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糾正孩子並改掉其逆反心理?

德州水上泉城


1.多站在孩子的立場上想問題,儘可能的感受孩子體會到的情感,這樣他會覺得自己受到了尊重。

2.可以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去告知孩子,這在某些方面是可以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的,讓孩子覺得父母是像和朋友一樣和自己相處。

3.面對叛逆期的小朋友,首先家長是不能採用極端的方式去處理和應對的,責罵和打人的行為是不能出現的,不然會給孩子留下更深刻的陰影。

4.可以適當轉移小朋友的注意力,帶著他們去和其他小朋友玩一玩,或者是出去散散心、旅旅遊都是可以的。


我們約定青春


我家女兒一歲半了,一歲三個月到兩歲也是一個可愛又難纏的階段,寶寶不再如1歲前那般乖巧,有了自己的小脾氣。得不到滿足時會大聲尖叫,你不讓她幹什麼,她偏要做。我知道這是因為孩子有了自我意識。所以,面對女兒的變化,我的心裡並不慌亂。我只是一直在思考著,怎樣做對女兒的成長更有益。

曾讀過《父母必讀》雜誌的一篇文章,深受啟發。孩子得不到滿足尖叫時,她發現自己可以表達自己的意願,從而感受的自我的力量,她會很享受自己說話所產生的影響,比如讓媽媽生氣。“對著幹”的現象是孩子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的一個階段,如果父母生氣地教訓孩子,反而會更加深孩子對這件事的印象,從而學會如何掌控父母的情緒,情緒是互相影響的,儘可能地和孩子愉快相處,少用一些否定詞,少展現一些消極的情緒,孩子也會比較愉悅,反而更能聽從父母的建議。

其實“逆反”並不可怕,相反有著特別的意義,說明寶寶的自我意識開始萌芽,她想主宰自己的慾望,從這個意義上講,“逆反”是寶貝走向獨立的徵兆,是寶貝成長的第一步。既然這是寶貝成長過程中必然的發展階段,我們不妨坦然接受,不要輕易生氣,從容面對。

面對寶寶的“逆反”“壞脾氣”“對著幹”,我的辦法是這個樣的:

1. 只要不危害環境,不影響他人,不傷害自己,儘量去順應孩子的需求,給寶貝自主的權利。

比如,孩子翻抽屜時,我會陪她一起翻;孩子玩水時,我會陪孩子一起享受玩水的樂趣;孩子想幫大人掃地、拖地、刷馬桶時,我都會滿足孩子,還單獨給她買了一個較長的馬桶刷。這些看似會給大人帶來麻煩的行為,正是寶寶在每一個階段的興趣點,也就是敏感期,家長給孩子提供條件,讓孩子自由的成長。這樣做,就避免了寶寶的“逆反”“壞脾氣”和“對著幹”,既有利於寶寶的行為、認知發展,也使得大人和孩子的相處更輕鬆。一句話說的好“ 現在你去適應寶貝,滿足她,將來她才能順利地適應你,滿足你。

2.適時地轉移注意力。拿一個新鮮有趣的東西吸引他或者是轉移環境。

3. 用簡單直接的語言和孩子溝通,言傳身教,引導孩子應該怎樣做。

當孩子的行為危害環境,影響他人,或者會傷害的自己的時候,家長就需要干預了。比如,在街上亂扔垃圾、傷害小動物;休息時間,挪動桌椅吵到樓下;玩藥膏、接線板等危險行為。這些時候,可以用到2、3點的辦法。比如孩子亂扔垃圾,攀花折枝,只要家長正確引導教育,以身作則就很容易改正孩子的壞習慣;孩子沒有深淺,傷害到了小動物,家長可以告訴他“我們要愛惜小動物,輕輕地摸”,孩子就會學著大人的樣子輕輕地摸摸;如果孩子想玩危險物品,首先應該嚴肅地告訴孩子絕對不可以,如果孩子因為得不到滿足而叫喊、哭泣,可以轉移孩子的注意力或者轉移環境,等孩子停止叫喊、哭鬧後再平靜而堅決地告訴孩子不可以,用孩子理解的語言講明道理。其實孩子並沒有想象的那麼執拗,相反,他們的適應力很強,容易去遵守生活中的一些規律和規則。

4. 讓寶貝有理解、選擇的餘地。

比如,不想讓孩子看學習機了,不要馬上關掉,可以告訴她“看時間長了眼睛會痛,再過一會媽媽就關掉啦”讓孩子有心理準備的時間,其實孩子很在意父母的情緒,凡事要平靜對待,給孩子商量和選擇的餘地。

5.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要尊重和理解孩子,不能少了愛的流動。

這一點我最近深有體會,一歲半的女兒需要大人的足夠理解和尊重,即便是你不能滿足她,但是你要理解她,給予共情,孩子大哭,往往是覺得大人沒有尊重她,她的年紀還不會用語言表達,所以只能用哭來抗議。舉個例子,有一天,她在爬毯上尿了一泡尿,我讓她拿布來擦,孩子自己去衛生間拿了擦尿布,自己蹲下擦,我覺得她擦不乾淨,拿過來重新擦,女兒馬上哇地哭了,很委屈的樣子,她可能覺得我沒有尊重她的勞動成功,干涉了她的行為,實際上,她想獨立完成這件事。既然已經發生了,我只能給予孩子共情,我說“你不想讓媽媽幫忙是不是”,她委屈哭著說“嗯”,我說“那下次媽媽不再幫忙了好不好,媽媽愛你,過來,讓媽媽抱抱”,我伸開雙臂,女兒靠近了我,我抱住她,孩子不哭了,微笑了。

這也是最常見的逆反表現,孩子不明著對抗,這證明孩子還是有忌諱的,這時候家長可以進行最有效的談心開導孩子,讓孩子從新端正認識,給孩子講清道理,明白事理。同時注意灌輸正確的行為和道德。有助於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噢特慢的媽媽


孩子的成長是遵循規律的,2週歲左右是人生的第一個叛逆期,比起青春期的叛逆第一次的叛逆期更為重要,家長首先理解是每個孩子都要經歷的必須經歷的成長過程,孩子會和家長唱反調,越是強制性的管束叛逆心理越大,家長要把控好自己的情緒,耐心的疏導,陪伴孩子。不要限制的過多在安全的環境中儘可能的讓孩子自己探索滿足孩子,等再大一點認知能力提升了,家長多傾聽孩子的內心,尊重孩子,親子關係提升了,也會得到緩解。


彩紅育兒


好孩子是教出來的,不是兇出來的

在最近播出的《老師,請回答》節目中,七歲的小男孩哭訴:

媽媽經常叫我“二百五”。[大哭]

小男孩成績不好,經常在寫作業的時候被媽媽兇。

寫作業的時間太長,媽媽就經常訓斥他,脾氣上來了之後,還會說一些令他很傷心的話。

小男孩告訴工作人員:“我會很努力,希望媽媽多給我機會,不要再罵我了!”

小男孩一邊說,一邊哭,彷彿把壓抑了很久的情緒都釋放了出來。

看得出,小男孩是真的傷心了 。

他的媽媽這樣說:“我只是有時候沒有控制住,沒想到讓孩子這麼傷心。”

是啊!很多父母都沒有想到,自己正在一點一點地傷害孩子。

我們隨口說出的話,隨意爆發的脾氣,卻給孩子帶來不可逆轉的傷害。

盧梭說:

世界上最無用的三種教育方式是:發脾氣,講道理,刻意感動。

深以為然。

父母對孩子越兇,越會讓孩子感覺到害怕,這是最無用的一種教育方式。

一、多少父母在以“愛”之名傷害孩子

“一言不合就開吼,罵完就後悔”這是很多父母的常態,也成了很多家庭教育的惡性循環。

有的父母覺得,孩子不聽話,吼兩聲就可以了,但是這樣的教育方式卻存在很多弊端。

密歇根大學的一位博士研究發現:

情緒受損和身體疼痛在人體大腦反應極為相似。

如果一個人傷心到“心碎”,那麼他的神經系統可能真的感受到“心碎”級別的疼痛。

每一次,父母肆無忌憚地吼孩子,都會讓孩子內心感受到恐懼和害怕,這種感覺會伴隨著孩子成長。

二、好孩子是教出來的,不是兇出來的

知乎上有一個熱門的提問:你見過哪些父母驚豔到你的教育方式?

下方五千多條的回答,每一個人都在講自己的故事。

網友@皮耶霍 分享了自己的故事:

父母從十歲以後,就沒有打罵過他,因為要保護他的自尊心。

取而代之的是他每一次犯了錯誤,就要寫檢討。

十歲的他,被父母要求寫800字的檢討,寫不完不能出去,寫的不好還必須要重寫。

不僅如此,每次寫完之後,爸爸都要給他改錯別字,還會和他討論檢討書中的錯誤。

那時候的他為了不重寫,每一次都會總結經驗,以便下一次寫的時候更好脫身。

沒想到,父母這樣的教育方式竟然將他培養成了一個文學奇才。

隨著父母的檢討書字數不斷增加,他的寫作水平也不斷提升。

到了大學,已經獲得了人生中的不少文學大獎,也成了學校的風雲人物。

真正高情商的父母,一定是在孩子的錯誤中尋找到真正教育孩子的一種方式。

只要是孩子,都會犯錯。

有些父母認為,孩子犯錯兇他一頓就好了。

但其實,那些被父母吼罵的孩子,除了會對父母產生恐懼以外,並沒有任何改變。

還會因為父母的過度譴責,感受到親情的淡漠。

孩子的教育,拼的是父母的格局。

格局小的父母,才會用兇狠吼罵的方式教育孩子。

真正高智商的父母都懂得好孩子是教出來的,不是兇出來的。

三、真正愛的教育,需要剋制

真正的教育,不在於“兇孩子”而在於“教孩子”。

吼叫是一種放肆,但愛的教育需要剋制。

真正有遠見的父母,一定懂得這樣“教”孩子。

1、放低聲音

一位大學教授曾指出:“責備孩子的聲音越小,孩子聽得就越認真,教育效果也就越好。”

有時候,我們扯開嗓子大聲兇孩子,還不如在教育孩子面前,將聲音放低,冷靜下來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位叫芭芭拉的媽媽,她實在不知道,該怎樣放低聲音,不吼不叫地教育孩子,於是她去諮詢了育兒師。

育兒師給了她一個建議:

“讓她在孩子犯錯誤的時候,不要著急吼孩子。”

先把吼孩子的話做一個加工,用平和的語氣說出來:“不,停下來,不要這樣做。”

就是這樣一個小小的訓練,孩子從原來的不願意理她,變成瞪大眼睛和她說話;從前對她大吼大叫,變得與她低聲開始交流。

父母放低聲音,孩子才不會出現逆反心理,與此同時,孩子就能明白自己所犯的錯誤,獲得一次又一次成長的機會。

真正的教育應該是“放低聲音,走進孩子心裡去。”

2、多看看孩子的優點

曾有一項關於“父母如何對待孩子在學校的表現”的調查,發現美國家長對孩子的評價都比較好,而中國父母往往看到的是孩子不好的方面,父母常常喜歡放大孩子的不足。

如果我們能換一個角度,忽略孩子的不足,而多看看孩子的優點,我們會發現孩子便會朝著我們期待的方向發展。

一位育兒專家講過一個故事:

兒子三歲時,嘗試自己扣衣服,結果衣服歪歪扭扭,但他期待媽媽的表揚。

這時候,她沒有批評孩子,而是這樣說“寶寶真棒,最後一顆釦子特別好,我們試著往上扣,看會發生什麼。”

最後,在媽媽的幫助下,孩子把所的扣子都扣好了 還學會了穿衣服。

我們不要總是抓著孩子的錯誤,而要多看看孩子做的好的地方,給孩子一點鼓勵,給他發現孩子真的會越來越優秀。

3、就事論事,讓孩子為行為後果負責

很多父母吼孩子,是為了讓他長記性。

但是拉高分貝的教育,是最無用的,因為沒有說到點上。

《小孩不笨》裡有一段話:

“大人常常以為和我們說很多話就是溝通了,其實他們是在自己講,自己爽了。”

其實,在孩子犯錯之後,我們不要翻舊賬。

而是將孩子所犯的錯誤,拎清告訴孩子事情的嚴重性,並讓孩子承擔相應的後果,這些比任何吼叫的方式效果好很多。

以前,我也經常吼孩子,那時候孩子根本不會聽。

後來,不再對他大吼大叫。

每次回家,看見兒子把玩具扔得滿屋子都是,我會很有耐心地告訴兒子:

“玩具是用來玩的,不能亂扔,每次玩了以後要放回玩具筐。”

每一次我讓他把玩具都歸位,他都能聽話照做。

時間長了,孩子也養成了愛收拾的好習慣。

告訴孩子,你犯了錯誤,要自己承擔責任;而不是一邊吼,一邊幫孩子解決問題。

真正有遠見的父母,一定不會是情緒的產物,他們會懂得教育孩子的真正意義在於,輕輕地和孩子好好說。

有一句話這樣說:“如春風解凍,如和氣消冰,才是家庭的典範。”

與孩子說話,便要這樣讓孩子感受如沐春風,化解大地的凍土;

像這春日裡的陽光,給孩子最溫暖的愛,讓彼此之間擁有心靈的交印。

一句怒吼,可能讓彼此之間的關係越來越遠;

但一聲鼓勵,就能打開孩子成功的大門。





零基礎教育


如何糾正孩子的逆反心理

--------------------------------------------------------------------------------

首先我自己有兩個孩子,這也是我非常關注的問題!

當孩子長到一定階段,就會有一些逆反心理學表現叫他向東偏要向西,叫他不干他非要幹。孩子叛逆行為的形成,非一進一夕,其形成的可能原因有:家長與孩子相處的相互作用。家長必須注意自己與孩子的溝通方式。在很多時候,孩子不一定是叛逆的,可能孩子說了一句話,母親覺得不滿意,就大聲罵他,孩子受到刺激,也就大聲對抗,或以沉默抗議,或以反叛行為抗議。久之,就會逐漸形成與父母之間一種相處的相互作用;孩子心理不滿,但不說出來,便以行為來表示自己的不滿;對孩子的錯誤,有些父母以為孩子還小,不懂事,而不加以糾正,使孩子養成習慣;父母常以專制的方法管教孩子,以命令的語氣說話,要孩子順從一切。個性較溫和的孩子會順服父母的權威。而個性較剛強的孩子,則會反彈。結果便形成叛逆行為了;親子關係界限模糊;父母感情不和,時常爭執,孩子討厭,在覺得無助時,便以逃避,或以叛逆的行為來表現自己的不滿;孩子的反抗受到其朋友的稱讚;有時叛逆行為,是和年齡有關的,是孩子成長階段的必經過程,到了某個階段這種叛逆行為將自動消失,等等。

  父母若發現孩子有逆反心態,可採用以下方法來化解:

第一,觀察溝通。就是觀察孩子與自己的溝通方式。在很多時候,父母必須超脫自己的角色,從第三者的角度觀察孩子叛逆的問題。並以不同的角度對待孩子,做有限度的遷就。

  第二,保持冷靜。急躁的父母,應該提醒自己,保持冷靜,並等待孩子冷靜後,再進行溝通。

  第三,尋求意見。管教孩子,有時應該尋求別人的意見,讓自己的思想更開闊。

  第四,開放自我。父母眼見孩子的興趣會影響功課時,不要立即禁止,最好能度著瞭解情況。如陪孩子去電子遊戲中心,和孩子討論他們的偶像,從旁提醒什麼是應該學的,什麼是不應該學的。只有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才能相處得更融洽。當父母與孩子相處融洽了,孩子就不需要反叛了。

  第五,不斷試驗。父母管教孩子,要時常改變方式,孩子小時,一般只聽父母講,孩子聽。上了中學後,就應嘗試雙向溝通,也聽聽孩子的建議。一旦發現某一種方法行不通,就應隨時改變方法,不斷試驗,直至發現有效的方法。

  第六,實踐體驗。就是通過實踐,進行體驗,以化解孩子的逆反心理。如有你子倆散步,兒子看了西瓜一定要買,父親說離家太遠,提回去太累了,不買。兒子不高興:“我喜歡吃

的西瓜你不買,你喜歡我學習好,我也不好好學。”父親一想,對獨生子說:“買瓜可以,你要負責提回家。”獨生子同意了,累得滿頭大汗才把西瓜抱回家,使兒子感觸很深:“吃個西瓜也真不容易啊。”

  第七,將心比心。父母要與孩子將心比心,相互間的關係就會融洽,孩子也就沒有逆反心理了。

  第八,分析說明。父母要仔細分析孩子形成逆反心理的具體原因,並進行充分的說明,這樣,孩子的逆反心理就會逐漸消失。

  總之,為了從根本上來化解孩子的逆反心理,父母必須做好與孩子的溝通。

其一,父母必須很具體地說出不滿意孩子的某種行為;

其二,父母應說出自己不滿意的心情;

其三,父母不要作無謂批語和推測;

其四,用提心的語氣帶出,孩子才能感受到父母的出發點是關心自己;

其五,以問題的方式,啟發孩子思考,是引導而非教導;

其六,父母要威嚴地做出要求,一定要注意語氣,並說明理由。




大美不二


怎樣糾正並改掉孩子得逆反心理?


不,我偏不!”還想糾正孩子的逆反心理?犧牲的可不只是親子關係


孩子的成長一般會經歷2個叛逆期,幼兒階段2-4歲,另一次是青春期。

這兩次叛逆期的共同點: 強烈的自我意識的發展

2歲後,孩子會慢慢有“不乖”“不聽話”“固執”的表現,這是正常的心理表現,是由於孩子的自我意識發展造成的必經階段。

所謂自我意識是個體對自己所作所為的看法和態度,比如“我覺得我辦事認真”“我認為我有能力完成這個任務”

孩子自我意識的發展:

1歲前:孩子幾個月的時候不知道身體的各個部分是屬於自己的,我們看到7-8個月的孩子咬自己的腳丫子,甚至會把自己咬疼,而哭起來,就是這個原因,孩子慢慢才能知道手腳是自己身體的一部分。

1-2歲:孩子認識了自己的身體部分,但不能區分自己的身體器官和別人的身體器官,比如問她的眼睛在哪裡,她會指著媽媽的眼睛,照鏡子的時候也會把鏡子裡的自己當做別人。

2-3歲:這階段漸漸把自己的身體和自己的名字聯繫起來,當孩子學會用“我”來稱呼自己的時候,是自我意識萌芽的標誌。

3-4歲:意識到“應該”和“願意”的區別

4歲以後:逐漸知道怎樣注意、觀察、記憶等。

許多研究表明:具有積極的自我意識的兒童標表現得自尊、自信、進取、有責任感,反之則自卑、依賴、害怕競爭,甚至有逆反行為。

如何糾正孩子並改掉其逆反心理?

理解了孩子心理發展的特點,那麼希望家長明白,這是孩子的生長規律,違背規律做事是徒勞的,不要因為面對“逆反”自己束手無策,試圖去壓制孩子的逆反,會更加傷害孩子的自尊,會破壞親密的親子關係。

家長想要表達的所謂“糾正孩子的逆反心理”,其實是讓孩子學會放棄“自我中心”,能夠站在別人的角度思考問題,關心理解他人,學會自我控制,理解規則並遵守規則。就要從孩子的角度出發,接納孩子的“叛逆期”,幫助孩子培養積極的自我意識。

如何培養孩子良好的自我意識?

01:培養孩子自我服務能力和簡單的勞動技能,增強自信心

(翻譯:讓孩子一點家務活,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做好了表揚)

教會孩子簡單的勞動技能,如掃地、拖地、擦桌椅、整理床鋪等,當孩子有點滴進步,都及時給予肯定,孩子在獲得多次成功體驗後,逐漸能正確認識自己,增強自信。

02:創造良好的精神環境

(翻譯:好好和孩子說話,好好說話,好好說話,不要毫無理由地吼叫)

家長的權威會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逐漸變弱的,你會發現,孩子越小越崇拜爸爸媽媽,越大了越質疑爸媽,所以最初給孩子立規矩也好,提要求也好,一定是講得通道理的,而且一定要嚴格執行,但是對孩子的態度是平和的,輕則吼叫,動則打罵,不會有太好的效果。

03:教會孩子自我評價

(翻譯:讓孩子給自己打分)

平時和孩子聊天的時候,都問一些類似於“你覺得你做得怎麼樣”之類的話,引導孩子對自己的行為作出思考和判斷,孩子慢慢會養成習慣,會去思考自己哪些做法是好的,哪些行為不好。

米陽說:孩子的成長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也不全是可愛的瞬間,遇到了“麻煩”是很正常的,放輕鬆,也給孩子多一些空間和時間,父母的焦慮直接影響孩子,影響家庭關係,多瞭解一些專業知識,然後,佛系一點。“讓子彈飛一會兒”


關注兒童心理,解鎖孩子成長的密碼,我是米陽,學前教育講師,歡迎關注我一起交流,如果以上回答對你有幫助,歡迎轉發,幫助更多人。


米陽童學


孩子產生叛逆心理是正常的,叛逆期主要是在孩子15歲左右的時候,這個時期被稱為“青春期”。

處於叛逆期的孩子一般表現有:不聽家長的話、總於家長唱反調,有些是開始注重打扮…

因此家長不能適而其返,因與孩子談心,把孩子當做自己的朋友來談心,而不是以家長跟孩子之間的方式談心,不然只會無功效。家長也可以適當順從一下孩子,可能孩子會覺得沒有意思而漸漸的不那麼叛逆了,所謂凡事都有可能。記住有與孩子談心是以朋友與朋友之間的方式談心,不能總是以家長的身份對孩子要求什麼。


小Y是我


家長你好!

首先我們要從孩子為什麼有逆反心理去入手?原因是什麼?比如是想引起你的注意?比如內心心情不好?

每個孩子在不同的階段都有一定的叛逆心裡,但是不是講孩子有叛逆心理就一定有問題。

糾正和改掉也不是說要用武力和威脅的方式去解決!

俗話說,知己知彼百戰百勝,我們先要走近孩子的內心,去聆聽他內心深處的想法跟需求。站在朋友的角度去看待他說的話!

遇事不要跟孩子發脾氣,發脾氣是本能,控制情緒是本事。相信以家長几十年的豐富閱歷來培養好一個孩子完全沒問題。大家一起加油![呲牙]


果爸講故事


逆反心理是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很容易出現的一種心理問題,當孩子產生這種逆反心理時,聰明的父母是怎樣做的?來看看晉級教育有哪些小妙招吧。

首先,在孩子產生逆反心理的時候,家長一定要及時瞭解孩子是什麼原因產生的逆反心理,這樣才能有針對性地區對待這一情況,如果孩子產生地逆反心理起到了積極地作用,那麼家長應該感到高興,但是如果作用是消極地話,就應該對孩子地進行及時地教育,這樣才能讓孩子更好地發展。

很多逆反心理的產生都是因為家長不講方式,不分場合地批評孩子,這也是很多家長的通病,貶低挖苦孩子會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傷害,為了保護自己的自尊心不受傷害,從而對家長產生對抗,所以想要減少孩子的對立情緒,關鍵點就在於,家長不能濫用批評,批評孩子的時候也要分場景,要多關注孩子的點滴進步,尋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這樣孩子在犯錯的時候也更容易接受家長的批評。

如果孩子進入青春期這一人生的特殊年紀,家庭關係也必須做出相應的調整,改變以往那種由家長決定一切,孩子只是服從的局面,家長需要從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努力與青春期的孩子建立一種平等的關係,以相互理解為基礎,以溝通為保障,從而拉近和孩子的距離。

營造聆聽的氣氛,做孩子的顧問是十分重要的。要達到這個目的,其中一個比較好的方法就是經常抽空陪伴孩子,利用共聚晚餐的方式留心聽孩子講話,讓孩子覺得自己受重視,因此家長,要做孩子的盟友,細心聆聽,協助選擇,而不是插手干預。

孩子有逆逆反心理,家長既不能盲目的訓斥,也不能貶低或者嘲笑,應該耐心地啟發孩子,給他擺事實講道理,這樣才能真正地讓他認識到錯誤。

未來寶寶的漢字學習不要忽視哦~分享一個幼兒識字APP【貓小帥識字】。很多小寶寶都會對電子產品感興趣,我們剛好可以利用這個來教他識字。這個軟件的課程豐富,還有生動形象的圖畫和聲音,更能激起寶寶對學習漢字的興趣。還能共度親子時光!增進親子感情!

更多孕產、育兒的資訊可以關注一下“4399小評菓快樂育兒”


嘻嘻


大家好,我是麥麥,叛逆期的孩子,更需要家長的陪伴,關心,理解,而不是過多的批評。我們家長要學著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孩子的世界我們不懂,不要忘了我們曾經也是孩子,他們身上那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是什麼原因造成的,他們上課不認真聽課,是否沒有嚐到學習的甜頭?他們喜歡玩手機了遊戲,是否家長也是手機控?他們做為家長不要一味的批評,幫他們找出原因再改之。

上週未和孩子一起看潮汕人編導的電影《爸,我一定行的》,看到其中的主角369逃學,被老師抓到,送校務處,不服校長教導,頂撞校長……

覺得以前初中是有一些逃學的學生,到了初三,有少許讀書好的學生也逃學,不過是選擇性逃學,聽他們說是因為不喜歡上某個老師的課,老師上課太囉嗦,然後碰到那位老師的課,就不來上課。

現在學生逃學的事,應該沒有發生了吧。

孩子他爸說“這孩子到了叛逆期了,老師家長的話都聽不進去。”

孩子問“什麼是叛逆期,爸爸您小時候也有叛逆期麼?”

孩子他爸說“有啊。”

孩子表示很不解地說“我怎麼沒有有叛逆期。”[捂臉]

孩子其實也差不多要到了青春叛逆期的年齡了,只是他自己不知,叛逆期現在的學生已經不是用逃學的形式來反抗了吧。

每個人在青春期或多或少都會受到叛逆期的困擾,只是表現不一樣而已。有些能夠順利渡過,完成自我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