡的于謙,劇場裡的倪大紅,料理店裡的徐崢,都讓我想起這句話:表現得篤定,其實充滿不安。徐崢自己說,他總是會讓自己處於安全區,這是他最大的不足。于謙說他想關閉微博,待在遠離人群的地方。倪大紅說“蘇大強”把他榨乾了。按理說,他們都已經是非常成功的演員和導演。但對目前的成就,他們並沒有心滿意足,而是期待突破和更為自由的表達。在娛樂圈裡,遵守娛樂規則,但又能保持清醒讓自己始終具有不安的追求欲,這對於觀眾,真是一件幸事。


《十三邀》呈現了這種真實的矛盾,它暴露受訪者內心的糾結,展現每個人不同的側面。在這種語境裡,每個人都不完美,但卻因真實而讓我們感同身受。


理性,才能擁抱危險。


真誠、不著調的許知遠,與永遠在調的許倬雲、坂本龍一們

真誠、不著調的許知遠,與永遠在調的許倬雲、坂本龍一們


漢語,在項飆和許知遠之間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如此深邃璀璨。兩個其貌不揚的男人,在溫州的街頭巷尾,吃著大排檔,卻把談話,拋向更廣闊遼遠的時空。他們感慨現代人失去對“附近”的感知,感懷溫州模式的時過境遷,感嘆自己對現實的無能為力。


項飆隨口來了一句:“世界進入黃昏,思想開始上升。” 這句話,浪漫,憂傷,充滿詩意的哲理,即使周圍是廣場舞的喧鬧聲,也毫不覺得突兀。


世界,在不同的人眼中,具有不同的質感,才是最和諧的存在吧。在黃山太平湖公寓,喝著啤酒的馬巖松,說他想改變國內“體制”的審美習慣,解構高大方正的建築所滲透出的權威感。高臺階,大圓柱,中軸對稱,所有的建築都沒有個性,就像我們整齊劃一的城市本身。當一個城市沒有自己獨特的建築,沒有鄉土氣息的文化,它就基本已經淪陷。這些話題,毫無疑問是理性的。但因為對身邊土地的熱愛,理性就會願意為了某種理想而走向危險。歷史,與未來一樣嶄新。


真誠、不著調的許知遠,與永遠在調的許倬雲、坂本龍一們

許倬雲先生的那一期,看得我熱淚盈眶。作為中國著名的歷史學家,胡適的學生,王小波的老師,他的思想影響了幾代人。我並不知道他身患殘疾,所以當老先生拄著柺杖出現在鏡頭前,我真是大吃一驚。但很快,老先生的學識和眼界就讓我忽略了這點。


許先生說:“今天的文化是一個打扮出來的文化,是舞臺式的文化,是導演導出來的文化。”他還說:“個人的地位最小,最短是人,比人稍長一點是政治,比政治稍長一點的是經濟,比經濟稍長一點的是社會,時段最長的是文化,最長的是自然。”


真誠、不著調的許知遠,與永遠在調的許倬雲、坂本龍一們


研究了一輩子人類歷史的老先生,用四大名著向我們解釋:一切人追尋的理想、慾望、情義,必然走向虛空。只有將個人放在歷史的長河裡,才會清楚自己的渺小。在自然面前,人類的文化真是滄海一粟。


真誠、不著調的許知遠,與永遠在調的許倬雲、坂本龍一們


本以為老先生如此睿智,早都對世間萬事不形於色了。可是當許知遠問他對中國懷揣的信心時,老先生講到自己在抗戰期間的親身經歷,然後,許老哭了。


那個時刻,我的眼淚,也開始掉落。許知遠,像個犯了錯誤的小學生一樣開始道歉。這一瞬間,歷史帶著真實的溫度,它與未來一樣嶄新。人類對家園的情感,幾千年,從來沒有變過。而當下,也許和過去一般古老。


真誠、不著調的許知遠,與永遠在調的許倬雲、坂本龍一們

當坂本龍一敲打水管,著迷於各種聲音,他的世界真是豐富得令人豔羨。


謙遜,帥氣,渾身都是星星的光輝。這樣的男人,真是上帝派來拯救世界的吧。


才華橫溢的人很多,但能一生保持不枯竭的創作力嗎?帥氣的男人很多,但一頭白髮還迷人得讓人不想移開眼睛的多嗎?談吐儒雅的人很多,但謙遜清澈得讓你自慚形穢的人也不是很多吧?他已經年老,卻有著少年一樣的好奇和天真。


真誠、不著調的許知遠,與永遠在調的許倬雲、坂本龍一們


音樂不會老去,但耳朵會老去。如果不再對世界充滿好奇和天真,生命,就已經邁入暮年。而坂本龍一,在聲音裡,似乎永遠不會老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