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雲南事業單位申論熱點——青年人的“彈性”精神文化

【背景】

回顧幾年前社會對青年人的評價,往往否面、消極詞彙居多,笑之不思進取得過且過,嘲之狂妄自大逆時代潮流不得所願......此番觀點終究不是空穴來風,確實與當下“佛繫心態”、“喪文化”、“誇誇群”等年輕人追捧的主流文化不無關係。但是反之分析,其實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青年群體在時代變革之下的精神訴求,也映射了青年群體在時代轉型之下的社會心態 。許多人將這稱之為“亞文化”,何為“亞”?意義明瞭但卻“韻味十足”,與主流文化相背離,不被大眾所推崇,新穎之中暗存負面思維,嚴格審視背後當前青年群體的心理態勢,與“弱”字掛鉤,與“德”字相通,即“弱德”。此乃社會高壓下的自我堅守、浮躁中的自持。

【提出觀點】

新故相推,日生不滯。在青年人自嘲與群嘲中,亞文化逐漸蛻變了顏色,不論是涼山火災時青年人的無懼無畏、正向引導、痛心緬懷,還是疫情階段大批年輕人的投身救治、支援之舉,同心同德抗病魔,其大多都是幾年前對“喪”“佛系”追捧之人,故此不難發現,青年人似乎有兩種推崇的極端,言語之中“不行不行”大是大非面前恰恰能“迎難而上”。不知不覺間與古人推崇的“能屈能伸”完美契合,這實則為一種彈性,我將其稱之為“青年人的彈性精神文化”,也是年輕人的“剛柔之心”。

【深入分析】

彈性精神在功利主義盛行,浮躁之風益盛的當下,適時保守以柔性之姿不與世俗爭高下不失是一種以退為進的智慧。階層之說古而有之,當85後、90後的這群人伴隨著不斷的改革成長時,大多深知腳步難以跟上時代發展,雖有事業有成功成名就之人,但屈指可數。財富事業價值的追求中,被現實摔的體無完膚之人比比皆是。因此,有這麼一群人努力掙扎之後看清自我,轉身找尋自己的一方樂土。堅守初心及普通人的想法,平凡普通而有小价值、小追求。

反之,彈性精神在風雲變幻的生存之際,能表現出一種直面風險的剛性之態。這也是一種知禮儀、守仁心、自律慎獨的智慧。當時代呼出“需要”一詞時,雖有擔憂但能挺身而出,正如因疫情家人被隔離孩童無人照顧時能自覺組成志願團體,倍感溫情;亦如身在國外心已歸的年輕人捐獻物資之上的“中華兒女”四個字,熠熠生輝;更甚者災難之際以身許國、為民捐軀的年輕人始終被銘記。依舊是堅守本心及平凡人的想法,平凡而非凡實乃大無畏。

【提出對策】

一、慎“督”之。青年人的彈性精神文化以“柔弱”備受世人詬病。審視當前,“柔”並非懦弱,而更似於一種蓄勢待發趁勢而為。因此,對於年輕人視聽審美價值觀的追求,該以寬容二字以待。看到其上進之心,為其創造時機,不強求轉變獨特思維,督促其以柔性之態進取。

二、勤“學”之。青年人的彈性精神文化也以“剛性”備受世人推崇。回顧歷史,“剛”是一種不懼堅持無畏,現今雖和平安定,但災難困難也時有發生,處於一個榜樣的時代,應對每一次的前行者公之於眾,學其行為,贊其之舉,勉勵後輩。

2020雲南事業單位申論熱點——青年人的“彈性”精神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