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是偽君子嗎?

生活360x


首先得看你問的是三國演義裡面的劉備形象,還是歷史上的劉備。如果問的是三國演義裡面的形象,那麼劉備的確是有些虛偽,劉備扔孩子收買人心這句諺語就可以看得出劉備的虛偽程度。但是真實的三國志裡面的劉備,可以用英雄,雄主,雄才大略來形容。



劉備出生一個小地主的家庭,家裡面比較富裕,但是父親早亡,他跟母親一起在做販賣草蓆的生意並不是三國演義裡面的賣草鞋。草鞋是賣給窮人的,草蓆是賣給有錢人的本質區別。

在15歲的時候跟著當時的大儒盧值學習,跟他一起學習的還有一個公孫瓚,劉備後來起家主要是靠公孫瓚,公孫瓚在三國前期是非常厲害,所以劉備依託跟他是同學關係,而且關係非常的親近這一個有利的條件,逐步的從平原相,到平原令,然後到豫州刺史,最後陶謙死的時候,不得不把徐州讓給劉備,如果不讓給劉備的話,公孫瓚必定會攻佔徐州。


後來公孫瓚被袁紹打敗的時候,呂布就把徐州給奪走了,劉備投靠了曹操,曹操其實心裡很想殺掉他,只不過是把劉備當作是一個吸引人才的廣告牌活的,而劉備心知肚明也藉著曹操的對他的恩遇,使自己的地位逐漸的提高,最後依靠了袁紹的關係,在劉表那裡取得了客將的位置。然後藉助孫權的勢力,取得了荊州最,取得了巴蜀,最後建立了蜀漢。

縱觀劉備一生,他一生都在借,談不上虛偽,但是他是絕對是一個非常懂得借勢的人。他先借公孫瓚的勢,讓自己從一個平民變成了徐州牧,借曹操的勢使自己變成了左將軍,借袁紹的勢在劉表那裡立足,借孫權的勢取得了天下。所以縱觀劉備的一生,他都在借,但是人品上真的沒得說,很不錯的,並不虛偽。


知常容三國


劉備應該不是偽君子,我曾寫了一篇關於劉備的小文,供參考!

人對世間的認識我一直認為可以分為三個階段:不知道、知道了、行動過。通過讀書和學習,任何人都可以輕鬆跨越前兩個階段,但是要跨越第二階段和第三階段,那是難上加難!理論不能完全改變自己,行動可能會改變自己,在實踐中實現認識的突破,在人生低谷中實現破繭化蝶!

東漢末年,群雄並起,各路諸侯逐鹿中原。公元184年,23歲的劉備因鎮壓黃巾軍起義有功,封為安喜縣縣尉。從公元184年到公元201年,17年間劉備輾轉青州、徐州、豫州、冀州、荊州。在青州投田楷,在徐州敗於袁術,在豫州敗於呂布。曹操斬殺呂布後,劉備躲避曹操的追殺投奔袁紹。袁紹隆重迎接劉備的到來後,派劉備與曹操作戰,劉備因作戰不利,在曹操的一路追殺下投奔了劉表。劉備寄人籬下,轉眼數年,已46歲,功業未成,前途迷茫,甚是感傷和落寞!

“一天風雪訪賢良,不遇空回意感傷。凍合溪橋山石滑,寒侵鞍馬路途長。當頭片片梨花落,撲面紛紛柳絮狂。回首停鞭遙望處,爛銀堆滿臥龍岡”。公元207年,劉備求賢若渴,冒著大雪求見27歲的諸葛孔明。三顧茅廬,終於迎來了臥龍先生的出山,《隆中對》成為千古絕唱,感人至今!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多年後,為了完成劉備的遺願,孔明出師北伐,作《出師表》,告誡後主,追念先帝!

在人生的低谷中,會感覺看不到方向,即使拼盡全力,依然面對的是殘酷的現實。人會在掙扎中,在思索中,在戰戰兢兢中度過日日夜夜,這個過程沒有任何人可以代替,眼前的一切都是黑暗!直到有一天,你發現曾經的努力、付出、反思讓自己有了改變,突然明白了很多道理,變得沉穩並有激情,也許在認知上你已經破繭化蝶!世界還是那樣,但你已經改變!

先帝在亂世之中想有所作為,但面對各方諸侯,處處奔波,處處受阻,老之將至而功業未成,寄人籬下而遭受猜忌,心中惆悵之感可想而知!在人生的低谷中,先帝三顧茅廬,獲《隆中對》,迎大賢出山,君臣一心,終至天下三分,大業初成,可歌可嘆!

每個人都是自己的上帝,現實中每天都在上演這樣的經歷,只有自己才知道!


裴偉看世界


劉關張桃園三結義時,三人立下誓言:蒼天在上,我三人一見如故,志趣相投,今願結為異姓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同甘共苦,榮辱與共,弒血為盟,敬告上天,如有負約,天誅地滅!這是劉關張三人結義時的誓言。在共苦的過程中,很難看出劉備是什麼樣的人,但劉備自從自封為漢中王之後,就不一樣了,關羽不滿足.五虎上將之首.這個武官第一的封號,為了擴充實力才好跟大哥劉備平起平坐,讓劉備封他個.一字並肩王.並不過份,也沒有負約,.一字並肩王.這個封號也談不上背叛劉備,皇帝皇權還是劉備,關羽雖然一字並肩但不是超越,更談不上背叛,所以關羽沒負約。關羽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擅自出兵北伐曹魏,後無援兵,孤軍深入,敗走麥城,兵敗身死。關羽孤軍深入勢危告急時,劉備不發一兵一卒去增援,從後來關羽死後張飛立馬去報仇來看,張飛的部隊是機動的,劉備本來可以調集張飛的機動部隊及時增援關羽,可劉備並沒有這麼做,親眼看著關羽自生自滅。從某種層面考慮,劉備希望關羽死了好。關羽不會和劉備爭皇權,但關羽實力強,功勞大,在劉備蜀漢諸葛亮都要讓著點關羽,這就使得劉備很忌憚關羽。己經是皇帝的漢中王劉備,這個時候需要忠臣良將了,劉備己經不需要什麼稱兄道弟的兄弟了,劉備更擔心功高震主的關羽會威脅他的皇權,所以,劉備對關羽見死不救,聽到關羽死了,劉備還邀來諸葛亮一起喝上幾杯酒。張飛只想當個老三,劉備讓他幹什麼他就幹什麼,張飛對於是臣是弟亳不介意,在張飛看來只要有兄弟情分就夠了。可就是張飛這麼個真心兄弟情義的人,劉備聽到張飛死了,伏案工作的劉備頭都不抬,說了四個字:噫!飛死矣!(這是原文)就沒有下文了。從這件事來看,從人性上來說,劉備對這個真情義的三弟張飛之死毫無表情,劉備很冷血。劉備義子劉封鎮守一小城,劉封的實力能守住這城就是大功一件了,關羽勢危告急時,劉備不調集實力強大的張飛的機動部隊去救關羽,反而命令兵力很弱僅能自保的劉封去救,這裡面可能就有陰謀,後來劉備果然不問緣由就以見死不救的的罪名斬了義子劉封。原因其實就一個,劉封雖為義子,但劉封是劉備的長子,古時皇權都是傳給長子,而劉封和劉備沒有任何血緣關係。劉備是不是偽君子我不好定論,但從劉備對待義結金蘭的關羽張飛,對待義子劉封這幾個最親的人來分析,劉備很冷血。








華學志6699


劉備可以說是一個有抱負的君王。說他是偽君子主要是劉備把自己的野心隱藏得很深,表面表現出自己是謙謙君子的形象。這樣就顯示出自己仁德的一面以獲取民心。

當時東漢末年群雄割據,大小諸侯都想分一杯羹,而成功的卻不多。劉備或許當時就想了,這麼多諸侯都想稱霸一方,自己憑什麼立足呢?於是劉備就根據自己的大漢宗親身份做起了文章。

首先自己是大漢宗親,因此必須要強調自己是正義的代表。劉備也就在眾人面前表現自己的仁義道德。當時漢朝在全國還是有影響力的。劉備就以擁漢為前提進行謀劃發展。而劉備的這一策略也奏效了,隆中得到了同樣心懷漢室的諸葛亮。

其次是表現出自己的大義,以獲取老百姓的支持。當時東漢也立國上百年了,在老百姓心裡還是有一定地位的,雖然桓靈時期東漢朝廷腐朽不堪。劉備的這一策略也成功了,從劉備攜民渡江就可看出劉備的這一策略的成功。

再次是劉備以匡扶漢室一心滅賊為己任。當時曹操已表現出了不臣之心,處處蔑視漢獻帝。漢獻帝當得知劉備這號人物時,也認為劉備可用,就有了衣帶詔事件。劉備也因此博得了更高的聲望。雖然曹操控制的朝廷忠於漢室的已不多了,但仍有像董承之類的忠漢人物存在。劉備正是以匡扶漢室的旗幟贏得了漢獻帝和董承等大臣的青睞。

還有就是劉備表現出來的大仁大義正好與曹操奸詐的為人處世相反,這樣劉備也樹立了自己的形象,使世間人知道還有劉備這樣的人的存在,使自己的存在感加強了。劉備與曹操每每相對,正好體現出了自己也是能和曹操對抗的。

其實說劉備虛偽,主要是由於劉備表面所表現的仁義道德與內心的野望不相符。換種說法就是劉備做人有城府。





歷史小官


說偽君子不偽君子就有些過了,其實劉大大也只是三大公司中的一個老總。

說到劉大大的創業歷史,那是非常的艱辛。

一開始要不是結交了關大大和張大大的話,估計劉備幾乎很難成事,即便有了關大大和張大大,也是天天寄人籬下,先是打了督郵,不得不在公孫瓚手下幹了一波,期間還去虎牢關露了一把小臉,可惜,人微言輕,不招人待見,其實公孫瓚對他不錯的,只是公孫瓚沒啥能力,所以劉大大就趕緊跑路了,結果還拐走了趙大大。

好不容易得了徐州,結果被呂大大給搶了,只能又跑到袁大大那一混一波,結果關羽殺了顏良文丑,劉大大又不得不跑路,最後又去了曹大大的地盤,好不容易被漢獻帝封了皇叔,結果卻被曹大大看得死死的。

好不容易從曹大大哪裡逃出來,去了親戚劉表家做客,結果被劉表的老婆的孃家兄長蔡大大不爽,害怕劉大大相當荊州的董事長,於是處處謀算劉大大,好不容易熬死了劉表,期間還招攬了鬼才諸葛大大,結果劉表的小兒子,直接將公司給轉讓給了曹大大,於是劉大大再次跑路。

這次去了東吳這家大公司做客,啥都沒有,就像讓人家孫大大給借兵,要不是又諸葛大大一番逼大胡話,劉大大又要跑路了。

好不容易,用反間計,搞殘曹大大,劉大大又和孫大大搞了一波,差點就丟了荊州。不過,也是看著這一波操作,劉大大順利的成為了荊州的董事長,從此,開始了開掛的人生,靠著好名聲收購了劉璋的益州,終於是成為了與曹大大和孫大大齊名的大公司老闆。

就劉大大這樣的人生經歷,還不能鍛煉出一肚子的心思,那真是早該死了,其實劉大大對手下人還是不錯的,至少我覺得比曹大大強吧,不會動不動就裁員。

若要說偽君子,那麼三國中,那個君主不是偽君子呢?

不是滿肚子心思的人,在那種亂世根本活不下去,只能說,劉大大也只是在大公司老總這天路上越走越遠吧,算不上是偽君子。


小小二哥


那麼,我們從真實的歷史看,大名鼎鼎的劉皇叔是不是一個偽君子呢? 偽君子一詞的意思是指外表正派,實際上個人人品卑鄙無恥,劉皇叔是這樣的人嗎?

我們先看看劉備的年輕時代。劉備從小孤苦,賣履織蓆,與母親相依為命,15歲在母親要求下出外求學開始了他的人生征途。劉備同學求學時拜國內大儒盧植為師,雖然書沒讀好,但個人的人格魅力使得同學公孫瓚幫了劉備一輩子。並把熟讀《春秋》的關羽,善寫書法的張飛,英雄虎膽的趙雲佩服的是五體投地。從即使曹操萬般籠絡,關羽也義不容辭地回到劉備身邊;即使顛簸流離,張飛也不離不棄;趙雲更是一生守衛保護劉備全家可以看出,這些中國歷史上也排的上號的英雄豪傑,是十分佩服劉備願意一生跟隨的。那時候的劉皇叔可是實實在在的熱血性情中人,戰黃巾,剿盜賊,伐董卓,身先士卒,多次建立功勳。因不公而怒鞭督郵放棄做官,因曹操屠城而借兵救徐州,因留呂布結果被迫逃亡。而且,劉備不僅戰鬥時和弟兄們能並肩作戰,當地方官時也得人心,能善待下人,即使不是身為士人的普通百姓,都可與他同席而坐,同簋而食,不會有所揀擇,所以才有刺客因受劉備人品感動,不忍心殺害劉備,坦露實情離去。這段時間的劉備人生路坎坷起伏,基本上是提著腦袋生存,這麼長朝夕相對的時間,如果人品卑鄙無恥,估計早無人追隨而死無葬身之地了。



劉備35歲左右隨曹操入京開始,進入了他的中年也是最驚心動魄發展階段,這期間,劉備逐漸成長起來。除了臉部表情估計經常保持喜怒不形於色,有點大忠若奸似的被後人揣測外,做的事可刺激的與其外表聯繫不起來。劉備不願就此依附享受富貴而冒險加入衣帶詔集團想救漢室於傾覆,雖然“青梅煮酒論英雄”時靠機警躲過一劫,但也是在懸崖邊跳舞;有機會逃離曹操就立馬舉旗對抗,被擊潰但矢志不渝,始終以匡服漢室為己任;雖屢戰屢敗仍屢敗屢戰,燒博望,棄新野,血戰長坂坡,最終迎來赤壁的勝利。在此期間,由於劉備在逃亡危急時仍然對跟隨的民眾懷有“:『夫濟大事必以人為本,今人歸吾,吾何忍棄去!』”的品性,使得智慧過人如徐庶、諸葛亮、龐統等一代英才,無論劉備如何弱小無勢力,都絕對地認可,欣然地追隨,放棄加入其它更可能富貴輝煌的勢力,只是為了劉備其人。如果劉備這麼危險的時候也不暴露其卑鄙無恥的本性,而這些大才居然都看不出來,這偽也是真仁義了。



我們再看看劉備的最後時光,48歲時赤壁的勝利意味著劉備進入了他的輝煌以及結束的階段。這時候的劉皇叔是以成熟的政治家形象出現的。而作為政治家的劉備被當世公認是“素有大志”,是“雄姿傑出,有王霸之略”,是“弘雅有信義”,是“劉備寬仁有度,能得人死力”,無論是同盟還是敵方,從未有人說過劉備個人是卑鄙無恥之徒或類似言論,最多說說劉備“左將軍有驍名,今請到,欲以部曲遇之,則不滿其心,欲以賓客禮待,則一國不容二君”,“劉備,吾儔也,但得計少晚”,“劉備,人傑也,有度而遲”。歷經寄人籬下艱苦創業,現在終於有了機會實現兼濟天下的平生願望,劉備當然不會優柔寡斷,行婦人之仁。在亂世,其個人的不忍或仁義如果不當機立斷,難道等曹操孫權攻取了劉璋守不住的益州再去重新奪取嗎?這樣不是仁而是愚。所以劉備收四郡、席捲益州、逐佔東川直到建立蜀漢政權,使得劉備光大漢室的志願保有成功的可能,更使得蜀之地民眾得以在亂世中獲得生機。何況劉備取益州後善待劉璋,史有明記。一個在臨死之前能夠說出“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的人,即使他的仁義寬厚看似是為其發展而服務,也無疑為視人命如草芥的亂世點亮了一盞活命的指路明燈。

劉備一生顛沛流離,卻從未曾灰心和放棄志向。屢被打擊而妻離子散,卻始終視民眾為立身立國之本。後世某些人因己度人而指責其為偽君子實不值一哂。


一天往往一生


成功了真君子,失敗了偽君子。歷史的每個階段都是舞臺,舞臺上的主要人物,次要人物以及吆喝的觀眾,演繹出一幕幕精彩的歷史話劇。三國的舞臺寬廣闊大,主要人物曹操劉備孫權,各營中都有一批傑出的文臣武將,演出的三國劇是歷史上最精彩的戲劇。劉備作為三國舞臺上的一個主要演員,戲的份額足,表演的技巧和才能得到大部分觀眾認可,因為從一個販草鞋的小民逆襲成功,三分鼎立有其一建立了蜀漢帝國。劉備門第比不上曹操袁紹孫權等人,起步維艱,開始只能用韜晦之計保身蓄志,曾投靠過眾多軍閥做門下“食客”。演義中對劉備的韜晦戲有很多入骨的描寫。如響雷驚掉筷子,摔阿斗慰趙雲,三讓除州等等。按歷史的定律,如劉備沒有最後的成功,他的這些所為是十足的小人偽君子所為。但劉備成功了,他的韜晦是英雄的所“忍”,大丈夫之為,成為當時觀眾和後人津津樂道的奇異業跡。李世民的玄武門兵變殺兄弟,逼父親退位倫理上大逆不道,但李世民上位後成為明君和能君,誰又計較他兵變時殘忍的一面,因為李世民成功了。如果李世民沒有成功,歷史會罵上他一千年。正如一位名人曾說,英雄無須指責。籤此,可以大聲的說,劉備是英雄而不是奸雄,是真君子而不是偽君子。


情歡江川


在三國演義中,作者很喜歡蜀漢集團的人,也給劉備戴了一頂高帽子。劉備的命很好,拜盧植為老師,性格剛毅,想著濟世救人。都說名師出高徒,在他身上學到了很多東西。可是,早年的劉備並不是很順利,特別苦,吃不飽穿不暖,特別艱苦。也投靠了很多諸侯,卻不被認可。

當時的朝廷十分黑暗,百姓們過得很糟糕。後來劉備終於找到了一個人,那就是劉表。他是一方的諸侯,實力很不錯。後來曹操迅速崛起,不斷髮展自己的勢力,劉表成為了曹操第一個要處理的人。

當時的劉表即將病死,面對紛紛而來的曹操大軍,也沒有精力去想荊州的安危。而是想到自己還沒有處理好繼承的事情,怎麼辦?當時劉表猶豫不決,想將位置交給長子,畢竟長子與自己的長相很相似,很得自己的喜歡。而且劉表身邊也有賢能的輔助,應該是不錯的人選。

但是最後卻沒有選擇長子,為什麼?劉表擔心自己死後,劉備會篡權,將荊州佔為己有。所以他立二兒子劉琮為荊州老大,用盡最後的力氣將其推上老大的位置。就這樣,劉琮稀裡糊塗的做了老大。

其實劉表想的太多了,不管誰做老大,曹操都不會放過。劉琮上臺之後,沒有什麼政治謀略,底下的大臣們一直在勸說歸降,所以劉琮直接將荊州送了出去。這樣的故事,與正史還是有一些差別的。比如劉琮投降後已經沒有什麼價值,曹操怎麼可能費盡心思去殺一個無用之人呢?而且,曹操這樣做,對自己也沒有什麼好處。自己忙著統一天下,哪有時間去殺劉琮。

這件事情與劉備有很大關係,大家都認為劉備是仁厚的,對下屬和兄弟百姓都是非常講義氣的。其實,這都是作者扣上的高帽子,劉備不是這樣的人。當時劉琮投降之後,劉備根本不知道。因為那時樊城丟了,令劉備一黨很不甘心,大家都勸劉備去偷襲劉琮。

書中說,劉備很仁厚,不想殺害劉琮,更不想落人口實。真的是這樣嗎?如果真的是這樣,劉琮怎麼死的?曹操那麼自負自大的人,怎麼可能會殺害一個沒有意義的人呢?這與劉備脫不了關係而已!


劉大媽說三農


劉備不是一般的虛偽,但正直無私的人是不可能當皇帝的。所以不能說虛不虛的問題。趙雲長板坡救岀阿斗,他故意馬前擲子以慰將領,注意是"擲"(劉備手長過膝),不是拋和摔。其實何必這樣做呢?又沒有人會說他。曹操白門樓殺呂布,呂布要投降曹操,曹操已經動心,但劉備害怕他們聯手,說岀董卓和丁原,借操殺呂布即報了失徐州之仇,又除去一大心頭之患(三英戰呂布)。劉備登基之前說不是不願當皇帝,而是怕天下人罵。縱觀三國,最可悲的是孔明,懷經天緯地之才,有定國安邦之策可惜所遇非人(未岀茅廬,三分天下,主要政策是聯吳抗魏,關羽不聽,失荊州,劉備不聽,兵敗白帝城,如果完全按孔明之策,則天下完全能統一。但劉備只想和曹操抗衡,因為獻帝還在,如果先滅操,成功則需交出到手的皇位,必竟是"仁人"。失敗則一無所有,劉備不肯,換誰也不肯,所以先揀軟的捏,孫權都認慫了也不行,可沒想到最終吃了大虧)最終病死五丈原。其實司馬徽應該看的清楚,他始終都沒有向劉備薦諸葛亮,聽到劉備請了諸葛亮只說疼哉,惜哉,得其主,不逢時。其實應該反著看,逢時,不得其主。歷史就是歷史,沒有假如,但可以給後人借鑑。


隨緣137003054


第一,典故“三顧茅廬”,史上記載至少劉備三次拜訪諸葛亮,請其出山輔佐,證明劉備發自內心的是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真情相邀的。

第二,史上記載劉備與關羽,張飛同床睡,說明劉備很重兄弟義氣,且說過:兄弟如手足,當王后關張均為封疆大史,待遇厚,是劉備不忘兄弟情義的表現。

第三,史上記載“客不忍刺,語之而去”,意思講那位刺客被劉備行為所感動,認為是好人,不忍心刺殺,告訴劉備原因後才走,可見劉備待人寬厚,仁義,連刺客都被感動,史書還記一位平民知道是劉皇叔,殺妻款待,說明劉備深得人心,人格魅力毋庸質疑。

第四,《魏書》《漢魏春秋》都記劉備不忍心奪劉表荊州,而劉表病危時幾次想將荊州託付給劉備,劉備因同宗且劉表有兩個兒子,所以均未接受,後劉琮投曹,劉備被迫跑江夏。說明劉備不是卑鄙小人,所以沒有趁人之危而奪荊州。

第五,劉備用人方面還是比較好的,如魏延,諸葛亮認為他不忠,劉備重用,而且魏延能力不錯,對劉備忠心耿耿,說馬謖不可大用,果然應驗,有人說劉備籠絡人心是裝出來的,虛偽的,我覺得還應該是劉備在揣摩人心的優勢所在,才會有人死心踏地的追隨。

第六,至於“煮酒論英雄”曹操贊他是英雄時,表現發抖,有人也說他虛偽,我覺得是劉備的政治敏感,“一山不容二虎”的道理,給他感到“此地不可久留”,還有人說劉備因太虛偽而不救呂布,致使呂布被殺,其實呂布襲徐州時劉備已有陰影,感到呂布難以駕駑,若放了他,後患無窮,並沒有答應救而出爾反爾的舉動。

第七,我覺得劉備匡復漢室這種思想是發自內心的,他的所做所為都圍繞著這個中心而展開,最後稱帝也是在漢獻帝被廢之後了,若站在這個立場,都會說劉備是好樣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