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回家怕见亲戚?这本书能让你变淡定

对于很多人来说,这个年是在家待的最久的一个年。不过,好在因为疫情不能串门,不用面对那些烦人的亲戚了。

确实,回家团聚是好的,我们期待家乡的温暖,抚慰一年都市拼搏的辛酸,但不知何时,曾经充满疼爱给我们塞糖果的大姨大婶们,变成了事事过问的审讯员。

家乡的物和人变化不大,保留着昨日的生活方式,却不再是记忆中那般亲切和舒服,缺乏边界感、催婚催生娃让人不堪其扰,更无法理解。


过年回家怕见亲戚?这本书能让你变淡定


《乡土中国》写于1946年,篇幅不长,但即使现在看也不过时。它深入浅出,分析了中国社会的基层——乡土社会。而这一基层一直到现在仍然对我们的生活有着很大的影响,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与故土乡人之间的羁绊与疏离。

疫情期间,在家太无聊,不如翻翻这本小书,你会发现作者将我们的感受变成了鞭辟入里的剖析,然后,看故乡的眼光中,那种矛盾挣扎的无奈,也许会变成一份理解之后的豁然。


求稳定、边界感和人情社会

说起亲戚的招牌问候,一是缺乏边界感,比如“现在拿多钱一个月啊”,二是总把稳定看得最重要,“赶紧考个编吧”,或者活在人情关系里,“回来老叔给你安排个单位”。

这三者其实都是由乡土社会的特质决定的。乡土社会最重要的是“土”,农耕离不开土地,庄稼长在地里不能移动,合适的土壤养合适的庄稼,于是人也就跟着定居了下来,向土地讨生活。

这样的社会也就有了一个显著的特点——稳定。不论是环境,还是族群,可能千百年来延续下来都没有变化。而反过来,“不稳定”是这个社会所不允许的,一旦环境变了,原有的经验就会毫无用处,既有的教化内容也会失效。

过年回家怕见亲戚?这本书能让你变淡定

再来说边界感。稳定的社会里,人际关系也是相当固定的。一个村庄就是一个氏族,一个人在出生之前,他的关系网就已经确定了。

孩子从小到大,都是被乡里邻里的关照和目视下长大,熟悉到可能就像父母兄弟一般,这种熟悉程度是不同于现代社会的,因此,在乡土社会里所谓的“边界感”是很微弱的。

也正是由于人与人之间的熟悉,对每个人都有基本的判断——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知根知底”。

这种知根知底,其实是熟人文化和人情社会的前提,在聘用或者合作的时候,依靠长久以往积累的判断来做决定。这也意味着,大多数人自带“征信系统”,一般人不敢冒大的风险蒙骗,这套机制是可以运作的。

过年回家怕见亲戚?这本书能让你变淡定

在现代社会,一切是流动的,我们甚至喜欢变动,因为变动意味着机遇,过去那种稳定的社会近乎瓦解,年轻人很早就离开家,来到一二线城市,与亲戚们自然不再熟悉。这个快速变革、充满陌生人的世界里,稳定带不来安全感,信任则必须要通过法律和规定。

然而,留在家乡的亲戚却仍然生活在,或者部分生活在过去的环境中,所以,这条鸿沟是历史留给他们的,曾经我们的祖辈正是靠着这样的认知活下来,只不过这一切已经成为过去。

催婚与相亲

过年回家的恨与怕里,排在前位的必定有一条叫催婚,而且父母们总会把一些年轻人觉得根本不可能的对象往一块撮合。为什么我们想等一个爱的人,父母们却觉得结婚最重要,差不多就可以了?

我想,不少父母可能是担心孩子一直孤单。但是,从《乡土社会》一书中,我也看出了另一个潜在原因。

过年回家怕见亲戚?这本书能让你变淡定

一个稳定的社会需要怎样的感情,会是你侬我侬、轰轰烈烈的感情吗?不是的。书中有这样一段话:

“从社会关系上说感情是具有破坏和创造作用的。如果要维持着固定的社会关系,就得避免感情的激动。稳定社会关系的力量,不是感情,而是了解。”

既然是了解,只要通过相处达到友谊的程度,就可以完成了。不仅如此,书中还进一步指出:

“依现代文化来看,男女间感情激动的发达已使生育的事业摇摇欲坠。……浮士德式的精神的确在破坏这社会的基本事业。”

这里的浮士德式精神是代指那种变动、激越的情绪和情感。而现代文化恰恰是浮士德式的。

这样解释并非是划定父母一定在代表过去的社会来对子女进行控制,只能说有些东西还是潜留在了意识里。

过年回家怕见亲戚?这本书能让你变淡定

有人说,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我想,我们看懂了对方,看到了差异的原因,才能真正解决问题。也因为理解了对方,我们才能放下,没有负担、心安理得地飞向心之所向的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