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地V》武器背后的故事——“解放者”的传奇

在波澜壮阔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涌现出了无数令人耳熟能详的经典武器。毛瑟98k,M1加兰德、MP40、“波波莎”的大名早已经如雷贯耳。但在二战中,也有那么一些不为人知的隐秘武器,活跃在这场世界大战的战场上。今天,我们的主角——“解放者”就是其中之一。


《战地V》武器背后的故事——“解放者”的传奇

在《战地V》中,“解放者”手枪是当某一兵种达到19级时解锁的副武器,也是游戏中后一种解锁的手枪。解锁等级高并不代表“解放者”有着超越其他手枪的性能,恰恰相反,解放者的操作完全就像是一个笑话:基础伤害与M1911相同,弹容量仅仅有1发,装填速度极为缓慢,可以说完全没有任何用处。这样的武器不禁让人疑问,究竟是谁因为什么样的理由,设计出了这样一支手枪呢?事实上,正如其名字一样,“解放者”可是大有来头。

《战地V》武器背后的故事——“解放者”的传奇

随着1939年德国闪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短短几个月,法国和东欧各国纷纷沦陷,到了1940年,欧洲的半壁江山已经沦陷在了德寇的铁蹄之下。虽然失去了自己的祖国,但欧洲人民并未停止自己的斗争,形形色色的抵抗组织在德占区活跃起来,拿起武器反抗纳粹,展开了游击战。显然,这些抵抗组织就和所有的游击队一样,缺乏补给,武器弹药更是稀缺。

《战地V》武器背后的故事——“解放者”的传奇

1941年,随着租借法案的签署,美国——这部世界上最强大的战争机器开动起来,向前线送去了源源不断的军火。这些武器除了供应给一战作战部队,也同样供应给了敌后作战的游击队。但在敌占区供应武器显然是极为困难的,更有可能被敌军缴获,成了“资敌”。针对这一问题,美国人决定,专门设计一种简陋但能够大规模生产的武器,通过空投的方式向游击队员提供武器。“解放者”便应运而生。

《战地V》武器背后的故事——“解放者”的传奇

“解放者”于1942年研制完成,同年投入生产。“解放者”的正式名称是FP-45,即“.45口径信号枪”的缩写。在所有的官方文件上,解放者都是以“信号枪”的名义出现的,从而起到迷惑敌人的作用。“解放者”由美国陆军设计,交由通用汽车公司,以电冰箱零件的名义生产。“解放者”的生产持续了6个月,共生产了100万把。事实上,真正用在加工上的时间很少,折算后只有11个星期。也就是说,生产每支“解放者”平均只需要6秒!同样的,“解放者”的成本也十分低廉,每支仅需要2美元。

《战地V》武器背后的故事——“解放者”的传奇

“解放者”全枪由23个零件组成,枪管没有膛线。发射时射手先打开后膛,装入一发.45英寸手枪弹,合上后膛即可击发。击发后再手动打开后膛,用小棍从枪口捅出弹壳,就能装入下一发子弹。在握把中可以容纳10发子弹,打开底板就能拿出备用子弹。“解放者”包装在纸盒内,每支枪附带10发子弹,一张说明书和一根退弹壳的小木棍。为了让不识字的人也能使用,说明书是连环画式的。对于装备精良,武装到牙齿的德军士兵,这样一把“手枪”显然是没有任何用处的。但对于游击队,“解放者”却能用来杀死落单敌人,并抢夺他们的武器弹药。

《战地V》武器背后的故事——“解放者”的传奇

此外,比起实际作用来说,“解放者”更大的用处或许是心理战。占领军们每天生活在“解放者”的枪口之下,自然要进行大规模的收缴。而在这一过程中的士兵就成了“解放者”的绝佳靶子。这种收缴几乎不会有效果,却极大的影响了敌人的士气。

《战地V》武器背后的故事——“解放者”的传奇

不过,在欧洲战场上,“解放者”却很少被使用。根据德军统计,大概只有1000支左右的“解放者”落到了法国抵抗组织的手中。这是因为欧洲战场的美军指挥官认为“解放者”根本没有任何用处,不愿意浪费时间和资源投放这种武器。大部分的“解放者”被运往亚洲战场,例如中国和菲律宾。大约有十万支“解放者”被运往中国,但没有留下任何使用记录——事实上,游击队也很难留下什么纸面记录。而在抗击日军的菲律宾游击队手中,“解放者”则起到了重要作用。

《战地V》武器背后的故事——“解放者”的传奇

二战结束后,大部分的“解放者”都被销毁。有些被融化成废金属,有些则被直接倾倒进海里。超过一半的“解放者”没有发放就已经被销毁,另一些则被回收。目前,只有少数的“解放者”保存下来,并成为了收藏市场上的热门。


下期我将重回吃鸡枪械科普正题,这期只是我爱好性科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