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禁前期很忠勇有谋略,为什么到了晚年选择投降关羽?

富元制作


于禁投降的唯一原因就是怕死了。

于禁最早为鲍信的部将,后来鲍信死后,于禁投奔曹操,成为曹操集团的元老之一,在很多战役中,奋勇当先,屡立战功,尤其是在官渡之战初期,曹操率大军回援被刘备进攻的徐州,于禁主动要求留守延津据守袁绍大军,使得袁绍不仅无法攻破延津据,反而被于禁和乐进连拔多座军营,俘获袁绍部将20多人。《三国志》记载:

“复与乐进等将步骑五千,击绍别营,从延津西南缘河至汲、获嘉二县,焚烧保聚三十余屯,斩首获生各数千,降绍将何茂、王摩等二十余。”

官渡之战后,由于于禁出色的治兵之术受到曹操重用,一路提拔,逐渐成为外姓将领一人,受封左将军假节钺,在曹操集团中仅次于夏侯惇。

可惜,219年曹操连续遭遇汉中战败,荆襄之危,无人可用,因此命于禁率七军支援曹仁,结果刚到驻地,就天降洪灾,于禁被俘。

有些人就说,古代投降的将领很多呀,不少投降的将领最终反而功能名就,但是投降有

择木而息、弃暗投明、卖主求荣和贪生怕死。于禁显然是属于贪生怕死,于禁跟随曹操三十多年,备受曹操信任,无论从哪个方面都不能选择投降。因此后世评价于禁“有勇无义”

于禁后来到了东吴之后,被东吴名臣虞翻辱骂,说于禁是俘虏,没有资格于孙权同行,于禁是在装可怜。虞翻虽然有些过分,但确实代表了当时大部分人对于禁的评价,所以于禁最终郁郁而终。可惜了一代名将。

有兴趣可以看看我在西瓜视频上做的一个讲述于禁的视频。

https://www.ixigua.com/pseries/6809583350458614279_6809214476630360579/


曹老师xixi


这个问题有意思。

像东汉末年这样的动荡时代,谁又算是正统的君主?白手起家的曹操,自称皇叔的刘备,还是名将之后孙权?依我看,当时绝大多数人的价值观便是:乱世无大义,强者定章程。且不说别人,以忠勇闻名于后世的关羽,不也是曾寄居在曹操的麾下吗?既然如此,我们拿什么来评判乱世中的那些武将文臣呢?

那么,我们具体来分析下于禁这位著名的武将。

曹操为何哀叹?

首先,于禁得到了曹操无可替代的信任。

诚如曹操所言,于禁追随他已有三十年矣,自认对他了如指掌,常处变不惊,临危不惧,不徇私枉法,因此十分看重他。曹操曾赐节钺给下属将军,而五子良将中得到此殊荣的只有于禁和张郃,然而张郃受节钺于魏军危难之间,由此可见,于禁在曹操心目中的地位是非他人可以取代的。

其次,于禁投降,而庞德守节。

于是,等到襄樊开战时,曹操特意让于禁率师协助曹仁,西凉猛将庞德从征。曹操的本意是,关羽天下无敌,曹军中诸将唯有庞德可与其一较高低。然而,庞德旧主马超如今投奔刘备,曹操也担心庞德是否会念旧,而在战场上放水,甚至是临阵倒戈。如果于禁在场,又手持节钺,庞德如反水便可立斩之,庞德不反,曹军便多了几分胜算。

令人遗憾的是,汹涌的汉水,使得于禁等人被围困于小坡上,面对关羽,他最后选择了投降,而庞德却宁死不屈。这样的结局对曹操打击有多巨大?就好比他派人去锄奸,结果“奸”的英勇就义了,“锄奸的”屈膝投降了。

最后,于禁投降,动摇曹魏军心。

之前,曹操除掉朱灵,仅凭着于禁在军中的威信,区区几十人便收回了朱灵的兵权。正因为于禁在军中影响力大,像他这样手持节钺的都举手投降了,曹操的军心是否还会如以前那样稳定呢?不得不说,于禁给军中将领起了个坏头。曹操才因此哀叹很久啊。

于禁为何投降?

首先,曹操曾是天下文臣武将的明主。

在诸葛亮出山之前,曹操向来是所向披靡,而他也是天下文臣武将心目中的明主。所谓良禽择木而栖,纵观天下英雄,如荀彧所言,袁绍心胸狭窄,优柔寡断,而曹操不拘小节,惟才是举。因此,能投奔曹操也是很多将领心中的理想。

当时的于禁也是这么想的,跟着曹操好好干,将来必定能闯出一番事业。因此,便有了三十年不离不弃的主仆之情。

其次,天下格局已变,刘备也是不错的选择。

那么为何襄樊被困后,于禁就甘愿背负骂名而投降了呢?他为何不和庞德一样舍生取义呢?

此一时彼一时也。当时的天下格局已然大变,刘备不再是织席贩履之辈,曹操也不再是天下最强的诸侯。自赤壁之战和汉中之战后,刘备以坐拥益州和大部分荆州,麾下集五虎上将、左诸葛右法正的蜀汉最强阵容,傲睨群雄,可与曹操分庭抗礼,更何况蜀汉与东吴结盟。因此,当时之势,蜀汉已经不在曹魏之下了。

当时,于禁陷入绝境之中,他会认为,一旦自己全军覆没,那么曹仁肯定会丢襄樊,如此,蜀汉与东吴联手,曹魏必然危在旦夕。因此,他的临阵投降不过是重新选择明主,何况对面是名震天下的关云长,败在他的手下也不算难堪。

最后,刘备毕竟是汉室之后。

于禁改投刘备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刘备是汉室之后,追随他将来可以说是弃暗投明。这样的例子历史上数不胜数,管仲改投齐桓公,百里奚改投秦穆公,韩信、陈平改投刘邦等等。只要蜀汉最后取得天下,自己照样是复国功臣,历史上也不会埋没自己的名声。

相反,如果曹魏灭亡,于禁即便现在英勇就义,恐怕史册上也会将自己评定为篡夺汉室的乱臣贼子吧。

可惜,他不知道孙权已和曹操暗通曲款,共同对抗蜀汉。如果他能领悟到三足鼎立之微妙,也不会轻易投降了吧。

结语:

乱世之中,何以评判于禁之忠勇?也许可以从三个角度来看待之。

  • 从曹操与于禁之君臣小义来说,于禁背叛曹操,有负曹操对他的信任与厚望,且容易动摇曹营军心。

  • 从光复汉室的大义上来说,刘备为光复汉室的正统之后,而曹操疑似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窃国贼,于禁投奔他亦算是弃暗投明。

  • 从强者定章程的角度来说,于禁投奔刘备也可谓是良禽择木而栖,识时务者为俊杰。


读春秋思无忌


清山雅舍,畅谈历史。

前言

于禁作为曹魏的“五子良将”之一,是三国时期有名的武将。他在曹魏建立的前期贡献卓著,被曹操倚为左膀右臂,是一位以善于练兵统兵的严将。但是在他达到巅峰后,却在关羽手中吃了亏,还被活捉投降,前后的反差太大,让人有些大跌眼镜。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下面请跟着我一起仔细分析一下。

五子良将,名副其实

于禁在三国时期也算是老资历武将了,从184年讨黄巾开始就参军入伍。最开始是跟着同乡人鲍信,后来鲍信死了,又在192年被王朗推荐给了曹操,从此便开始了他在曹魏的“五子良将”生涯。于禁是一个善于统兵作战的武将,随曹操一起参加过曹魏前期几乎所有的战役,攻城拔寨,破军拒敌,打了很多硬仗,包括击黄巾、平兖州、灭吕布、讨袁术等等大小百余战,军功累累。其中在讨伐张绣失败后,约束士兵,坚守阵地,击杀作乱的青州兵而令曹操格外欣赏,被誉为是将领中的楷模。官渡之战时,于禁率两千人为先锋,率先在延津阻击袁绍大军,首挫袁绍锐势。之后又和乐进一道,率军五千跨河攻击袁绍别营,在汲、获嘉二县大获全胜,打击了袁绍军的士气。于禁的果敢善战可见一斑。

在这之后,于禁作为曹魏的“五子良将”之一,一直活跃在大大小小的战争中,被曹操倚为左膀右臂。于禁带兵严厉,训练出来的队伍严肃庄重,战斗力强,是一个善于练兵统兵、严格执法的将军。在216年,曹操进魏王,于禁也随之达到了人生顶峰,他被升为左将军,假节钺。假节钺代表着皇帝的持节使臣,如皇帝亲临,可以斩杀所有犯军令之人,以及代君王出征并且可以斩杀犯法节将,权利极大。在五子良将中,只有于禁一人是假节钺,其余四人都是假节,低了一等。由此可见,曹操对于禁的信任与看重。可是这样忠诚果敢的于将军,又为何在襄樊之战投降了关羽呢?到底是贪生怕死,还是另有隐情,让我接下来继续分析。

襄樊折戟,晚节不保

于禁在襄樊之战中,是在曹仁告急后,作为支援部队参战的。当时天助关羽,天降暴雨,让关羽有机会决堤,使汉水泛滥,水淹曹军。从地图上不难看出,当时于禁率军驻扎在樊城外,樊城周边地势一马平川,一旦汉水淹过,连个可以据守躲避的山头都没有。按照《三国志·于禁传》的记载:

“禁与诸将登高望水,无所回避,羽乘大船就攻禁等,禁遂降。”

其实说白了,樊城周边都被淹了,关羽军乘着大船到处割韭菜,于禁军根本不用打就投降了。某种程度上说,打败于禁的不是关羽而是可怕的洪水,人力不能抗衡。曹仁当时也差点弃城逃走,不过被满宠劝阻了,若非关羽缺粮退兵,否则樊城也有危险。那么如此看来,于禁兵败被抓本不算是意外,意外其实是庞德英勇就义了,而于禁却是苟且偷生,没有杀身成仁。“吾知禁三十年,何意临危处难,反不如庞德邪!”从曹操得知兵败后所说的话,便不难看出曹操认为,这个时候于禁应该自尽以示忠诚。

1、贪生怕死论

于禁为何投降,目前主流的看法是人老了,心也软了,变得贪生怕死了。但我不这么看,由于史料记载不足,无法得知当时于禁的想法,但是从于禁过往的戎马生涯来看,他也是出生入死,身经百战的人,这样的人不太可能那么软弱地就投降了,显得毫无风骨,至少我不愿意这样揣测一个沙场宿将。

2、保全三军论

在《三国志》中,我们可以看到“会汉水暴起,羽以舟兵尽虏禁等步骑三万送江陵,惟城未拔。”这样的记录,推测于禁的投降很有可能是为了保住手下不被斩杀。因为当时关羽军中缺粮,按理养不起俘虏,势必要屠杀殆尽,但是后来没有这样做,那么不妨推测很可能是于禁在当中做出了妥协牺牲。我个人更倾向于该种猜测。

结语

对于于禁而言,前半生戎马倥偬,后半生痛苦难熬,我们目前只知于禁在襄樊之战落败并且投降,但是个中真相却是因缺乏直接证明的史料,而仅能停留于猜测中。但以他前半生的功绩,不管他的投降是因为贪生怕死也好,还是保全三军也罢,总归是一个值得后人敬佩的名将,实在没必要一战将人拍到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