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唾手而得的漢中,為什麼曹操似乎採取了“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放棄策略?

大馬哈魚12


漢中之戰中,曹操大將夏侯淵被殺,曹操年事已高,士氣低落,兵無鬥志,眾人都對能否重新奪回漢中沒有信心。反觀蜀漢劉備這邊,挾斬殺敵方大將夏侯淵之威,士氣高昂,人人都對這場戰爭充滿了信心。他們認為曹操也不是想象中的那麼強大,也不是不可戰勝的,對曹操沒有了恐懼。漢中是益州門戶,“若無漢中,則無蜀矣”,劉備拼了命,也會奪取漢中的。

其二,漢中對於曹操是“雞肋”,而漢中卻是益州門戶,劉備志在必得。

而漢中相對曹操來說,就是一個“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他在鏖戰無果後,於是放棄了漢中,撤回長安。最後,此消彼長之下,劉備在傾盡全國之力後,終於取得了勝利,徹底佔領了漢中。

總結:正是由於上訴兩個原因,漢中對劉備一方的重要性超過曹操,所以實力實力佔優的曹操被劉備一方打敗,最後,漢中歸屬了劉備。曹操年歲也日益增大,進取心小了,徹底放棄了漢中的爭奪。

搶首贊 評論 分享 舉報 收起

一覽眾河小小

2019-11-18

關注

漢中之戰,劉備是卯足勁頭的。因為劉備自稱是漢家劉姓的後代,人家也尊他一句劉皇叔。當年他的老祖宗劉邦就是依靠漢中儲備發家並且奪得天下的。對於劉備來說,拿下漢中意義重大。

關於劉備和曹操的漢中之戰,有效的史料記載比較少,我們只能通過前後兩家的情況對比來看待這場戰役。關於劉備能夠取勝的原因,我認為最主要的一個就是劉備的決心比曹操要大,而且他也沒有什麼退路。

在劉備看來,漢中是至關重要的地方。本來三國時期,勢力最弱小的就是劉備,在漢中之戰之前,劉備跟以前相好的東吳已經發生矛盾了。起因就是劉備借了荊州不還,如果只是單純的借荊州,孫權可能還不會太在意,畢竟兩家是聯盟關係。但是劉備借了荊州以後不斷的攻城略地,地盤越來越大,後來還拿下了益州。孫權這就不樂意了,劉備可以存在,但是必須要在自己之下,不能反過來壓著自己啊。於是孫權就想把荊州要回去,但是借地這事,就跟今天借錢一樣,借錢容易要債難啊。劉備那種人,他怎麼可能會還,而且還派一向瞧不起孫權的關羽鎮守荊州。後來孫權不幹了,直接就派兵打過去了。

劉備清楚自己的處境,於是又趕緊跟孫權議和,說要平分荊州,將長沙、桂陽兩郡還給孫權,這才作罷。

劉備急於跟孫權求和,實際上也是為了保住益州,迎接漢中之戰。那時候曹操對漢中之戰也是十分重視,他調集了大量兵馬,因為一旦劉備拿下漢中,對北方的曹操威脅也是很大的。這個時候就要看兩方的決心到底有多大了。

對劉備來說他有一個劣勢,那就是兵力不足,在兵力上劉備無法跟曹操軍隊匹敵。但是他也有兩個優勢,一個是劉備的將領儲備更強一些,張飛、馬超、趙雲、黃忠等,這些將領的含金量很高。另一個就是劉備的軍隊比曹軍更加適應山地作戰。漢中這個地方百分之九十都是山地丘陵,這對曹操軍隊中大部分都是北方平原的士兵來說是個不小的挑戰。而劉備這一方就不一樣了,他們南方士兵本來就比較適應山地站。綜合比較下來,劉備的優勢反而還大一點,再加上他的決心更大,最後就算是勉強贏了。

劉備佔據漢中以後,馬上稱王漢中,看來是挺威風的。但是馬上就來事了,由於曹操失去漢中,畏懼關羽北伐,他開始跟孫權聯合,而孫權早就對劉備不爽,欣然同意。就這樣,關羽敗走麥城,後來被孫權所殺。

而關羽的死導致劉備跟孫權徹底鬧翻,再無緩和餘地。劉備先是在曹丕稱帝以後自己也稱帝,然後執意要攻打東吳,連諸葛亮勸他都沒用。而張飛由於急著給關羽報仇,又被屬下殺害了。至此,蜀漢衰敗的腳步是誰也拉不回來了。

所以,佔據漢中這事,對劉邦有用,對劉備沒用。



成功始於勤奮9


都別搶,我來答。

漢中對於曹操來說可不是什麼“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漢中之於曹操來說,還是擁有相當不錯的戰略作用,首先就是曹操佔據漢中以後,可以隨時南下攻打巴蜀。而漢中不管是對於曹操還是劉備來說,都像是一把劍一樣,對曹操來說,它是一把隨時可以斬向劉備的利劍,對於劉備來說,那是一把隨時對準自己的利劍。

張魯投降曹操以後,將漢中納為己有,結果把剛剛征服蜀地的劉備的臣僚嚇得驚慌失措。

魏武后克平張魯,蜀中一日數十驚,劉備雖斬之不能止——《三國志·賈詡傳》

劉備明白漢中的重要性,所以積極組織軍隊北上抗曹,這場戰爭打了兩年,有兩個關鍵因素導致曹操只能退出漢中。

  • 漢水之戰的失利改變戰場局勢

曹操和劉備前期爭奪漢中的時候是僵持狀態,即便曹軍大將夏侯淵被斬殺,但除了對曹軍的士氣有所影響之外,曹軍在漢中的領土並沒有丟失。但夏侯淵的死讓曹操感受到了一點危機,所以親自帶兵前往漢中,駐紮在陽平關準備抵禦劉備。

而當時劉備的處境也很難,戰爭持續的越久,物資消耗就越大,當時劉備陣營已經發展到“男子當戰,女子當運”的地步,可見劉備的處境也不樂觀。

漢中則益州咽喉,存亡之機會,若無漢中則無蜀矣,此家門之禍也。方今之事,男子當戰,女子當運,發兵何疑?——《三國志·楊洪傳》

局勢在漢水之戰中得到扭轉,當時曹操帶來大量的糧草準備和劉備打持久戰,試圖消耗劉備的力量,這個消息被黃忠探知後,他和趙雲一合計,決計偷襲曹操的糧倉。這個計劃十分成功,雖然黃忠和趙雲一度陷入險境,但是憑藉出色的指揮能力,趙雲和黃忠扭轉了戰局。

後來劉備得知取勝的消息後,親臨戰場觀摩,隨後讚歎趙雲渾身是膽,說明趙雲兩人發動的漢水之戰確實有很大的風險,但回報卻甚為豐厚。

先主明旦自來至雲營圍視昨戰處,曰:“子龍一身都是膽也。”作樂飲宴至暝,軍中號云為虎威將軍——《三國志·趙雲傳》

而曹軍方面不僅損失了大量的糧草,還損失了大量的士兵,如此一來,曹操就失去了和劉備打持久戰的可能性,在漢中面臨著很不好的形勢。

  • 大後方叛亂不斷,關羽和孫權虎視眈眈

還有一個促使曹操退兵的重要原因就是大後方出了問題,首先是北方的烏桓聯合鮮卑一起反叛,抽不出身來的曹操只能命令曹彰帶兵北上平叛。

後代郡烏丸反,比能復助為寇害,太祖以鄢陵侯彰為驍騎將軍,北征,大破之——《三國志·曹操傳》

曹彰平定北方叛亂以後,曹操又命令前來漢中支援。但是漢水之戰的失利讓曹操看到自己的劣勢,其次就是盤踞在荊州的關羽和對合肥虎視眈眈的孫權也讓曹操十分擔心,害怕自己久陷在漢中,從而讓關羽和孫權得以進攻他的大本營。

在這樣的情況下,曹操為了大局不得不選擇放棄漢中,當曹彰馬不停蹄趕到長安的時候,曹操已經退出漢中,宣佈放棄漢中這個地方。根據曹操的判斷,果不其然,他剛剛退出漢中,孫權帶領十萬軍隊親自攻打合肥,在張遼的拼死抵抗之下,孫權才無果而終。

隨後不久,關羽又發動了襄樊之戰,曹軍面臨著很大的壓力,曹操派出于禁援救,但被關羽擊敗。當時關羽形勢一片大好,嚇的曹操差點遷都。

綜上所述,可見曹操當時在爭奪漢中的後期,實際上自己面臨著不小的壓力,讓他無法集中精力和軍隊和劉備爭奪漢中。在這樣一種情況下,他只能選擇放棄漢中,以保全自己的大局,否則要是拖到孫權發動合肥之戰,關羽又發動襄樊之戰的時候。

曹操將會面臨三面作戰的艱難處境,到那時候曹操丟失的不僅是漢中,很有可能是自己多年以來打拼的地盤,所以他不得不放棄漢中。並不是因為漢中不重要,而是他的處境不好,只能選擇放棄。


圍爐談史


首先,曹操得漢中並沒有唾手而得。曹操平定關中後,兵鋒直指漢中,親率大軍進攻漢中,經過半年鏖戰,終於迫降張魯,將漢中收入囊。

魯自在漢川垂三十年,聞曹操徵之,至陽平,欲舉漢中降。其弟衛不聽,率眾數萬,拒關固守。操破衛,斬之。魯聞陽平已陷,將稽顙歸降。—《後漢書》

《三國志》記載:“既至漢中,山峻難登,軍食頗乏。太祖曰:‘此妖妄之國耳,何能為有無?吾軍少食,不如速還。’”

可以看出,漢中的險惡地形讓曹操都打起退堂鼓,佔領漢中後,面對劉曄,司馬懿等人提出可乘勝直下益州的計策後,曹操說了“人苦無足,既得隴右,復欲得蜀”的話,說明此時的曹操也是心身俱疲。

而“漢中者,雞肋也,食之無味,棄之可惜。”這是曹操同劉備在漢中之戰,對峙長達兩年之久後發出的感慨。

漢中之戰,劉備方參戰將領主要有張飛、馬超、趙雲、黃忠、法正、黃權等,曹操方參戰將領主要有夏侯淵、曹休、曹真、曹洪、張郃、徐晃、郭淮等。雙方可謂精銳盡出。戰爭初期,是劉備方面接連失敗,而隨著夏侯淵被斬,形勢開始明朗,而當曹操親率大軍趕到時,劉備佔據要地,堅守不出,之後的漢水之戰更是被趙雲用計擊破,此時的曹操對漢中產生了雞肋的想法,於是在撤出漢中人口,無奈退兵。

食之無味可以理解為漢中之地,山高路遠,對已經統一北方的曹操來說確實不是重點經營區域,棄之可惜是漢中對蜀漢非常重要,是其對外拓展的門戶,曹操不甘心便宜劉備。



漢中之戰是漢末三國時期,劉備與曹操爭奪漢中的戰爭。此戰由劉備從建安二十二年(217年)發起,至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五月結束,戰爭持續近兩年之久。在漢中之戰中,曹操和劉備兩方都是名將雲集。就劉備來說,參戰將領主要有張飛、馬超、趙雲、黃忠、法正、黃權等。就曹操來說,參戰將領主要有夏侯淵、曹休、曹真、曹洪、張郃、徐晃、郭淮等。對於漢中之戰來說,是以曹操放棄漢中,也即劉備佔領漢中之地為終結。值得注意的是,曹操雖然在漢中之戰吃到敗仗,不過整體兵力上依然遠超劉備,所以其為什麼要主動放棄漢中呢?

  一

  首先,在漢中之戰中,劉備和曹操雙方的兵力差距十分明顯。就劉備來說,因為剛剛奪取了益州之地,還沒有完全消化和整合,至於荊州的關羽,因為東吳和孫權的壓力,也無法過多支援益州。由此,在漢中之戰中,劉備的兵力不過數萬人。與此相對應的是,佔據北方中原地區的曹操,則在漢中之戰中總共投入了10多萬的兵馬。由此,在兵力上,曹操是佔據非常明顯的優勢。不過,公元219年,曹操卻選擇主動從漢中之地撤退,而且將該地區的百姓遷走,也即曹操主動放棄了漢中的爭奪。

  二

  眾所周知,漢中是益州的咽喉。就蜀漢來說,一旦失去了漢中這一屏障,無疑是將自己的腹地暴露在敵人的打擊之下了。所以,就曹操來說,只要能長期控制住漢中之地,無疑會給劉備帶來非常大的壓力,也即擁有了徹底消滅劉備勢力的重要基礎。對此,在很多人看來,曹操之所以主動放棄漢中,是因為在和劉備的較量中吃了敗仗。誠然,在這場影響三國曆史進程的大戰中,曹操方陣亡夏侯淵、趙顒等,所以從陣亡將領來看,曹操的損失確實比較大。不過,這並不是曹操撤退的主要原因。

  三

  在漢中之戰中,劉備一方的損失也比較大。根據《三國志》等史料的記載,劉備一方也陣亡了吳蘭、雷銅、任夔等將領。更為關鍵的是,劉備一方的前線兵力不足,已經到了男子當戰、女子來運送糧草的地步了,可見戰爭過程中,劉備一方的局勢也不是很樂觀。由此,如果曹操繼續和劉備對峙下去的話,後者也可能突然崩潰的。對此,在筆者看來,雖然兵力佔據優勢,而且劉備也是強弩之末了,不過,曹操因為以下兩個原因,所以選擇了撤軍。一方面,荊州關羽和東吳孫權的虎視眈眈,讓曹操無法和劉備長期對峙。

  四

  最後,根據《三國志》等史料的記載,公元219年,荊州關羽發動了針對曹操的襄樊之戰。至於東吳孫權,同樣對曹操的疆域虎視眈眈,如果曹操將主力長期放在漢中之地的話,很可能會遭到關羽和孫權的同時進攻。另一方面,在漢中和劉備交戰的時候,曹軍的糧草主要是從關中地區運送過來的。雖然關中和漢中之間的距離不是太遠,但是,因為中間隔著秦嶺等山地,促使曹操大軍在糧草運送上同樣比較困難。由此,秦嶺等山地的阻隔,讓曹操堅持下去的投入也是越來越大。為此,對於果斷的曹操,選擇在公元219年主動放棄漢中之地,而劉備因此奪得漢中,為蜀漢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