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每年這個時候都會有人刷張國榮?

飛羽若鴻-彭成


你好,很榮幸回答這個問題。

今天是一個特殊的日子,4月1日愚人節,當我們抬頭望向天空的時候,都會記得17年前的今天張國榮玩笑似的離開了我們,這是一個最不好笑的玩笑,雖然已離開這個溫暖的世界,但張國榮並沒有被大眾所遺忘,反而是成了一顆恆星,每年的今天大眾都情不自禁的緬懷哥哥。以下是我認為大家對張國榮念念不忘的原因。

灑脫的性格,造就了瀟灑的人生

張國榮的一生忠於自我,活的瀟灑,但有自己的原則和底線。他敢於承認不被認可的愛情,一路堅定地走下去。別人都是被生活主宰,只有張國榮做到了真正的主宰生活,戲中的惟妙惟肖是用心的投入,生活中的自由是放蕩不羈,認真遵循自己的內心做自己。

人生,早就被張國榮看的通透,無慾無求才是他的唯一的標準。在最高光的時刻選擇隱退,綻放了自己的精彩毫不猶豫的離去,只為了追隨內心深處的聲音:呆久了,反感自己的圓滑了,不喜歡,所以退出。此等灑脫的性格,何嘗不令人佩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算什麼,能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才是真的牛!

他的態度和心性,足以配得上大家的銘記

喜歡他不僅是因為他長得帥,而是因為他的品格。張國榮成名後也依然沒忘記那個借他二十塊錢去報名參賽的傭人,知恩圖報一照顧就是一生。

他的態度在於他對演戲的熱愛和認真,太過投入的他有段時間分不清自己到底是張國榮還是程蝶衣。他的程蝶衣成為了永恆的經典。

真正的精神引領,開闢了新世界

更值得敬佩的是張國榮的精神,大膽的在舞臺上穿著高跟鞋,跳著妖嬈的舞蹈,這番舉動正式的打破了性別的劃分,誰說男人不能有柔和的一面?如水的眼光中帶著堅定,看似柔弱,內心卻無比的強大。

公開了自己的另一面,又公開了自己的性取向,不推崇但值得任何人的尊重,儘管不被當時的人們接受,儘管遭受了記者的各種偷窺隱私,儘管自己受到了無數的戲謔和傷害,他依然篤定了自己的人生態度,做到了真正的精神的主宰和人生的把控。

張國榮的溫暖和善良,被大眾看在眼裡記在心底

他的溫暖和善良也被很多人感恩於心,他帶紅了不被看好的古天樂、他給了林志玲展現自我的機會、他給鍾景濤雪中送炭……張國榮的好心腸不是施捨和憐憫,而是對他人才華的挖掘和認可,對他人的尊重和理解。

張國榮的心很純淨,跟現在複雜的人心相比,他在那個年代做到了真正的出淤泥而不染。

回顧張國榮的一生每個人都會被他傾倒,愛他各有各的緣由,所以每年的今天都會有人刷張國榮。


椰子說娛樂圈


四月是一個殘忍的季節。13年前,四月的第一天,張國榮從香港一座二十幾層的高樓上跳了下來,自己處死了自己。那一天是愚人節。哥哥的死卻是最不愚人的一個驚人事實。

張國榮在歌裡唱:我是顏色不一樣的煙火。他真的是顏色不一樣的煙火。他的生命也像最妖冶的煙花一樣綻放,無論是生還是死。他死後江湖上照樣狂熱地流傳著他的傳說。

哥哥這樣一個人吶,百年不遇,他的真純,他的倔強,他的情愛,他的憂鬱,都單一到令人髮指。在這個面具化生存成為常態的人間,哥哥的瘋狂是不可避免的。他的藝術,他的生活,都是不瘋魔不成活。因此,真純到瘋魔的哥哥在這個異化得越來越離譜的人間,決定不活了。

便是這樣一個人,每年的愚人節,想起他的離開,都會覺得他在給我們開一個瞞了18年的玩笑。



這隻豬沒有腳脖子


非常榮幸回答這個問題。

為什麼每年都會有人刷張國榮,首先這個刷字,我不知道這個問題這個字該怎麼理解,我的認為是每年都會有人記起張國榮。

首先呢作為一代天王巨星,幾代人的偶像,在2003年的今天,在香港一縱消失在了這個世界上,讓很多人惋惜。歌壇影壇都留下了無數的經典作品,雖然過去了17年,現在每到4月1日,依然會有很多人懷念。

張國榮的成就非常高,在歌壇,影壇,都取得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成績。都夠在各個方面都是這麼的優秀,這是很難得。也值得大家每到這個日子去懷念他。他的離去對於香港娛樂圈的影響可是說因為他,重新洗牌,成為現在的局面。

天妒英才,老天帶走了太多,李小龍,張雨生,鄧麗君,黃家駒,這些人留下的影響相信未來還會有,每年的紀念日依然會有人記得。






小米友趣


要說認識張國榮大概是在他去世幾年之後了。是先從視覺疲勞開始的。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一到愚人節前後,關於他的消息就刷滿了朋友圈和微博。

好像全世界的人都是張國榮的粉絲。

但奇怪的是,每一個通過這刷屏而認識他的人,最後都愛上他了。

而我在看過他的演唱會,電影。《霸王別姬》,《春光乍洩》,《東邪西毒》《阿飛正傳》......之後,

我明白了。張國榮真的如此迷人。他是我見過最美的男人。那種美就像是他自己不知道但是就從舉手投足透出來了,渾然天成。

張國榮從小生活在完全港式的家庭,就像我們看過的港劇那樣。

母親潘玉瑤很早就與父親張活海結了婚,父親是有名的洋服師傅,經常到尖沙咀的半島酒店租房約會,而母親年紀輕輕生下了十個孩子,表面對丈夫甘之若飴,背地裡排私家偵探盯著丈夫。

罕見的家庭合影,左下角最小隻的就是張國榮

他深受原生家庭影響,一生對婚姻不信任。和父母關係也很疏離。13歲就跑去了英國。

那段時間他很孤獨,也非常漂泊,但這些並沒有摧毀他,他一生都用堅強的意志進行自我管理。他的容貌,體態,從始至終的少年氣質便是最好的證明。

幸好他有個傭人六姐,終其一生不嫁,把一生的愛都奉獻給了張國榮。

除了原生家庭,對他產生最大影響的就是六姐了。她以中國傳統女性的善良和隱忍,讓張國榮看到了一種美好的人性典範。

他渴望愛,就付出愛。他希望被人理解,他就加倍的去理解別人。他對戲認真,傾盡才華只為得到更多人的愛。

他是個戲瘋子。為了拍好《霸王別姬》親自來北京學了大半年的京戲,哪怕發高燒也堅持壓腿練功,劇組給他準備的替身一個也沒用上。

看他的架勢哪像半個香港人,分明就是個京城梨園裡的練家子

更值得一提的是,當時張國榮已經拿下金像影帝,正是炙手可熱的時候,可他平時的行為做派沒有一絲明星架子,片中所有下腰、臥魚等高難度動作,他完成的如行雲流水。

現在這部電影在豆瓣中仍保有TOP第3,9.5分的好口碑。

他還對人好,在娛樂圈口碑爆棚,後來人們都叫他“哥哥”,徐克說:“因為他很照顧人嘛!這是他的本性,他見到你笑便會很開心,見到你愁眉苦臉,他便會想辦法消除你的不快。”

他大概是不想有人像他一樣心中有傷痛吧。但是缺失就是缺失,在追求彌補的路上,他終究陷入了無法停止的自我折磨。

唐先生是他一生最重要的人。他滿足了張國榮對愛的渴望,他具有張國榮身上所有不具備的特質。

張國榮喝多了,唐先生牽著他過馬路,第二天牽手照見報,哥哥很無奈:“這張很漂亮,像poster。”

但他最終還是死在了人們的輿論裡。大家抨擊他是個死娘炮,同性患者。漸漸地,他自己也越來越懷疑自己,加上抑鬱症的不斷加重,2003年4月1日張國榮從文化酒店縱身一躍,結束了自己輝煌的一生,也成為人間一場難以抹去的傷痛。

正如《霸王別姬》中段小樓面對程蝶衣的痴狂與瘋魔,搖頭嘆息:“在這人世間,在這凡人堆裡,你可怎麼活呦。”

張國榮不是凡人,他是人間的傳奇。

自殺並不是他的本願。他曾用盡所有力氣對抗抑鬱症,可他終究為此喪失了一生最看重的自制力。“病發時完全沒有辦法控制自己的情緒,手啊,腳啊,都沒有辦法控制……”

因為病情,他不再像自己,常常失態。萬般無奈之下,選擇了跳樓。他做不到看著這麼多人為自己傷心勞神。他還不想違背自己最後的底線。

陳凱歌嘆息,“這不就是程蝶衣嗎?”

他把程蝶衣最後在舞臺上的自刎和張國榮的縱身一跳聯繫在一起,認同為他們都是為了追求完美,而用生命來標註極致的藝術家。

可世人更多的是誤解。輕談他在電影裡的陰柔之美就是他本人的寫照,尤其程蝶衣悲劇性的結局,與他真實的人生產生了不謀而合的交集,嘲諷這是命運冥冥中深不可測的安排。

張國榮不是程蝶衣,在採訪中憨憨的說過:“我不是程蝶衣,我是說我不想做他,我比他幸福太多。”

對於世人的評價我覺得很不公平,為什麼女扮男,即便扮的不太好,也滿是稱讚,男扮女,扮的像,就會遭到嚴苛的批評。他演活了花旦,就被斥責因為是個同性戀。

他曾憑藉《春光乍洩》入選金像獎和金馬獎最佳男主角評選,卻最終沒能獲獎,只因評委們的偏見,他們給出“同性戀演同性戀沒有挑戰性,體現不出來演技”的荒謬理由。

但他也只是淡淡反駁:“那我以前演過那麼多和女演員的感情戲,怎麼沒見給我獎?”

他塑造的人格很多樣化,他演的邊緣型人格的悲情人物,也十分生動。

《槍王》中的變態殺手。他演一個扭曲的反社會人格者,目光冷峻,喜歡一槍爆頭,那種世人皆醉我獨醒的狀態,看的叫人五味雜陳。

除了表演,他的歌詞也總是唱進人們心裡。

《我》

我就是我 是顏色不一樣的煙火

天空海闊 要做最堅強的泡沫

我喜歡我 讓薔薇開出一種結果

孤獨的沙漠裡 一樣盛放的赤裸裸

《沉默是金》

遇上冷風雨休太認真

自信滿心裡 休理會諷刺與質問

笑罵由人 灑脫地做人

少年行 灑脫地做人

繼續行灑脫地做人

從臺上走下來,其實他的生活又很簡單。要求品質,卻又不做作。但他看重隱私。他覺得我把生命都交給了舞臺,只想留一點自己的空間而已。

劉思銘說他這樣的人實屬罕見,“在鎂光燈在風湧的人潮中,他燃燒著空氣釋放光。在獨處時,他低調的安靜。”

他的生活也十分平常,沒有一點點戲劇化,從不忸怩作態,他就是一個最典型的男人,“我只是一個普通男人,有一點天分,比一般人特別點”

以至於,他雖然人不在了,卻還能繼續收復一批批粉絲,這從本質來講就是一種奇蹟。但有些人又說了,“張國榮不過是因為死了才會被捧得這麼高。”

這是不對的。

知乎上有個話題叫“張國榮巔峰時期有多火”

他的輝煌是當今任何一個明星都無人能及的。

但他從沒膨脹過,他曾經做過的溫暖的事情還在被粉絲提起。

在很多榮迷的心裡,這樣一個人是值得永遠被寵愛的。

張國榮離世後的幾天,有個女子曾經打電話到午夜電臺,哭著讓大家不要亂寫和抹黑張國榮。

因為早些年,她因為心情不好半夜在路邊哭,張國榮路過停下車一直安慰她,當時這個女人狀態不好,一直讓哥哥走開。

但是哥哥還是一直陪著她聊天,還說她這個狀態需要人幫助,後來兩個人一直聊到天亮哥哥才離開。

這個女人也因為哥哥的安慰重新面對自己的生活,有wifi的可以看一下視頻↓

安慰一個陌生的路人直到天亮,講真,這真的很暖心。

看後便覺得,每到4月1日都有這麼多人去紀念他,就真的一點都不過分了。

他可以永遠都是主角,永遠都不過時。

在這個日新月異的娛樂圈,每個明星都在謹小慎微的為自己保持熱度,迎合觀眾的視覺神經,否則一不小心就會淡出人們視線,被新人取代。

但張國榮是個例外。在他走後的十四年裡稱頌之聲不絕於耳。他的地位從未被撼動。他的身體告別了人間,氣息卻盤恆不去,留給世界一個如夢境一般綺麗的背影。

1989年,張國榮告別歌壇時,在演唱會末最後唱了一首道別曲《風再起時》,他說:雖已告別了,仍是有一絲暖意,仍沒有一絲悔意。

這句話真應該續在他那封倉促寫就的遺書末尾,好告訴我們,他不過是回到了他的珍貴歲月裡,去尋覓他心中的詩。

從此,年年春風裡,處處都是你。縱是光陰無六十載,你仍是個如沐春風般的少年。











小重耳


每年的4月1日,總是不可避免地被哥哥刷屏。時間久了,不免有人質疑人們的盲目跟風,可看著我身邊的那些榮迷,我想我明白他們如此懷念張國榮的理由。

去年香港舉辦《張國榮六十週年誕生祭》,有一個朋友去了現場,他說開展第一天,他從專門展示leslie音像周邊展廳出來買單的路上,周圍一片英語、粵語、國語、日語混雜的聲音,不少韓國、日本、臺灣的榮迷也都趕往了現場。

他拍下當時的場景發了微博,說那些稱人們懷念哥哥只是盲目跟風的人,才是根本不瞭解哥哥的影響力,盲目地反對而已。

記得當年香港人評選“最喜歡香港的十個理由”,排名第一的就是“因為香港有張國榮”。

說回憶他是回憶那段時光也好,是難忘這個人也對。最好的解釋是張國榮這個人太經典。

他讓香港人把“就算張國榮也得熬十年”當勵志名言;

他讓無數同行欽佩,一塊錢接拍電影,以行動支持香港電影業;

他直面社會,不虛偽,敢認也敢給他的愛人一個交代。

當然,人們最懷念的還是他的藝術成就。他有過人的天賦,更有常人無法比擬的努力。他對每一首歌、每一個角色的用心,表演時情感的精準與細膩,使他成為中國的演藝界的演員中,在世界範圍內走得最快、最遠的那一個。而在他去世之後,到現在我們仍沒能看到走得更快更遠的存在。

所以我們對他的懷念,一方面是勉懷,一方面更是期盼。


芻耳沒有耳


每一年,我們都在紀念哥哥張國榮。我知道在1989年的告別演唱會上,哥哥張國榮曾經問過:你們會不會很快就會忘記我。臺下的觀眾說不會,永遠不會。時至今日,張國榮已經逝去14年了,我們還在懷念著他,紀念他。甚至青少年一輩也有很多在懷念紀念哥哥張國榮的。

那麼,我們為什麼每年都要把張國榮擺出來紀念吶?他又有多大的魅力讓我們一直記得他吶?

各種排行榜名次靠前,即使他已經逝去很多年

他的一生留下很多經典的熒幕、歌曲作品,影響了一代代人

他對於角色的把握,沒有人比他更厲害,常常以獨特的感情投入打動觀眾

來自各媒體的盛譽

各種排行榜名次靠前,即使他已經逝去很多年

他的一生留下很多經典的熒幕、歌曲作品,影響了一代代人

他對於角色的把握,沒有人比他更厲害,常常以獨特的感情投入打動觀眾

潮流的代表

此外還有一點,其實百思一直在生活中默默吐槽,那就是不懂裝懂,尤其是青少年,我接觸過不少人,每次談及張國榮,凱凱而談!但是從來沒有說到點子上。或許是他們經歷的太少了,不懂的生活,進而不懂得張國榮的內心世界。

很多人只是盲目跟風而已,他們覺得能說幾句關於張國榮的事是很酷的一件事,甚至是可以撩妹的資本,像是我們固定的節假日一般,每到這個時候就懷念一下,真讓他們說出個所以然來,到未必能說上來。其實,我倒覺得張國榮是個很純粹的人,越純粹的人越容易被人記得,屈原、荊軻。。。 紀念他,是因為他的用心、他的才華、他的天才人生,以及對上天天妒英才、造化弄人的感慨,就在前不久,看完了《知無涯者》,講述的是印度數學天才拉馬努金神奇的一生並且英年早逝的故事,看完之後,又讓我不得不想起哥哥張國榮、王勃、納蘭性德。。。等人,皆是才華橫溢而又英年早逝的。







大志大志


我第一次聽到別人提起張國榮的時候,帶著小心翼翼的口吻,而內心卻無比堅定。那是同學聚會的時候,幾個人飯後閒聊,說著說著就提到自己喜歡的明星。每個人都說了,輪到那位同學,她靜默了一會,說:“我喜歡的,你們可能會討厭。”最後她說出了那個名字:“張國榮”。語氣小心翼翼,但她的目光從容。我忽然覺得有些心疼,心疼我的同學,心疼張國榮,不過就是恰巧喜歡的人是同性,張國榮遭遇了多少非議和壓力,連他的粉絲都受到了不公平的對待。那時候,我對張國榮的瞭解並不多,可是也挺喜歡他的。於是,我故作從容地說:“哥哥很棒的,我也喜歡他。”我不記得其他人的回答,也不記得其他人的反應,只記得那個女孩說起張國榮,雖然有些顧慮,但是目光無比堅定,她早已打定主意,不管其他人怎麼詆譭這個人,她的心裡還是站在哥哥的這一邊。慢慢地,隨著他的戀情逐漸被大眾所接受,喜歡他的人也愈來越多。很多人的喜歡甚至是在他已經離開人世才開始的。我有個朋友就是這樣的,他無意中聽到張國榮的歌,發覺他的歌聲非常打動人心,字句之間錯落有致,跌宕起伏,而又行雲流水,以情帶聲毫不誇張。他越聽越覺得哥哥的歌好聽,於是開始瞭解他的歌、他的戲,他的人,才發現哥哥已經離開了這個世界。他感覺這是人生的一大遺憾,為什麼沒有早一些發現張國榮,沒有愛上張國榮呢?現在只能在歌聲裡靜默,在電影裡重溫他的一顰一笑。離開並不代表著消失,只要有喜愛哥哥的人存在,這份愛就會一直存在。最後,想起鳳凰衛視悼念張國榮時,曾用了一個最樸實的評價:美麗、善良、真實。這種簡單的評價非常貼近張國榮的生命本色:真、善、美。跟他的演技相比,他的容貌不值一提;跟他的人品相比,他的演技不值一提。我是佩佩。自我教育的執行者,終生學習的實踐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