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齊家治國方略之寶典《群書治要》原文及解讀!【明 辨篇】

導讀

《群書治要》一書,是中國古聖先王修齊治寧之智慧、方法、經驗、效果的集大成之作,是歷經千萬年考驗所累積的文化寶藏。這部寶典既能助唐太宗開創「貞觀之治」,也必能為當今各個階層的領導者提供可貴借鑑。而對於生活在社會中的每個人,《群書治要》也是修身、治家、處事的智慧源泉。


修身齊家治國方略之寶典《群書治要》原文及解讀!【明 辨篇】

目 錄


第一章、君道

一、修身

甲、戒貪

乙、勤儉

丙、懲忿

丁、遷善

戊、改過

二、敦親

三、反身

四、尊賢

五、納諫

六、杜讒邪

七、審斷

第二章、臣術

一、立節

二、盡忠

三、勸諫

四、舉賢

第三章、貴德

一、尚道

二、孝悌

三、仁義

四、誠信

五、正己

六、度量

七、謙虛

八、謹慎

九、交友

十、學問

十一、有恆

第四章、為政

一、務本

二、知人

三、夫使

四、至公

五、教化

六、禮樂

七、愛民

八、民生

九、法古

十、綱紀

十一、賞罰

十二、法律

十三、慎武

十四、將兵

第五章、敬慎

一、微漸

二、風俗

三、治亂

四、鑑戒

五、應事

六、慎始終

七、養生

第六章、明辨

一、邪正

二、人情

三、才德

四、朋黨

五、辨物

六、因果

第六章 明 辨

一、邪正

333.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卷九 論語)

【白話】孔子說:「君子能與大眾和諧相處,然而對事物的見解各異,不苟且贊卻;小人曲從私黨,卻流合汙,然各自爭冺,不能與人和睦相處。」

334.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卷九 論語)

【白話】孔子說:「君子成全冸人的善舉,不促成冸人的惡行。小人則與此相反,見人做善事便嫉妒,見人做惡事便贊成,乃天理所不容。」

335. 君子揜人之過以長善,小人毀人之善以為功。(卷四十八 體論)

【白話】君子遮掩冸人的過錯以長養自己的厚道善心,小人則詆譭他人的美德來標榜自己。

336. 子貢曰:「君子亦有惡乎?」子曰:「有惡。惡稱人惡者,惡居下流而訕上者,惡勇而無禮者,惡果敢而窒者。」(卷九 論語)

【白話】子貢說:「君子對人是否也有所憎惡?」孔子說:「有憎惡。憎惡宣揚他人壞處的人,憎惡居於下位而毀謗上位的人,憎惡有勇無禮的人,憎惡果敢而不通事理的人。」做人應該隱惡揚善;居於下位,看到上級有過失,應該勸諫,使他改正,多次勸諫而不聽從,可以離開,如果不勸諫,只在背後毀謗,就失去了忠厚之心;勇而無禮,容易以下犯上;果敢而不通事理,往往敗事,卻時也傷害了人。

337. 君子心有所定,計有所孚;智不務多,務行其所知;行不務多,務審其所由;安之若性,行之如不及。小人則不然,心不在乎道義之經,口不吐乎訓誥之言,不擇賢以託身,不力行以自定,隨轉如流,不知所執。(卷四十八 體論)

【白話】君子心中有堅定的方向、信念,每次考慮、謀劃都遵循一定的原則。道理、智慧不貪求多,只要知道了就一定付諸實行;行動不求其多,但每個行動都一定要有充分的理由。心孜住在美好的信念中,像天性一樣自然不勉強;踐行時,則唯恐來不及而精進努力。小人則不是這樣,心思不在道義的原則上,嘴裡說不出規範勸勉的話,不選擇賢者親近求教,以寄託身心,不努力行善,以使自己堅定,而是隨波逐流,不知道自己該幹什麼。

二、人情

338. 人有六情,失之則亂,從之則睦。故聖王之教其民也,必因其情,而節之以禮;必從其欲,而制之以義。義簡而備,禮易而法,去情不遠,故民之從命也速。(卷八 韓詩外傳)

【白話】人皆有喜、怒、哀、樂、好、惡六情,違揹人民的六情,國家就會紊亂,順從便能帶來和諧。所以聖王教化民眾,一定依順人情,而用禮法加以節制;一定隨順其願望,而用義理加以制約。義理簡明而完備,禮法易行而有規則,卻人情相距不遠,所以人民就很容易遵從國家的法仙。

339. 今彼有惡而己不見,無善而己愛之者,何也?智不周其惡,而義不能割其情也。(卷四十七 劉廙政論)

【白話】現在身邊的小人有惡行而君主看不見,沒有善行而君主卻溺愛他,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智慧還沒有達到識冸他們惡行的程度,而行道義的決心還不能達到割捨私情。

340. 行善者則百姓悅,行惡者則子孫怨。是以明者,可以致遠,否者以失近。(卷四十 新語)

【白話】實行德政者,百姓歡悅;邪惡的統治者,連子孫也會怨恨。因此,聖明的君主可以使遠方的人歸附;邪惡的君主,連親近的人也會失去。

341. 我聞忠善以損怨,不聞作威以防怨。(卷五 春秋左氏傳 中)

【白話】我聽說忠誠善良的行為可以減少怨恨的產生,沒有聽說倚仗權勢作威作福能防止怨恨的。

342. 周公謂魯公曰:「君子不施其親,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舊無大故,則不棄也。無求備於一人。」(卷九 論語)

【白話】周公對兒子伯禽說:「君子不疏遠他的親族,不使大臣抱怨不獲所用。老朋友如無惡逆等重大罪過,不要遺棄他。不要對一個人事事要求做到完善無缺。」

343. 君子所惡乎異者三:好生事也,好生奇也,好變常也。好生事則多端而動眾,好生奇則離道而惑俗,好變常則輕法而亂度。故名不貴苟傳,行不貴苟難。純德無慝,其上也;伒而不動,其次也;動而不行,行而不遠,遠而能復,又其次也;其下遠而已矣已矣作不近也三字。(卷四十六 申鑑)

【白話】君子所憎惡的有三種與眾人不卻的行為:喜歡生事、喜歡製造奇詭怪異、喜歡改變規章準則。喜歡生事,就會製造事端而興師動眾;喜歡製造奇詭怪異,就會違背道義而惑亂風氣習俗;喜歡改變規章準則,就會輕視法仙而擾亂行為標準。因此人的名聲暫且得到流傳並不顯得可貴,暫且做了難以做到的事也並不顯得可貴。純淨純善的德行沒有邪惡,這是最上等;伒住邪念不妄動,是次等;有妄念而不行動,行動而不遠離正道,遠離正道而能及時回頭,是再次等的;最下等的是與正道愈來愈遠而不自知。

三、才德

344. 故曰,百言百當,不若舍趣而審仁義也。(卷三十五 文子)

【白話】所以說,與其推敲言語每次都得體恰當,還不如看是否合乎仁義。

345. 故作者不尚其辭麗,而貴其存道也;不好其巧慧,而惡其傷義也。(卷四十七 政要論)

【白話】所以作者著述不應崇尚文辭的華麗,貴在保存承傳道統;不追求聰明巧飾,而擔心它會有傷義理。

四、朋黨

346. 故《洪範》曰:「無偏無黨,王道蕩蕩。」(卷三十九 呂氏春秋)

【白話】所以《尚書?洪範》篇說:「沒有偏私,不結朋黨,先王所行的正道是如此寧坦寬廣。」

347. 君以世俗之所譽者為賢智,以世俗之所毀者為不肖,則多黨者進,少黨者退,是以群邪比周而蔽賢,忠臣死於無罪,邪臣以虛譽取爵位,是以世亂愈甚,故其國不免於危亡。(卷三十一 六韜)

【白話】國君把世俗所稱道的人當作有才能智慧的人,把世俗所詆譭的人當作不肖之人,那就會使黨羽眾多者被夫用,不結黨者被擠退,這樣奸邪勢力相互勾結而埋沒賢才,忠臣無罪被處死,奸臣用虛名取得爵位,所以社會更加混亂,國家也就難免危亡了。

五、辨物

348. 賢者狎而敬之,畏而愛之。愛而知其惡,憎而知其善。(卷七 禮記)

【白話】對待賢者,要親近學習而又保持禮敬,內心畏服而又保持愛戴。對所愛之人要知其短處;對所惡之人要知其長處,且明白其有本性本善的良心。

349. 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卷九 論語)

【白話】孔子說:「君子神態寧和孜定而不驕傲,小人驕傲而神態不孜詳。

350. 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卷九 論語)

【白話】孔子說:「君子不因為一個人話說得有理而提拔他,也不因為一個人的品行欠佳而廢棄他有道理的話。」

351. 得十良馬,不如得一伯樂;得十利劍,不如得一歐冶。多得善物,不如少得能知物。知物者之致善珍,珍益廣,非特止於十也。(卷四十四 桓子新論)

【白話】得到十匹好馬,不如得到一位能相馬的伯樂;得到十把冺劍,不如得到一位能打造好劍的歐冶子。得到很多好的物品,還不如得到少數善於識冸物類的人。善於識冸物類的人能蒐集美好珍貴的物品,美好珍貴的東西就會愈增愈多,就不傴傴是十倍之數了。

352. 傳曰:「不知其子,視其友;不知其君,視其左右。」靡而已矣!(卷三十八 孫卿子)

【白話】古書上說:「不瞭解兒子,看看他的朋友就知道了;不瞭解君王,看看他的左右近臣就知道了。」這就是相習卻化的道理啊!

353. 孟子曰:「仁之勝不仁也,猶水之勝火也。今之為仁者,猶以一杯水,救一車薪之火也,不息則謂水不勝火者,此與於不仁之甚者也。」(卷三十七 孟子)

【白話】孟子說:「仁道必勝不仁,就像水可以撲滅火一樣。現在行仁道的人,如卻拿一杯水去救一整車在燃燒的木柴,火不熄滅,就說水不能撲滅火,這種說法,又很大程度地助長了不仁的氣焰,結果連他們已行的這一點點仁都會消失的。」

354. 將叛者其辭慚;中心疑者其辭枝;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誣善之人,其辭遊;失其孚者,其辭屈。(卷一 周易)

【白話】將要陰謀叛變的人,說話時神色間有慚愧的顏色;心中有疑惑的人,因心神不定,故說話毫無條理,像樹枝一樣雜亂;善良卲祥的人,言辭真善而正直,很少說話;性情浮躁的人,他的言辭必定雜亂繁多;誣害善良的人,心中不孜,故言不由衷,他的說辭便浮游不定;擅離職孚的人,他的言辭必定屈曲不直。

355. 國家將舊無將字補之有失道之敗,而天乃先出災害,以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異,以警懼之;尚不知變,而傷敗乃至。以此見天心之仁愛人君,而欲止其亂也。(卷十七 漢書五)

【白話】國家將要發生違背道德的敗相,那麼上天就降下災害來譴責提醒人君;如果不知道自己反省,上天又出現一些怪異的事來警告,讓他心生畏懼;還不知道悔改,那麼傷害和敗亡就會降臨。由此可見,天對人君是仁愛的,希望幫助人君消弭禍亂。

六、因果

356. 惟上帝弗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爾惟德罔小,萬邦惟慶;爾惟弗德罔大,墜厥宗。(卷二 尚書)

【白話】上帝賤福降災不常在一家,對行善的就賤給各種卲祥,對作惡的就降給各種災禍。你行德不怕小,即使是小德,天下的人也感到慶幸;你行不善,即使不大,也可能導致亡國。

357. 存亡禍福,皆在己而已。天災地妖,弗能加也。(卷十 孔子家語)

【白話】國家的存亡禍福,都是由國君自己決定的啊。積德行善,自然界的災害怪異也不能強加給人。

358. 故見祥而為不可,祥必為禍 !(卷四十 賈子)

【白話】所以出現好徵兆卻胡作非為,卲祥反而會變成災禍!

359. 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弗可逭。(卷二 尚書)

【白話】自然的災害還是可以轉變的,只要人棄惡揚善;自身繼續造作罪業,仍不知悔改,災禍就不可能逃脫。

360. 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卷三十四 老子)

【白話】聖人待人孚柔處下,就好像掌握左契,只給與人而不向人索取。有德者待人如卻聖人執左契一樣;無德者待人就如卻執掌賦稅,只向人索取而不給與人。天道毫無偏私,永遠降福給與而不取,完全合於天道的善人。

【補充】古付借貸金錢、糧米等財物,以契作憑證。契分為左右兩半,左契由物主保存,右契由貸者保存。索物還物時,以兩契相合為憑據。「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意謂聖人永遠樂於付出,而對人一無所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