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旺蒼縣“136”工作法推進黨建引領社區治理

四川省廣元市旺蒼縣東河鎮治城社區處於中國紅軍城核心區,該社區常駐人口2萬餘人,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旺蒼各地的農村人口不斷向該社區聚集,隨之帶來的各項民生問題也不斷凸顯。如何加強治理,破解服務群眾最後一公里,促進社區功能轉變就變得尤為迫切。

今年以來,該社區從實際出發,以問題入手,通過“建強一箇中心、聚焦三個基本、抓實六個服務重點”,夯實黨建引領社區治理基礎。

建強黨群服務中心

治城社區是原老縣城所在地,隨著企業破產改制等歷史原因,該社區就成為了老年職工和退休人員聚集地,僅退休人員就達2200餘人,同時隨著城市擴容,棚戶區、老舊小區需進一步改造,加之隨著經濟發展,新開發樓盤相繼建成,大量農村人員不斷向該社區聚集,這些新舊問題的碰撞,都對社區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何更有效的通過黨建引領,把基層治理傳遞到神經末梢?經過充分醞釀,該社區以“功能化建陣地,全域化強組織,項目化定職責,精細化優服務”為抓手,把黨群服務中心打造成為團結引領群眾的政治中心、宣傳教育群眾的文化中心、聯繫服務群眾的便民中心。

治城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為解決部分學生放學後“90分鐘”無人照顧的問題,建立兒童之家,開辦四點半學校。為解決社區群眾日常糾紛等問題,建立社區法庭和法律援助中心,邀請等單位定期到社區開展法律講座……隨著社區功能化創建,社區逐漸成為了解決群眾需求的“超鏈基地”,各項關係民事民生問題逐漸都能在社區得到“一站式”解決。

社區屬於最底層,縣級層面、職能部門、鄉鎮等都能將任務直接下達到社區,這種任務攤派就導致了社區應接不暇,給社區工作帶來了巨大壓力。為解決這一問題,治城社區聯合縣委組織部、縣民政局、縣政務中心等部門,開展社區事項集中清理,清理整合事項100餘項,凡事沒有納入社區服務事項的,均不能向社區下派任務,或者通過費隨事轉的原則進行協商,進一步為社區幹部減負。同時,該社區實行“定時、定員、定責”制度,進一步促進精細化服務。

聚焦網格員管理、職責和幹部下沉三個基本

服務落實是否到位,關鍵看執行者。然而長期以來,幹部職數少、任務重、要求高等問題,導致社區幹部分身乏術。

圍繞這一癥結,治城社區進行了全面走訪調研,針對實際劃分了30個網格,實行網格化管理。

聚焦網格員管理,制定了《治城社區網格員管理制度》,明確網格員履行“五大員”即信息員、調解員、協管員、服務員、宣傳員的職能職責,落實專兼職網格員實名登記,將網格員信息錄入網格化服務管理信息系統,建立網格員分級分類培訓制度,進一步加強和完善網格化服務管理,做到“信息掌握到位、矛盾化解到位、治安防控到位、特殊人群管理到位、便民服務到位”。

聚焦網格員職責,對轄區科學劃分社區治理網格,促進黨建網格、綜治網格、物業網格、城建網格、城管網格、執法網格等多網融合。按照工作力量全進入、群眾需求全收集、分類分級全解決、服務過程全評價的要求,整合黨員志願者、社區工作者、物業服務人員、職能部門派駐社區工作人員等各方力量,融入相應網格,廣泛收集居民群眾服務訴求,由社區黨組織或者相關職能部門分級辦理、分類處置、及時反饋。同時依託綜治網格化信息系統,集成公共服務、矛盾化解、關心關愛等功能,建設社區服務信息平臺,為居民群眾提供方便快捷的網上服務。

聚焦機關幹部下沉,下沉是基層治理改革的方向,治理重心下沉,意味著權力、資源也要下沉。為了充分發揮駐社區單位黨組織作用,實行了“雙聯雙報到雙監督”制度,通過雙聯繫,互派兼職委員,進一步促進各黨組織工作互相兼顧、相互統籌;通過雙報到,實現了黨員志願服務常態化、即時化;通過雙監督,實現了效能互評、作用互促。機關黨員幹部“沉下去”讓基層治理“活起來”,推動了各治理力量由單打獨鬥向合力攻堅轉變,由被動監管向主動出擊轉變,有效構建起基層善治新格局。

自網格員制度和機關幹部下沉機制實施以來,治城社區直接通過網格員和機關幹部解決問題1300餘個,辦事效率提升50%以上,社區幹部壓力大幅下降,群眾認可度得到極大提高。

抓實社區服務六個重點

治城社區作為城市化進程前沿陣地,農村人口逐步向城市聚集,由於環境和身份的急速轉變,這部分群體短時間內不能快速融入社區,“排異反應”在一定時間內仍然存在,這就導致居民和社區日常聯繫相對鬆散,社區的整合和動員能力受到弱化。怎麼堅持群眾需求為導向,把社區服務延伸到方方面面,把群眾組織動員凝聚起來,就成為了社區亟需破解的難題。

隨著一系列探索調研,治城社區圍繞工作實際對標確定了社區工作六項重點。

政務服務上,黨員群眾服務中心實行首問負責、一窗受理、全程代辦、服務承諾等制度,推行“馬上辦、網上辦、一次辦”,為有需要的居民群眾提供政務代辦服務。

法律服務上,組織民警、法官、律師等法律工作者,開展法律知識普及、法律諮詢、法律援助等服務,實現社區法律服務全覆蓋,以法律服務解民困,以法治文化潤民心,讓居民群眾享受到便捷高效的法律服務。

生活服務上,推進“紅色物業”全覆蓋,引導公益性物業服務企業為老舊小區和新建小區提供基本物業服務,督促市場化物業服務企業提升服務質量,協調解決居民群眾反映的物業管理問題。

文體服務上,依託“中國紅軍城”設置政策理論、革命傳統、科普知識等文化長廊,定期舉辦民俗節慶、革命紀念活動,同時發動熱情高、有特長的黨員和群眾骨幹,廣泛開展各類文體活動。

關愛服務上,組織發動黨員和志願者,建立關愛、幫扶機制,為困難居民、弱勢群體、特殊人群提供人文關懷、心理慰藉、情感陪護等服務。

黨員服務上,定期開展黨員組織關係排查,做好黨員組織關係轉接,組織黨員參與黨內關愛幫扶基金建設,開展黨內探訪活動,幫助扶持困難黨員。

把群眾工作變成替群眾做工作,基層幹部和群眾聯繫進一步緊密,通過社區服務功能向一線覆蓋,逐步激活群眾參與基層治理自覺性,社區組織力、凝聚力越來越強,群眾參與積極性、主動性越來越高,形成了社區治理人人參與、人人盡責、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代蕊 向智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