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從不和孩子談錢,還幻想他長大做“有錢人”?

小豆子現在6歲,每次出去看到玩具總要父母買,如果拒絕就會哭鬧不停,直到買下才會作罷,父母對此也是十分擔憂。

我的的好哥們就是小豆子的爸爸,偶爾提及他家的這位“小祖宗”也是一臉擔憂,平時工作忙只能通過物質進行彌補,久而久之就“慣出”這種哭鬧的習慣,但是又不知道如何改善。

我想很多父母都遇到過這樣的經歷,尤其是現在無現金支付的時代,在孩子看來買東西並不需要付出任何東西,就可以拿到手。也有很多父母避諱和孩子談錢害怕孩子以後進行攀比。

都說孩子是父母的縮影,父母的引導很大程度上能影響他們的未來。對於談錢我想大家應該知道這些。

培養正確金錢觀離不開“財商”觀


財商(Financial Quotient)一詞最早是由美國作家兼企業家羅伯特.T.清崎(Robert T. Kiyosaki )在《富爸爸窮爸爸》一書提出,指的是一個人與金錢(財富)打交道的能力。

它的本意是“金融智商”,英文縮寫為FQ,包括兩方面的能力:一是創造財富及認識財富倍增規律的能力(即價值觀);二是駕馭財富及應用財富的能力。

財商,簡而言之,就是正確的金錢觀加上駕馭財富的能力。美國威斯康辛-麥迪遜大學下屬的財務安全研究中心(專門研究財務安全和幫助人們構建財務能力的機構)的研究表面:6-12歲之間的兒童對經濟問題的理解力會突飛猛進,等孩子約12歲時,他們對金錢的理解就會“基本成熟”。


你從不和孩子談錢,還幻想他長大做“有錢人”?


所以,6-12歲,正是兒童掌握財務基本概念的最佳時間。

財商的教育,要幫助孩子建立一整套面對物質生活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讓孩子從小學會認識財富、理解財富、使用財富和管理財富。

近期銀保監會發文,再次重申嚴打非法校園貸,校園貸事件曾一度成為社會重點關注問題。裸貸、暴力恐嚇諸多問題暴露出來,在來段看來出貸平臺需要治理,孩子們的金錢管理觀念也更需要尤為重視。

一個大學生在成人之際不能夠合理的運用支配資金,金錢觀錯位對於個人和整個家庭來說都是非常危險的。

教孩子分清“Want想要”和“Need需要”


對於金錢的啟蒙我最早應該是在大富翁裡面,用手裡的現金、資產獲取更多的收益,而現實中我們可以用“Want想要”和“Need需要”來讓孩子理解金錢。

在平時購物前在家中列舉出購買的清單,在清單中劃分為“想要”和“需要”,比如家庭必要的日常用品是需要的,附加的零食糖果玩具是“想要”的。父母與孩子一起完成購物清單的計劃,在購物的時候嚴格遵守,會培養出孩子對於物質需求的尺度。

但是,很多時候,即使知道它是非必需品,孩子還是想要,那怎麼辦呢?

無節制地滿足孩子只會讓孩子變得越來越貪婪。

這個時候就可以進行第二步,教孩子做零用錢的預算了。

零用錢總額多少,固定開支多少,剩餘可存儲金額多少。

這麼算下來,可以買哪些東西不可以買哪些東西,自己想要的要存多久的錢才能買就一目瞭然了。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都說世界的錢都在美國的口袋裡,而美國的錢卻在猶太人的口袋裡。猶太人精明會做生意,但聰明與地域從未有過任何掛鉤關聯。是從小的財商教育讓他們早早的學會了賺錢。

猶太人的邏輯:既然能夠給孩子買玩具玩,為什麼不讓他學習怎樣做生意?同樣能夠樂在其中。

想想其實不無道理。想要讓孩子懂得理財,應該先讓孩子留意身邊與金錢有關的細節。最好的方法就是經過一些遊戲讓他樹立根本的理財認識。平常跟孩子玩一些買賣東西的小遊戲,不只可以鍛鍊他數學計算才幹,更能協助孩子樹立起金錢概念,對什麼東西貴、什麼東西廉價樹立起初步的認識。

你從不和孩子談錢,還幻想他長大做“有錢人”?


其實,幸福與否,很大水平上並不完整由財富決議,固然財富在生活中起著無足輕重的作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內心的富足才是影響我幸福感最重要的要素。

具有豐盈內心的孩子,才幹有足夠的勇氣去面對眼前的貧窮;才幹有足夠的失望去應戰前方的未知。

況且人生的路上,沒有模板,每個人都是孩子。假如父母自身就不具備賺錢的技藝,又怎樣好意義將飛黃騰達的壓力轉嫁到孩子頭上?想讓孩子將來富足,最好的方法就是和孩子一同生長,協助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唯有如此,才是對孩子最大的擔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