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最後難免都過,“營銷節”

可能是身邊朋友都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所以最近幾年的2月14來得極為猛烈,朋友圈裡到處是鋪天蓋地擁擠著恩愛的情侶。

不僅“情人節”,“婦女節”“兒童節”甚至連今天的“愚人節”都成了秀恩愛的日子,

作為一個有對象的人,我的所為並不是所謂單身狗無味的反抗,但我的反抗似乎比任何群體都更加無力。


情人最後難免都過,“營銷節”


“節日”也好集會也罷,當人們共同的情緒被點染時,一切都仿似沉浸在了同一種節奏。甚至今年,身邊單身的朋友都沒有在朋友圈裡對這片恩愛的秀場發起反擊,他們也意識到,今年的氣氛已經很難靠自己“抖機靈”來逆轉了。

其實我倒覺得,有些別的聲音反倒比這樣一邊倒的刷屏更為可人,日期永遠只是人們標記時間的刻印,只有人類才願意給這些孤零零的數字賦予一些內涵和意義。

但如今,越來越多的日期被標註上了同樣含義——情人節。兩個月以前,來自大洋彼岸的聖誕節還在國內綻放著曖昧的花朵,每座城市的每一箇中心商圈,都聳立著一棵遮天蔽日的巨型聖誕樹。人們駐足樹下,合影留念、微博留言,以此紀念屬於兩個人的時間。


情人最後難免都過,“營銷節”


平安夜晚,大學內外的蘋果攤點,似乎成為愛戀的驛站,讓校園裡的空氣都隨著果香變得愛意綿長。

再回撥一個月,雙十一的購物號角,也成為了無數直男愛的訊號。

也許你不懂得佈置一場感人的表白晚宴,也不懂得什麼叫“用心準備”的禮物,可當這一天你按下支付按鈕,清空購物車的瞬間,依然是她心裡最浪漫的男人。

七夕節、兒童節、白色情人節、感恩節、以及三八婦女節都成了我們的情人節,甚至我們厭棄了“婦女節”這個老舊的稱謂,忘記了那句響噹噹的“婦女能頂半邊天”,我們要叫“女神節”要叫“女生節”,我們用新世紀的陽春白雪,洗刷著舊日的下里巴人。可是我們卻忽視了,“下里巴人”並非指低俗,而是指通俗,通俗的藝術同樣是藝術。


情人最後難免都過,“營銷節”


而在狂歡人群的背後,是另外一批狂歡的人們,營銷團隊們就像草原上烈烈的東南風,直把這場歡慶的烈火燒進每一對兒情侶的心中,燒滅每一個無味的掙扎。

我並非要顯得世人皆醉我獨醒,我並非要特立獨行得好像不食人間煙火,我只是覺得任何一個被稱之為節日的日子,都應該擁有些人們賦予的意義,而非讓情感稱謂一種發洩,而非向外人去展示自己的愛戀。

私以為,愛情應當是一支私密的枝蔓,她在靜謐的泥土見生根發芽,她欣欣然張開雙眼迎接這個世界,並在不經意間葉茂枝繁開出動人的花朵。


情人最後難免都過,“營銷節”


而不是高喊著自己破土的艱辛,招搖著自己的豐滿羽翼。木秀於林,風必摧之,過早的招搖,很難開出嬌豔的花朵,畢竟兩個人走在一起不是為了昭示自己脫單成功,而是一種別樣的,深沉的陪伴。

如果可以,請營銷節們放下自己前行的腳步,給感情一點純淨的空間,愛需要表達,但不需要宣洩,就像ktv裡永遠不是歌手的舞臺,去那裡不過是尋求一個釋放的空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