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糖尿病後易傷腎,晨起小便後多看一眼,可及早發現問題

最近由於疫情,糖友陸阿姨一直待在家中,無意中發現自己經常腳腫,有時早上起來眼瞼也腫得厲害,見情況不妙,陸阿姨在疫情好轉後立即就醫檢查,結果診斷為糖尿病腎病中晚期,再不干預就會出現腎衰竭。

廣東省中醫院芳村分院內分泌科主任劉振杰表示,糖尿病腎病是常見的併發症之一,其發展的最終結果是腎衰竭,在導致腎衰竭的常見疾病中,糖尿病腎病佔據了第一。不僅如此,若糖友合併有腎病,還會更容易誘發其他問題,如增加中風等危險。因此,糖友預防糖尿病腎病是一個非常需要重視的事情。

患糖尿病後易傷腎,晨起小便後多看一眼,可及早發現問題


微血管“泡糖水”,腎臟易受損

劉振杰介紹,糖尿病腎病的發生與血糖控制不佳有關,糖尿病最容易損傷的是微血管,因為血糖升高,微血管就如浸泡在糖水裡,時間長了就會出問題,而腎臟裡面微血管多,尤其是腎小球,因而血糖高腎臟更易受損。

此外,糖尿病腎病與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是“孿生兄弟”,往往會同時發病,因為二者都是微血管疾病。“如果眼底有視網膜病變,往往會合並腎病。因此,糖友出現視力問題時,最好也要檢查一下腎臟的健康。”劉振杰稱。

患糖尿病後易傷腎,晨起小便後多看一眼,可及早發現問題


泡泡尿、夜尿增多是早期信號

糖尿病腎病起病隱匿,到了出現水腫已經發展到中晚期了。那麼糖友該如何早期發現端倪呢?對此,劉振杰表示,糖尿病腎病早期症狀不明顯,但也不是無跡可尋,老年人日常可以養成如廁後看一眼的習慣,尤其是早起如廁後,觀察下尿液的顏色和性狀。

“若發生了糖尿病腎病,早期的症狀往往會體現在尿液中,如尿液中有泡泡,這些泡泡是漏出來的白蛋白,尤其是早起的第一泡尿,經過了晚上的沉積更易發現問題。早起的尿液除了有泡沫外,還會偏白色,尿液渾濁。”劉振杰解釋,腎臟出問題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個是腎小球出問題,腎小球是過濾蛋白的地方,若有問題就會漏出蛋白,因此尿液會有泡泡;

另一個是腎小管,這裡是濃縮尿液的地方,如果腎小管出現問題了,濃縮功能會變差,就會有夜尿增多的情況。中醫角度而言,腎小管出問題會是腎虛了,患者常伴有夜尿增多、怕冷、腰痠、疲勞的症狀。

護腎血糖要達標,用藥要謹慎

糖尿病腎病高發,糖友該如何護腎呢?對此,劉振杰給出以下建議。

血糖要達標。血糖控制得越嚴格,發生糖腎的可能就會越小。除了血糖外,血壓也要控制在理想的範圍內,因為高血壓也是引起腎損害的“殺手”,而高血脂也有一定影響,也要積極控制。

合理膳食,適當補充精蛋白。有糖腎的患者,出現蛋白尿時,要減輕蛋白的攝入,每天蛋白量不宜多,一天不要吃超過50克蛋白。補充蛋白要以精蛋白為主,如瘦肉、雞肉、魚肉等。

鹽攝入量限制在5克/天。鹽攝入量要嚴格控制,同時禁食醃製食品。


患糖尿病後易傷腎,晨起小便後多看一眼,可及早發現問題


慎用非甾體止痛藥。如果有關節疼痛的患者,服用非甾體類的止痛藥要注意劑量,因為這類止痛藥使用不當會傷腎。其次,一些解熱鎮痛類的退燒止痛藥也會傷腎,要謹慎使用。

補脾腎,減輕“糖腎”負擔

中醫認為,糖尿病腎病是因為病程長導致脾虛、腎虛,脾腎虧虛後對水的代謝能力差。因此,糖尿病患者要補脾腎,可以吃些附桂地黃丸等中成藥。平時可以用些溫補的藥材煲湯飲用,如北芪、杜仲、牛膝、黃芪等。

除了補脾腎外,還要注意活血化瘀,可以在膳食中添加一些活血的藥材,如牛膝、田七等。

此外,糖友可按摩脾經的足三里,或腎經的湧泉穴,也可用艾灸關元穴。

溫馨提醒:半年做一次尿常規檢查

因為糖尿病腎病早期往往比較隱匿,糖友要及時發現病情,最好能定期做檢查。劉振杰提醒,建議糖友每半年檢查一次尿常規,可以做尿白蛋白定量檢查。其次,要抽血檢查血液中肌酐水平來評估腎功能。此外,還要做一個眼底檢查,看是否有視網膜病變,及時發現微血管病變的問題。



通訊員/宋莉萍

圖/來源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