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房不跑路有多难?赔光170万后,他终于睡了一个安稳觉

之前看到一则新闻:

一个健身房老板感慨,在赔光170万之后,终于睡了一个安稳觉!他在健身行业摸爬滚打了近20年,认为健身市场已然成熟,于是大刀阔斧自己开了一间健身房。

结果并不如预想中的美好,一开业便遭遇困境,客源问题很大,一个月只卖出十几张会员卡。入不敷出,仅房租水电,每月就超4万元。之后的情况并未好转,一直在倒贴,获客始终像座大山,拦在他面前。他每天都担心健身房会倒闭,寝食难安。在无底洞似的补贴一年后,他决定及时止损——40万元转让健身房。然而一直无人问津,直到全赔光了。

上面的例子只是健身行业中小小一隅。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不时地看到健身房倒闭的消息,还不是一家两家,其中甚至还包括一些品牌连锁健身房。本来公司附近有好几家健身房,但眨眼之间,好像健身房就悉数倒闭了。与此同时,很多健身房会员也叫苦不迭,好不容易下定决心花钱办了健身卡,结果没过多久健身房就倒闭了。大家不禁要问,现在的健身房为什么会陷入集体倒闭潮?

健身房不跑路有多难?赔光170万后,他终于睡了一个安稳觉

健身房不跑路有多难?赔光170万后,他终于睡了一个安稳觉

(截图来源网络)

健身房刚创办时,附近的居民为了强身健体,可能纷纷办健身卡,但随着健身房数量增加,覆盖范围内的办卡人数接近饱和。健身房要想持续保持健康稳定发展,就必须通过其他方式或渠道盈利,其中健身私教课程最为关键,但随着私教工作室,传统综合健身房的私教课程销售更为艰难,健身房的收入进账也越来越少,时间长了必然会经营不下去,亏损难以避免,此时,更多的经营者会选择及时闭店止损而不是“无谓”地坚持下去。

健身房不跑路有多难?赔光170万后,他终于睡了一个安稳觉

许多健身房重销售轻服务,续卡率低。再加上上文提到的,现阶段市场上兴起的健身工作室热潮,许多热爱健身的朋友愿意花钱追求更好的消费体验。新客不足,旧客丢失,客源渐少,最后难以维续,健身房只能在彻底“破产”前关店。

健身新科技产品抢占了部分市场。智能AI健身产品大热,很多客户在时间、场地等的限制下,选择使用智能健身设备取代健身房。家用智能健身兴起,不少客户选择足不出户的客厅健身方式,如前段时间上市的任天堂健身环大冒险、mirror产品、诱动AI健身等;搭配健身产品使用的各类移动健身软件;以及智能健身辅助产品,如智能手环(检测各项身体数据)、智能体型追踪仪等。这些黑科技产品吸引了部分健身朋友,备受青睐。

健身房不跑路有多难?赔光170万后,他终于睡了一个安稳觉

成本上涨,入不敷出。房价上涨,带动健身房租金上浮,相较于健身工作室小而美的特征,传统健身房动辄就是几百平米的面积,每年的房租就是一笔不小的支出。除了房租以外,人工费和设备费用等也相应上涨,健身房的整体运营成本上涨,导致经营维续难度加大。

健身房不跑路有多难?赔光170万后,他终于睡了一个安稳觉

预售模式导致后续经营难题。预售的短暂高收入时期过后,很少再有大批人参与健身房推出的各类促销活动,会员办卡后大多只维持一个短暂的热度,后续坚持的寥寥无几。健身虽是每个人的生活必需品,但现代人能够真正做到坚持健身的毕竟在少数。虽然我们都提倡全民健身,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健身的序列中来,但健身频率目前还是普遍较低。而且出于快速收拢资金的目的,多数健身房更倾向于推出年卡,各种套餐捆绑销售,甚至有的健身房会推出终身卡,因此这部分购卡客户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难有二次消费。

业内一直流传着“80%的健身房抢20%的消费者”的说法。许多人看中健身大市场,加大投资,盲目扩张,只考虑到圈占健身市场,抢占份额,在旧店未稳的情况下就积极扩张新店,原封不动地照搬旧模式,却忽略了健身市场发展规律,以及存在同质化竞争严重的情况,许多健身房进入价格战的死胡同。最后可能导致资金链断裂,导致不得不崩盘闭店。

闭店后换地开店。部分不良老板看到健身房经营不下去了,就选择关闭健身房,对于健身房现有的会员也不退费,直接把健身器材再搬到别的地方再去开一家新的健身房。市面上还有帮人做“安全闭店教程”的,教人如何“规避”快速闭店带来的法律责任,最终金蝉脱壳。包括闭店前的准备工作、闭店前的资金回笼、闭店后的财务转接等。

健身房不跑路有多难?赔光170万后,他终于睡了一个安稳觉

甚至有为了赚钱故意这么操作的人,就是为了赚一波预售后直接换个地方重来一遍,开了又关关了又开,循环往复。而且健身市场的不规范,规则性的条文较少且又缺乏行业保护。如此恶性循环之下,健身房整体声誉受损,信任度不足,导致想健身的人也不敢轻易办卡。毕竟谁都不喜欢消费之后被跑路,而且健身房如果闭店或者换地方,会员退费也很难,即使是投诉或者报案,最后多数也是不了了之。长此以往,旧的健身房摇摇欲坠,新的健身房客户不买账,健身房的预售制度也被排斥,渐渐地越来越多的健身房陷入倒闭风潮,许多中小健身房很快就在市场上销声匿迹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