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謀的《長城》為什麼在國外的票房高出國內那麼多,這部電影有什麼意義呢?

青屏山客


在國外票房比國內高是因為有馬特達蒙加持,再加上獵奇心理,都想看看東方的東西。至於國內票房不佳主要是口碑不好,口碑又來自於電影質量。張藝謀想拿這部奇怪的電影打入奧斯卡,簡直是老糊塗了。


電影如夢


我看過《長城》,一部中國人打怪的電影。帶著魔幻和異獸相結合的不倫不類,既不驚心動魄,也不驚險曲折。

說難聽一點,這是一部迎合西方觀眾口味的馬屁電影。無論是其中的情節設計還是電影風格,除了穿了一身中國的古裝戰衣,其餘的都是西方魔獸電影風格。

講故事的方式也不是我們能夠習慣的,典型的好萊塢方式。但是,又不具有好萊塢的宏大場面和驚險故事。

所以估計很多中國觀眾都跟我一樣,看著不對胃口,看了一次不想再看第二次,口碑不好,自然票房就差了。

在外國票房好的原因正如我前面所說的,老外肯定很新奇穿著中國古裝戰袍的東方美女統帥打怪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

一種披著東方神秘元素外衣的好萊塢魔獸風格的電影確實令人好奇。不管好不好看,就憑人類的這份好奇,口碑相傳,也還是有人原因買張電影票去嘗試一下的。

於是就有了內外有別的這種票房差距。


謝金澎


你好,我是青屏山客阿成,很榮幸可以回答您的問題,以下是我個人的一些見解,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1、製作電影的初衷

《長城》是張藝謀導演與好萊塢牽手製作的大規模的合拍片,這部電影不僅僅是中美合作拍攝了一部大製作電影那麼簡單。

從工業化的角度來說,通過集合好萊塢等優勢資源完成這部商業片力作,且全程在中國拍攝,在電影製作的方方面面,都給中國電影帶來了新的動力和營養。中國電影要走出去,不能單憑一己之力去和好萊塢工業硬拼,學習和吸收好萊塢的經驗和營養是必須的。

從文化角度出發,長城雖然以長城為背景作的故事,但是卻不是中國文化中的元素,充滿了歐美魔幻氣息,讓人感受不到本土文化的氣息。就跟《封神》一樣的被人詬病。雖然技術上很有氣勢,但失了底蘊。這也是為什麼在國內的評價過低的原因之一。


2、電影的製作團隊

縱觀《長城》的製作團隊,從導演到編劇、攝影、剪輯、特效製作,幕後團隊來自37個國家,103次奧斯卡加持,劇組共有8座小金人傍身。其中包括《藝妓回憶錄》《芝加哥》《瘋狂的麥克斯》的主要創作人員,這種量級的製作班底放到好萊塢也非常閃眼。而奧斯卡的精神就在於匠心獨運,精益求精。《長城》在故事創作上,眾多大咖共謀出力,貼心打造符合世界通用語言的故事劇本,在具體展現設計上,也是耗盡藝術家們的想象力。


3、《長城》國外的反響

2月17日,張藝謀執導的魔幻電影鉅製《長城》於北美上映。上映首週末拿下1808萬美元票房,位列第三,破中國導演北美首週末票房紀錄。在27個上映的海外國家中,《長城》都排進了首週末票房榜前三,比例約為80%。來自全球市場的肯定,對一部中國電影來說是前所未有的。那麼,《長城》海外市場的繁榮景象會給中國電影全球化的下一步實踐帶來什麼借鑑意義呢?




好萊塢在全球經營了近百年,他們有一個龐大的產業基礎。但是中國電影沒必要自卑,中國電影不是非得搭上好萊塢的船,而是和好萊塢共建一條船。在《長城》的中美合作過程中,不僅是中國向好萊塢學習,好萊塢也在中國學到了互聯網影視產業市場模式。

其實總的來說,長城,是世界的奇蹟,中國,也因此會創造世界的傳奇。


青屏山客


國外票房高嗎?這個電影就是典型的垃圾,其存在的意義就是為了亂拍洋馬屁,不惜糟踐長城文明,並再次印證張藝謀的電影僅僅只是廣告拍得好而已,電影正片一個多小時不如廣告幾分鐘,多少人都是被廣告片段誤導,再一次把國內群眾當傻子,張藝謀導演的電影在我心裡已經徹底死翹翹了。這部片子的意義就是刻意迎合歐美市場口味的結果,最後陰不陰陽不陽裡外都不是人,糟蹋東方文明,教科書式的反面例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