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閒階級論》:真正的有錢人,都是怎麼炫富的?

在短短几十年的時間裡,中國快速蛻變成一個消費主義盛行的社會,“消費”成為了驅動社會經濟鏈條運轉的重要因素。互聯網社區的興起,更讓“消費主義”滲透到每個人的生活中,或許你可以避開刻意炫富的網紅,但也難免被無處不在的產品軟廣和理念營銷影響。

人們用消費來宣示個人主權,賦予商品更復雜的價值象徵意義,並樂於藉此尋求自我價值的區隔和認同。在這種大趨勢的影響下,人們望著消費主義深不見底的黑洞,或主動、或無奈,閉上雙眼縱身一躍。我們步履不停,忙著在現實中摸索生存的套路與規則;也要回過頭來反思,讓自己的思考也跟上時代的腳步。100多年前,凡勃倫便在《有閒階級論》這本書中表達了對這種現象的思索。

《有閒階級論》:真正的有錢人,都是怎麼炫富的?

3月28日,安德烈大叔老師做客一時瓣課雲讀書會Vol.07,深度解析100年前出現在西方社會的“有閒階級”,通過凡勃倫的理論視角洞察當下社會的消費現象。

《有閒階級論》:真正的有錢人,都是怎麼炫富的?

“有閒階級”是怎麼出現的?

在凡勃倫寫作這本書的時候,美國經濟正走在蓬勃發展的上坡路中,這是一個造夢的時代、也是一個暴富的時代。成千上萬的“暴發戶”肆無忌憚追逐時髦消費品,在曼哈頓大街買下一棟棟豪宅,奢華放縱之風席捲全美。這種社會環境下,“凡勃倫冷眼旁觀那個時代的富人階級,用制度經濟學的視角寫下這本《有閒階級論》,對當時和現代的知識分子界和經濟學界產生很大影響”。有閒階級是建立在財產所有權和社會分工之上的。"

《有閒階級論》:真正的有錢人,都是怎麼炫富的?

這裡要注意的是,有閒指的不是“懶惰無為”,而是有著大把不從事生產的空餘時間、並且一定要進行消費的人群,無消費不“有閒”。以不同的標準為指標,就有不同的階級排序。野蠻時代不存在經濟特權和社會分工,因此不存在有閒階級;部落時代,勞動奴役是不體面的行為,強壯的男性以“掠奪”彰顯自己的地位;私有制出現以後,佔有商品的競爭出現,在金錢上佔優勢的階級為了顯示自己的優越感,熱衷於浪費性消費。隨著時代的進一步發展,有閒的屬性以奴隸主為中心向外輻射至他的夫人、子女乃至奴僕,與中心關係越近,就越快遠離生產活動,以皇帝為中心形成的有閒漩渦就是很好的例證。安德烈大叔老師推薦了一本叫做《寵》的書籍,“書中把信任關係概括為漩渦,寵信是這個漩渦的觸發機制,它本質上是對資源的再分配”。

《有閒階級論》:真正的有錢人,都是怎麼炫富的?

寵-信任型君臣關係與西漢歷史的展開 侯旭東 著

有閒階級的代理人,以提升有閒階級的地位而存在。

生活在有閒階級的周圍的人,就是有閒階級的代理人。比如《唐頓莊園》中的夫人和小姐,她們只需要打扮得漂漂亮亮去參加上流社會的聚會,展示自己的身材、美貌與財富,這就是對有閒階級地位的一種認證。

《有閒階級論》:真正的有錢人,都是怎麼炫富的?

僱傭大量經過專業訓練的奴僕來從事非生產性活動,象徵著有閒階級更高階的財富和地位,他們也是有閒階級代理人之一。這類人通常需要穿著特定的制服與徽章,標明自己的“從屬性質”以及“服役狀態”。

《有閒階級論》:真正的有錢人,都是怎麼炫富的?

極大的豐盛開始在極大的浪費中才能產生意義

無論是在東方還是西方,宴會都是貴族間十分流行的活動。有閒階級僅靠自己的力量,既不能消耗完過剩的財富,也無法讓別人目睹自己的消費、也就沒法從炫耀中獲得快樂。“這種過度富裕還產生代理消費這種情況,你花不完、我替你花”,安德烈大叔老師進一步解釋道,“但是要向主人清楚表明,有閒和代理消費的本質是屬於主人的”。

《有閒階級論》:真正的有錢人,都是怎麼炫富的?

安德烈大叔老師額外推薦了《消費社會》這本書,“法國社會思想家鮑德里亞在凡勃倫的基礎上,對消費社會的本質進行了更加深入的探討,非常建議大家有空的時候去讀一讀”。

是誰,圈下了審美的界限?

近現代的金錢消費準則,其實是由有閒階級制定的。"

有閒階級的消費文化隨著社會分工和物質豐盛的發展而愈發猖狂,催生出“金錢榮譽消費準則”。極端的消費主義鼓勵消費者以“高價與浪費”為核心進行選購,這也營造出“美感名義下假託的高價滿足感”假象。美感與榮譽感交織在一起難捨難分,資本於無形中設置出近現代金錢消費的準則,界定了何為時尚、何為潮流。凡勃倫認為,“任何貴重的物品,要引起我們的美感,就必須能同時適應美感和高價兩種的要求”。“比如美術品,對於有閒階級而言,如果能夠把它們據為己有,對於佔有者是有價值的,因為他能從獨有的享受中滿足其對金錢上的優越感”,安德烈大叔老師舉例。西方的中產階級還格外偏愛草坪,一個乾淨的草坪就是富裕和體面的象徵,但它可以追溯到遊牧時代的牧場,本質上是牧場的仿造品,“牧場的實質作用是用來放牧,但如果真在草坪上放牧,生產勞動的氣息就很重了,不符合有閒階級的審美偏好”。

《有閒階級論》:真正的有錢人,都是怎麼炫富的?

這種審美準則也造成了女性的物化。《荷馬史詩》等早期作品的中,女性被描述成四肢粗大的健壯婦人,勞動至上的生活時代塑造了這種健康的審美。而近代以來,“五官秀麗、手足細巧、身材苗條”成為衡量女性美的標準,西方的束腰、東方的纏足,以及高跟鞋,這一切的一切都在訴說著有閒階級的審美準則——女性不需要勞動,只需要作為光鮮亮麗的資本象徵而活。

近現代的金錢消費準則,其實是由有閒階級制定的。

《有閒階級論》:真正的有錢人,都是怎麼炫富的?

此外,手工勞動也是一種具有“浪費”屬性的生產形式,工藝繁瑣的機械手錶、品牌匠人縫製的高定服飾等手工品,就成了優越性的標誌;服裝也是金錢榮譽準則的一個重要表現,穿著優美得體衣服的人不需要從事勞動來換取報酬,是“高高在上”的有閒階級。有閒階級,永遠熱衷於追求“美感、高價、浪費”相結合的消費模式。

無論年代如何切換,有閒階級總是少數群體,而這群少數人確確實實掌握著一定的消費審美話語權。百年前的理論,自是不能被今人全盤套用,但至少可以讓我們在跳入消費主義的“陷阱”之前,思索再三:這是別人認為的美,還是我認為的美?我是這件商品的附庸,還是這件商品的主人?……這或許能幫助自己熄滅不少衝動消費的火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