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皇帝不自殺結果怎麼樣?

美元多


崇禎皇帝即使不自殺,明朝的結果也許會完全不同!

雖然,重裝皇帝一上臺就扳倒魏忠賢,造成東林黨控制的江南工商業稅收無法徵收,轉而向農民徵收高到離譜的稅收,最終激發激烈的農民起義,造成明朝需要腹背受敵,被農民起義軍和後金所夾擊。而他剛愎自用,志大才疏等個性弱點也使他難以控制朝政。但是在李自成逼近北京城時,崇禎皇帝還是有多個選擇,可以挽救明朝於水火的!


第一個選擇就是李自成主動提出的,崇禎承認他為“西北王”,他甚至可以幫助崇禎抗擊後金。雖然後世的很多史學家認為李自成毫無誠意。但是,從李自成後來的種種行為和他一貫宣稱的:他更喜歡西安,不喜歡北京來看。也許李自成也沒有完全準備好當皇帝。而如果崇禎皇帝能夠從大局出發,接受李自成的條件,甚至做一段時間漢獻帝,利用李自成的軍隊抗擊後金,在其兩方惡戰之時,再侍機調動南京的史可法等的精兵良將

勤王。完全有可能乘李自成和後金兩敗俱傷之機,重新佔據主動,奪回失地!

第二個選擇就是效仿宋高宗趙構,南遷到南京,成立南明,讓出北京城給李自成。其實這也是明成祖朱棣在幾百年前就給其後世子孫設計好的一個萬全之策,比起南宋,明朝甚至在南京有整套朝廷班子。但是,崇禎皇帝為了所謂的天子守國門的虛名,為了不承擔後續失敗所留下的罵名。遲遲不敢提出南遷,而寄希望於油滑的大臣們幫他提出。最終錯失良機。而其後的明朝宗室成立的南明因為不是崇禎皇帝后代,因為名不正言不順,造成了後來的內亂。若崇禎皇帝統領南明,則南明必然又是一個南宋,甚至還可以延續幾百年!


地震博士


如果崇禎皇帝不自殺,將會在歷史上繼續扮演一段時間的重要作用。至於是什麼作用,則要看他是留在北京被俘,還是逃到南京去繼續執政。

以李自成但初的計劃來看,一旦崇禎被俘是不太可能有生命之危的。因為李自成東征大萌目的並不是立即取而代之,而是想逼迫崇禎冊封自己為陝西的土王,合法控制自己的地盤。所以崇禎活著比死了對他更有作用。那些剛剛投靠他的山西和寧夏地區,有大量的前明官吏和軍隊。手握崇禎對於壓制他們也很有作用。


在崇禎活著的情況下,山海關的吳三桂應該找不到什麼向大清投降的藉口。那麼清軍的入關就必須繞開那裡,從原計劃的漠南蒙古南下。繼續從過去走過的古北口進入北京。但相比一片石時候的突然殺出,這樣顯然要困難很多。即便是任然發生一片石大戰,讓李自成丟失北京,崇禎也可能被闖王捏在手裡,繼續擔當吉祥物。

倘若崇禎提前南下,在南京繼續執政,那麼情況反而會比上面說的這些要難辦。吳三桂可能繼續因為壓力而倒向清軍,帶著清軍在華北迅速搶佔地盤。而崇禎在南京將面臨一個不亞於北方時候的棘手局面。大量的地方官吏和豪族,已經在實際上脫離了中央束縛,不容易指揮。新建立的江北四鎮則可能依然投靠清軍,崇禎勢必在南京遭到劫難。


以崇禎的性格,離開北京都非常困難,再丟南京恐怕是無論如何都受不了的事情。歷史上的煤山上吊,可能就會把地點改成紫金山了。


米南德王問道


崇禎皇帝不死,或許中國歷史會這樣分段,從朱元璋開國到崇禎皇帝,史稱南明,而從崇禎始的另一個偏安政權,叫北明。

明朝雖然在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後,其實是一直保持了雙核,南京作為陪都並長期保持了六部,在南方也有幾十萬兵力,當時如果崇禎皇帝不死,而是南巡。即便不能收復北京,偏安一方的機率也相當大。

其實在李自成打進北京之前,崇禎本人也挺想跑的,但是為什麼沒能跑掉呢?關鍵是他身邊的文人們太有“氣節”了,天天在皇帝身邊叫囂的是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要與李闖拼個魚死網破,誰提跑,那就是明奸,是叛國。誰都拉不下臉來做蔡京高俅那樣的奸臣。 所以崇禎根本就沒跑的臺階,只能坐等死。

所以崇禎死前才說,文臣皆可殺。連他的對手李自成也說,明君非甚暗,臣盡行私。

當然,這也不能完全怪明末的文臣們,作用力是相互的,老朱家從朱元璋開始對自己的員工就不好,動不動就砍腦袋,崇禎皇帝上臺,一打敗仗就有人人頭不保,崇禎皇帝上臺後也是殺殺殺,這樣的東家,自然難收買人心。

據說崇禎皇帝死前說了一句我十分想念魏忠賢,他是想若魏忠賢還在,定會像北宋太監童貫一樣,與蔡京等人護送徽宗皇帝南下。

而明末,像北宋文武一樣,十萬文臣武將跳海明志的忠義場景,更多的只是吳三桂,祖大壽、洪承疇,錢謙益之流,變節求存。他們連像崇禎皇帝一樣抹脖子上吊的勇氣都沒有。

所以很多人說,明之亡,就亡在那幫文人清流手中。

若不是他們,崇禎皇帝或許能跑到南方,他的日子絕對會比南宋趙構剛到江南時被追到海上好過多了,崇禎皇帝不死,吳三桂不見得就會衝冠一怒,更大的可能是率關寧軍南下追隨崇禎 ,沒有吳三桂的變節 ,李闖和滿清人死嗑,孝莊多爾滾這對叔嫂組合未必能佔多少優勢。南明也不會同時幾個政權並立一盤散沙。那中國可能就會是李朱對峙格局,或許並不會發生滿清入關這種小概率歷史事件。或許中國又會迎來第二個宋金對峙。那中國近代史的格局,又或是另一番景象。

崇禎景山一吊,實在可惜。

答疑人:今日頭條年度歷史自媒《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約撰稿人夜狼嘯西風


夜狼文史工作室


公元1644年3月18日,李自成率領大順農民軍攻陷了北京外城。明思宗(年號崇禎)朱由檢眼見大明江山大勢已去、社稷傾覆在即,絕望之下,他用刀劍逼迫周皇后自盡,隨後親自殺死幼女昭仁公主,又砍傷了長女樂安公主,最後命左右侍從護衛太子朱慈烺乘亂衝出禁宮藏匿逃亡。將這一切安排完畢後,崇禎皇帝爬上煤山,在一棵松樹上自縊身亡。

一代末世帝王,瞬間化作南柯一夢。

由鐵血帝王朱元璋一手締造的大明帝國存在了276年,最終也逃脫不了徹底覆亡的可悲下場。

上溯17年,公元1627年,那位痴迷於“躲貓貓”遊戲和木匠活的熹宗皇帝死了 。因為他沒有子嗣,按慣例由他的親弟弟朱由檢繼位,改年號崇禎。崇禎帝是大明第十六位皇帝。他這年才17歲,年紀雖小,卻也十分精明幹練,個性剛強,頗思振作。史家對崇禎評價頗為不惡,認為他登基後立即辣手鏟除為害日久的魏忠賢閹黨,為重振朝綱,他夙興夜寐處理政務,還是很想有一番作為的。這樣一位想憑藉自己的努力挽狂瀾於既倒的勤勉皇帝,最終卻成了亡國之君 。歷史老人這個玩笑開得有些殘酷。

據說,新繼位的崇禎皇帝十分勤政,常常親自批閱各地奏文至深夜,有時甚至通宵不眠。他凡事親力親為,日理萬機,兢兢業業,欲盡全力“挽狂瀾於既倒”。然而,形勢比人強,柱石已朽,大廈將傾,人力豈能支撐?

也有學者評價崇禎帝性格剛愎自用,猜疑心重,小氣、刻薄、寡恩 。但這種個性也不會像他那位性格柔弱的哥哥那樣易於被人操控。

彼時的大明,內憂外患接踵而至。明末時,內有此起彼伏的農民起義之憂,外有強橫如虎狼的滿清八旗兵虎視眈眈之患,敗局早已註定。好比擊鼓傳花的遊戲,經過幾代荒誕帝王的傳遞,剛好傳到了崇禎之手,這鼓聲便嘎然而止。勤勉任事的崇禎帝只能算是大明最生不逢時的倒黴皇帝。

崇禎很勤政,也很努力,似也並不昏庸,不是大家一貫認知的那類沉溺於酒池肉林,腳底流膿的壞皇帝 。可為什麼大明還是在他手上亡掉了呢?

有這樣一種看法:明亡於崇禎,根在萬曆。萬曆皇帝在位48年,是明代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萬曆上位早期,在名相張居正的輔佐下,還是比較勤於政事的,也算有所作為。在他執政中後期,因與文官集團的矛盾愈加激烈,雙方勢同水火,難以調和,因此他賭氣不上朝,罷朝的時間竟然將近三十年。因這位亙古罕有的奇葩皇帝長期“打醬油”,文官集團的競爭與內鬥如脫韁之野馬,愈加難以羈縻,導致大明政治更趨黑暗、腐敗 。宦官集團見皇帝“撂挑子”不幹,乘機把持權柄,禍亂朝綱 。北方的女真諸部落乘機坐大,變得尾大不掉,並逐漸丟掉了對大明這個南邊強鄰的最後一點敬畏,竟暗生逐鹿中原之野心,因而種下了明朝滅亡的敗因。

倒黴催的崇禎帝朱由檢,恰好成了這場擊鼓傳花遊戲的最後那個接棒者。

嚴謹一些的觀點認為,可以將明朝滅亡的原因分為內因與外因兩個要素 。內因是階級矛盾日益激化而使衣食無著的農民奮起反抗,外因則是驍勇善戰的新興女真貴族發起了以覬覦中原、奪取天下為最終目的的公然挑釁所致。

黃仁宇先生認為,崇禎登基稱帝時,正值氣候地理變遷上的小冰河期 。中原、西北一帶地震、水災、旱災、雪災、雹災、蝗災、瘟疫不斷,特別是一貫苦寒貧瘠的陝北,赤地千里,顆粒無收,人民賣兒鬻女,無以為生。在這種絕望的情形下,農民起義、邊兵譁變的事件更是日日上演,漸成常態。農民軍與明軍進行了長期殊死搏殺,雖屢遭挫折,但卻總能奇蹟般的浴火重生。李自成率領的闖軍在長期的鬥爭中脫穎而出 。他自稱闖王,提出“均田免糧”、“三年不徵”的口號,吸引了大批流民與明軍邊兵、潰兵加入 。在血與火的錘鍊中,漸漸成為實力最為強勁的一支農民武裝力量。

李自成的大順軍與張獻忠的大西軍大量殺傷明軍的有生力量,最終將明王朝的統治基礎徹底摧垮。

崇禎二年(1629),後金第二任皇帝皇太極率八旗勁旅繞過長城關隘,突然殺到北京城下,將北京城圍得水潑不進。駐紮遼東的名將袁崇煥星夜疾馳,緊急回師與後金軍對峙於北京城廣渠門外。皇太極忌憚謀勇兼具的勁敵袁崇煥,於是使出離間計,命人四處散佈袁崇煥欲起兵謀反的謠言。崇禎皇帝生性多疑猜忌,且刻薄寡恩,他一直惱恨袁崇煥誅殺島帥毛文龍,於是命人拘拿忠心無二的袁崇煥 。經六部六卿會審,竟然將袁寸桀於菜市口。讓人不寒而慄的是,無知愚昧的京城百姓居然爭食袁氏的心肝、皮肉,並引為快事。崇禎冤殺大明柱石之臣袁崇煥,可謂自毀長城,堪稱一出令親痛仇快的人間慘劇。

清軍退兵後,明廷似乎察覺中了敵人奸計,然而英雄被桀,怨氣沖天,炎夏飛雪,後悔亦為時已晚。

皇太極於1635年徹底打服蒙古,接著又蕩平朝鮮,沒有了後顧之憂的他於次年在盛京稱帝,改國號為大清 。清朝正式建立。

皇太極先後五次率清兵經長城殺至明直隸、山東、河南北部一帶,史稱清兵入塞。彼時的山東、河北一帶,連年遭災,瘟疫流行,餓殍遍野,民不聊生。可為防禦清軍入侵,大明連年用兵,大量的有生力量與民脂民膏被填到遼東、華北前線這永遠填不滿的無底洞中去了。

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順政權。之後,大順軍向東發展,克山西,定河北,最終進入北京。崇禎帝朱由檢自掛東南枝。立國276年的大明王朝滅亡。

1644年又稱順治元年,被史家視為清朝正式入主中原的起點。清軍在山海關一片石血戰中,出其不意擊潰李自成的大順軍,然後在明降將吳三桂的帶領下得意洋洋地進入北京城,成為這場激烈角逐的最後勝利者。

有明一代,荒唐帝王不甚枚舉,但崇禎似乎不是這些奇葩中之最爛的那一朵。崇禎登基後,殫精竭慮,篳路藍縷,慘淡經營,想通過自己的努力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 。相較於他的那些荒誕怪異的前輩,其氣象與做派還算清朗,確實不像亡國之君。然而,大明這艘千瘡百孔的鉅艦又確實是葬送在他的手上,或許是朝廷積重難返,或許是明朝氣數已盡,或許是他個人的宿命使然,總之,上游淤積日久的各種枯枝敗葉、淤泥沉渣順水流到崇禎那兒時,已經形成堰塞,然後管湧潰壩,終導致局面不可收拾。

崇禎帝朱由檢雖有心振作,卻無力迴天,最終成了貨真價實的亡國之君 。他孤零零地自掛於煤山之巔的那顆小松樹上 。彼時,山腳下的京城裡廝殺聲聞,火光沖天。

大明即將灰飛煙滅。

假如他不自縊煤山,而是僥倖混出京城,然後聯合各地明朝殘軍對抗李自成與滿洲八旗勁旅,但那也不過是迴光返照,多苟延殘喘幾日而已 。看看後來南明小朝廷的糟糕表現便知端倪。歷史無法假設,更不能推倒重來。明初制訂的“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之帝鑑,讓崇禎沒有第二種選擇。崇禎的命運和腐朽大明早已緊緊的捆綁在一起,社稷傾覆之際,他除了“自掛東南枝”外別無選擇。歷史的天枰早已傾向滿清,即便崇禎不自殺 ,也終將無法扭轉碾壓一切的滾滾歷史車輪。

插圖源自網絡


鐵馬冰河wu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假設。我們可以用南宋初年的情況和1644年做一個簡單的對比以便更好的進行假設。

首先我們來看宋,彼時金軍攻破汴梁,宋人大舉南遷,趙構是徽宗唯一溜了的兒子所以南宋的正統性沒有任何問題。保存下了立國的政治正統為之後整個南方組織抗金提供了穩定的政治環境,使得大部分官軍勢力統一集合到了趙構旗下,這點要比岳飛韓世忠能打仗重要的多,這是政治情況。南宋在進行局部反攻之前金軍殺進江南差點活捉趙構,江南地區遭到大規模破壞,這也是岳飛等沒能成功北伐的一個原因,南宋吃不消這樣子的消耗,這是經濟問題。對手金國,滅遼破宋一路勢如破竹,而宋軍勉強抵抗住了金軍攻勢並組織起了局部反攻。但總的來說金軍對宋軍有著壓倒性優勢這點沒有什麼問題,這是軍事。

我們可以看看1644年的情況:

明軍戰鬥力的確不如清軍,但花了二十多年的清軍始終攻不破關錦防線本身說明清軍的實力沒那麼強-----皇太極自己也考慮到了國力差距所以始終沒有入主中原的想法。李自成本身就表態要朝廷封個王,也沒有改朝換代的野心和魄力,這是崇禎的對手情況。

於是乎,崇禎帝死,三個皇子都留在了北方直接導致南邊為了繼承人問題搞內鬥,政治不穩定無法將各方力量統一整合,等到永曆帝團結大部分抗清勢力的時候,天下局勢已經難以挽回了,這是政治情況。清軍和農民軍始終沒有破壞到南方,江南地區前不久還在搞資本主義萌芽,經濟情況穩定樂觀。左良玉傭兵號稱70萬,江北四鎮二十餘萬,各地的其他勢力不作統計的情況下,南方的格局力量都比較穩固,所以我們做一下對比會得到一個結論:

兩邊的區別在於政治正統,趙構作為唯一跑出來的皇子繼承大統沒有問題,而崇禎一脈全部沒能到南方,但凡是一個政治勢力都選擇推自己的繼承人,左良玉甚至直接向南京進軍。經濟軍事條件明比宋好太多,而明依然亡了。不得不說崇禎優柔寡斷的性格特點在這個緊要關頭體現的淋漓盡致,倘若他南下,或者太子南下,政治正統得到延續,抑或是南明朝廷放下內鬥一致對外,再或者接納農民軍一致挽救民族,南明的延續存在根本不是問題。

而我們會發現,太多太多的假設都告訴我們這是一個徹徹底底的悲劇。整個漢人高層的自私和愚蠢將我們自己置於遊牧民族的欺壓之下,等到易發令文字獄被貫徹實施的時候。前明遺老遺少們是否會回憶起自己的不作為呢?


pocket-JJ


會被俘,明亡

很簡單,當時農民軍已控制黃河南北,崇禎開始不跑是被臣下坑了,還以為農民軍打不過來呢。但讓大明君臣都沒想到的是,農民軍這麼強,確實沒想到,每回看這段,我都覺的匪夷所思,以北京周圍數營之兵,外靠關寧鐵騎,又有大同等地兵力,未必沒有一拼,甚至說很容易翻盤。就北京的防禦工事,堅守到關寧馳援沒什麼問題。要知道史載,僅大同有軍十萬,京師周圍兵力也有數萬不等,也就是說,明廷可在京師附近調動兵力近二十萬,這是一支多麼龐大部隊,而且還是正規軍。這還不算更精銳的關寧鐵騎。但誰也沒想到三件事,一是京中鼠疫,京軍中又沒有威望足夠的將領(孫承宗這幾個軍中老將都回家了),整個把京營廢了,若是應對得當或是調集附近兵力,京軍未必不會存下戰力。二是明將們太坑,大同等地兵敗如山倒,降的降,逃的逃,關寧兵擁兵自重,吳三桂出兵要錢,太扯了,明軍這戰鬥力與忠誠度低的嚇人,這一點,是最扯的地方,正規軍實力與農民軍差不多。三是京中大臣太坑人,先前一個個硬氣,崇禎認為上下一心,打到城下要搗錢,誰也不搗,你是士兵你會跟他們賣命,甚至大臣投降更快,尚書開門。所以本來京營還有實力擋一下,卻在農民軍兵臨城下時卻沒有大的抵抗。所以李自成進入北京是之前的崇禎沒有預計到的事。

當闖軍先頭兵臨城下,崇禎身邊是一個個不願報國,早已與農民軍勾搭的大臣,北京城內無可用之兵,城外百里皆屬敵軍,再外圍北方僅剩並不忠心的吳三桂等軍閥(投奔軍閥的比如漢獻帝,下場嗎…)跑,難,李自成後來帶數十騎逃亡後果,而且逃只能自己,親眷嗎。。。加上此時他已對臣下失望,那些曾經"忠心"的臣下,讓他已沒了信任,失望產生了厭倦,心中不忿:我這麼努力,天要亡我,群臣誤我,我不願苟且,無顏面對列祖列宗,惟有一死"。

景山自縊的他忘了,那些誤他群臣,從內閣學士到大同總兵,都是他自己選的。。。


李子木沆


崇禎太過於剛愎自用了,也可以說迂腐。本來李自成攻打到北京城在時,曾派人傳話給他,只要答應闖王的兩個條件,就可以退兵並且幫助明朝攻打北方的後金女真。

一,要錢。二,要明正式的封王。

這兩個條件崇禎都沒有答應,並且大發雷霆的指著來使的鼻子罵道“區區草寇反賊有什麼權利和朕談條件!”

本來崇禎在李自成來之前,還有機會遷回南京,繼續周旋的。可是他忘了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這個道理。一味的死扛到底。最終錯失了兩次機會。可惜啊,可惜。

如果他不自殺的話,怎麼假設呢?估計落在李自成的手裡也落不了好下場。古代帝王是代表著最大的封建大地主。而當時由於小冰河的衝擊百姓流離失所,痛恨朝廷不管不問。李自成會不會把他拉出去在百姓面前批鬥而立闖軍的威信這一點真不好說。


左左1980


崇禎皇帝不自殺,那就是“他殺”。

當李自成打進北京的時候,崇禎皇帝幾乎已經是真正的“孤家寡人”——除了一個隨從。

假如崇禎沒有選擇自殺,一旦落入李自成之手,那就是先受辱,再被殺。看看李自成進京後如何對待明朝大臣就知道李自成會如何對待崇禎,同時,即使是崇禎自殺了,李自成也只不過多看兩眼,然後草草埋掉。

因此,想和李自成這樣的格局的人,談什麼別的,很難。

假如有幸逃出北京,估計等他跑到南京的時候,南京城裡已經坐了一位新皇帝了,南京的那些朝臣們必以“棄國而逃”的罪名把他殺了,崇禎這個皇帝在位的時候,真的得罪了很多“朝臣”,就是他在北京上吊死了,也沒見有多少“明朝忠臣”為他殉葬守節。

所以,崇禎站在煤山上的時候,不是心灰意冷,而是絕望而心死。對社稷的絕望,對滿朝文武的心死,所以他選擇了自殺,他知道,也許這是他最有尊嚴的選擇。


步武堂


崇禎自盡前,殺妻殺女,並身留遺文;“仍賊分屍,勿傷百姓”。足見他的剛烈、視死如歸!

崇禎不自殺,絕不可能隱姓埋名、苟且偷生;也絕不可能向“賊”投降、俯首稱臣,或被作為“道具”被利用;結果只有一個,走投無路不屈被擒,受盡侮辱後被殺死,毫無生還可能!

崇禎不死,也許吳三桂不敢投敵;也許清軍失去“給崇禎報仇”的藉口而不會入關,中國歷史會被改寫。

但是,歷史只承認事實,沒有“也許”。


諶人


不死也是傀儡,再者,哀莫大於心死,戰戰兢兢17年,國是每況愈下,他心已死,誓不再生。也算是一位血性男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